APP下载

应用SCL-90评价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的效果

2010-03-26黄洁飞马啸吟

中外医疗 2010年22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消极癌症

黄洁飞 马啸吟

(广东省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血液科 广东 广州 510230)

我国卫生部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人口主要疾病死亡原因排在首位的是恶性肿瘤[1]。对于每个患者来说,得了肿瘤都是严重的紧张应激事件。恐惧是大多数肿瘤患者最常见和最突出的心态,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因此,对肿瘤患者的心理干预显得格外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我科肿瘤化疗病人99例。男59例,女40例,年龄30~70岁。骨癌5例,肠癌25例,肺癌30例,乳腺癌30例,白血病10例。

1.2 研究方法

对200例肿瘤化疗病人心理,精神测试方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90个条目,10个因子。采用5级(1∽5)评分法,以总分>160分或任何1个因子>2分判定为存在心理症状[2]。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3 评分标准

(1)总分超过160的,提示阳性症状。(2)阳性项目数超过43的(43项2分以上),提示有问题。(3)因子分≥2的。2~2.9为轻度,3~3.8为中度,3.9及以上为重度。

1.4 心理干预和数据处理

1.4.1 心理状态分析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首次发病及多次入院治疗病人。SCL-90评定结果示:恶性肿瘤病人除偏执和精神病性外,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得分明显高,其中以抑郁得分最高。病人主要表现为对死亡的恐惧而产生焦虑不安,常伴有失眠,心跳及呼吸方面的改变,情绪低落,常常哭泣等,如果这些症状不加以及时治疗及控制,对病情非常不利。本人认为癌症病人产生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原因:(1)患者对疾病和住院的应激反应(疾病心理反应)。(2)合并心理疾患,如焦虑或抑郁等。(3)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4)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如抗癌药,药物过量或毒性反应,以及放化疗等产生的心理障碍。因此,在临床上要重视并识别癌症病人的心理障碍反应,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心理应对,减轻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

1.4.2 心理支持法 人在患病时,不仅生理功能受到影响,而且心理活动也会发生改变,甚至导致心理障碍,无论是生病本身或是由于疾病产生了心理问题,病人都需要外界援助。

提供适当的支持:给予安慰、同情、鼓励和关心等心理支持。提供支持时应根据病人所面临的心理挫折的严重性,病人本身性格及自我成熟度适应问题的方式,以及应对困难的经历而相应地提供适当的支持。调整对应激源的认识评价:帮助病人改变对困难和挫折的看法,端正其对困难的态度,以客观、现实、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困难。善用各种支持资源;帮助病人重新认识自己内在或外在的支持资源,鼓励其利用各种社会支持资源解决自身问题,这些资源包括自己的优势,长处及潜在的解决问题能力等内在资源,以及亲人,朋友,同事,邻居,慈善机构等社会支持系统。

表1 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比较(±s)

表1 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比较(±s)

?

1.4.3 心理疏导法 护士与患者及家属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正确引导其对疾病的认知。患者疾病初期,多不愿认为自己患的是癌症,但确诊后,则又想自己所患癌症是属早期还是晚期,并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意志薄弱,情绪低沉。这时护士要富有同情心,针对病人个性、意志、帮助病人分析自己存在的心理压力,使其能够正确面对现实,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1.4.4 协助行为矫正 研究证明,C型行为特征与患癌症有很高的相关性,医务人员应做好病人的行为矫正。护士可通过了解病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与病人共同分析其生活方式,行为与肿瘤发生,发展,治疗,转归的关系,使病人认同不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的危害性并加以矫正,做到生活有序,心身松弛,情绪乐观。

1.4.5 积极心理暗示 正如异常心理可致癌,健康心理同样是抗癌的重要条件.事实证明,乐观抗争癌症的个人,携癌生存或延长生命的机会更多.护士应告诉病人:虽已身患癌症,但其免疫系统仍与癌症抗争,如指导病人经常运用自我暗示法,暗示“体内的抗癌大军-免疫杀伤细胞,正在主动攻击肿瘤细胞,肿块在慢慢缩小”这不仅可使病人由消极被动治疗转变为积极主动治疗,还可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1.4.6 引导有效应对 由于恶性肿瘤本身带给病人极度的恐惧和忧虑,使其不敢正视疾病,出现否认,攻击,依赖等消极防卫反应.通过交谈帮助患者认识到消极的心理状态不利于疾病的恢否认,攻击,依赖等消极防卫反应.通过交谈帮助患者认识到消极的心理状态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和稳定,与其消极等待死亡的来临,不如适应患者角色,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癌症,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

1.4.7 在测试过程中对病人统一指导语和作答方法,对病人心理进行测评。所得结果输入计算机,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发现心理干预前病人的总均分,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显著高于心理干预后(P<0.05),见表1。

3 讨论

医学界对心理社会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及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通过本科室99例肿瘤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进行心理干预,并针对病人在心理评分低分项目上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显示,采用心理干预后SCL-90评分均比心理干预前下降,提示心理干预可不同程度地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紧张等心理障碍,使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保持配合治疗的心态。

[1]周有尚,张思维,李莲弟.我国人口死亡和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分析[J].中国肿瘤,1997,6(10):9.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消极癌症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留意10种癌症的蛛丝马迹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癌症“偏爱”那些人?
对癌症要恩威并施
不如拥抱癌症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