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场白

2010-01-25黄玉峰

当代学生·读写版 2010年9期
关键词:闲话苏洵眉山

黄玉峰

《当代学生》的编辑要我到“文言坊”来说说“闲话”,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了。我是很喜欢“闲话”这个名目的,也很想有闲说说闲话,可惜,近年来实在身不由己,忙得不亦乐乎,连“忙”的时间都被挤掉了,哪还有闲。但是既然早已答应别人要来说闲话的,总不能赖账。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再忙也要“偷”闲,完成承诺,何况我确实是应该偷偷闲了。

废话少说,言归闲话。先说说这个“闲”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闲,闲也,从门中有木。”门中有木什么意思?我小时候听一位语文老师说,“闲”还可以写成“同”,就是门里面一个月亮,读作“问”——同门字里面一个日的“间”字一样,意恩是说从门缝里看月亮、门缝里看太阳。也就是说,再密封的大门也有缝隙,可以透过门缝看到月亮太阳。中间换了一个木字,意思不变,就是能从门缝里看到外面的树木。看来古人也认为,再密再忙,总是有缝隙可钻、有机可乘的。

凡是与“闲”字组合成的词,几乎都是与放松的、没用的、安静的有关。比如闲暇、闲逛、闲居、闲人、闲谈、闲聊、闲笔,与放松有关;闲置、闲弃、闲房、闲钱,与没用有关;安闲、悠闲、闲选、闲适、闲庭,与安静有关。还有闲情选致、闲来垂钓、人闲桂花落,等等。

我想我们的“闲话”也应该无拘无束,如飘浮的云,野生的鹤,随心所欲地闲扯吧。

不过,有句俗语说:“莫言闲话是闲话,往往事从闲话来。”闲话有时也并不“闲”。那种闲话,是背后议论他人是非或者有关他人的谣言、传闻、幕后消息等。我在这里要声明,我的闲话,不涉及政治,也无意去批评什么人,去说别人的“闲话”。但话又得说回来,即使我怎么注意,还是不免会涉及一些人和事,或者无意中得罪什么人,因而反过来被人说“闲话”。但是,那不是我的初衷,有人要说就只好让他去说。我很喜欢鲁迅的一句话:“宁可人们说闲话,我自己总是问l心无愧。”(《华盖集·牺牲谟》)

讲清了以上这些意思以后,我们可以“闲话”了。

第一讲钟灵毓秀耕读传家

公元一0三七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在四川眉山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叫觳纱行的街坊。传出了一个男婴的嘹亮的啼哭声。人们纷传苏家又添了孙子。这一天,眉山周围的草木突然失去了往日郁郁葱葱的光彩,凋谢了。当时,人们觉得莫名其妙,多少年后,等到这个人去世,眉山的草木突然又繁茂起来了,人们纷纷议论,说那是因为眉山山川之精华皆钟于这孩子一身。

这当然是传说,不过,传说总有它的道理在。

这孩子,就是苏东坡。“东坡”是他44岁那年被贬黄州时起的号,现在他还不叫苏东坡。三年以后母亲又给他生了一个弟弟。在东坡十二岁弟弟九岁时,父亲苏洵给他们兄弟俩取了名。哥哥名苏轼,字子瞻。弟弟名苏辙。字子由。苏洵即有名的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的苏老泉。后来他们父子三人,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三苏”——在唐宋八大家里,他们一家就占了三个。

关于苏东坡的成才,除天分特高之外,我以为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当时社会风气重视文化。宋朝对文人是非常看重的。文人的待遇高,宋真宗为了鼓励读书,亲自写了《劝学诗》。

另外一个原因是家庭的氛围。苏轼苏辙出身在一个“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很有教养的读书人家。祖父苏序是个读书人,但不热衷功名,也不去参加科考。他是个乐善好施的十分豪爽正直的人,不管穷人富人,都一样看待。为了帮助别人,他愿意倾其所有,乡里人没有不夸他的。爷爷的个性,后来对苏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少年时代不愿照科举的要求苦读,喜欢看杂书,喜欢在外游学,结识名士高人,了解社会,贪恋河山风光。很奇怪,祖父苏序却对他很放心,别人劝他管管孩子,他总是说,这孩子将来会用功,会出息的。

当苏洵的两个儿子出世后。苏洵也许是感到責任重大,开始闭门苦读了。儿子的问世能改变父亲,这是常有的事。

苏轼小时候,先进入当时地方办的一所学校,老师是个道士,姓张。由他一个人教,一百个左右的学生中,苏轼总是名列第一、第二。后来,是接受母亲的教育。再后来又请来一位姓刘的很知名的学者教。有一次,他的老师作了一首《鹭鸶诗》,非常得意,便在课堂上朗诵,当他念到最后一句“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时,小苏轼忍不住插嘴了,说:“老师,你的诗写得好是好。只是最后一句好像没有归宿,鹭鸶飞起来了,又怎么样呢?”老师问:“那么,你说怎么改?”小苏轼应声说道:“不如改为‘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这件事,弄得老师很尴尬,但又不得不佩服这孩子的才气,不由叹口气说:“我不能做你的老师啦。”

其实在今天也是如此,常常有学生超过老师的,可惜往往被僵化的考试制度给扼杀了。

苏东坡的母亲程氏,是个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出身比苏家门第要高。有一次,她教《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朝的一个名臣,因为坚持说真话,与奸臣斗,被陷害。当他临行时与母诀别,对母亲说:“我对不起您的养育之恩,希望您不要难过。弟弟很孝顺,会供养你的。我现在为了正义去死没什么遗憾。”范滂母亲听后说:“你现在为百姓而死,与那些忠臣齐名,死了有什么遗憾。既想要美名,又想要长寿,怎么可能呢?”紧接着范滂的母亲说了一句很深刻但是又很难懂的话:“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这话什么意思?这是范滂的母亲在发怨言:如果我要教育你如何做坏事,可是坏事是不能教你做的!但如果我叫你做好事,可是做好事却得到如此下场(可是,做好事竟是这种下场,这样的教育,岂不是做害了人的“坏事”),我才不要做这种“坏事”。

当时听到的人,都流下了眼泪。

小苏轼读到此被深深地感动了,问他母亲,如果我是范滂,母亲你愿不愿意?母亲回答说:“你能为范滂,我难道能不做范滂的母亲吗?”

四川这个地方很特别,虽然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较太平,较少战事,似乎与外界联系不容易,但就是有很多文人学士涌入。特别是唐玄宗避难时大批大批的文化人涌入四川,给四川带来当时超一流的最有水平的文化人。你看李白、杜甫都曾在那儿生活过很长时间。其实在这之前,司马相如是四川人,扬雄也是四川人。

还有一件事对少年苏东坡影响很大。苏东坡小时候就听大人读范仲淹、欧阳修等庆历改革的文章。他问老师,范仲淹、欧阳修是什么人。老师说,你小孩子不懂的。苏东坡说,如果他们是神人,我不懂;如果他们是凡人,我有什么不懂的。老师见他心气很高,就与他细细解释庆历改革的情况,苏东坡深深地佩服这些人,从此立下志向,要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惜待到他进京时,范仲淹已经去世了。

小小的苏东坡就在这样丰富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加上他的特殊天赋,一片光明的前景在他眼前展现。

《名二子说》

苏老泉曾写过一篇叫《名二子说》的文章,对东坡兄弟俩的名字进行过解释。父亲非常了解儿子们的不同个性特点。“轼”是车子前的扶手,是车子上的装饰物——父亲发现大儿子性格外向,处处表现自己,希望他能有所掩饰,不要太外露,留给世人一个美好的形象;“子瞻”,则是要他能站得高,看得远,洞察万物,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辙”是行车时留下的车印子——小儿子性格内向,往往不起眼,以“辙”为名,一面是对他的肯定,一面是希望他顺应自然,万事由天;“子由”的“由”,意思也正是如此。

(作者系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闲话苏洵眉山
苏洵焚稿
苏洵,中年开始乘风破浪
从蜀刻本知见目录看宋代眉山刻书特点
涂白
萧红墓畔口占
书写眉山的几种方式(组章选三)
云在青山月在天
苏老泉大器晚成
闲话
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