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蝶窦前壁复发性腺样囊性癌1例*1

2010-01-25刘汝洋杜志华王德利

关键词:腺样囊性癌蝶窦

刘汝洋 杜志华 王德利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山东 泰安 27100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5岁。因左侧鼻阻3+年,涕中带血3+月于2009年2月19日收入院。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阻,逐渐加重,遂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鼻息肉”。予以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为腺样囊性癌。补充放射治疗(具体放疗剂量不详),效果可。术后未按期复查。3+月前患者再次出现左侧鼻阻,逐渐加重,伴嗅觉减退、涕中带血。院外取活检,病理报告为腺样囊性癌。专科查体:鼻外形可,左侧鼻腔总鼻道可见粉红色新生物,表面可见粘血性分泌物,左侧鼻腔诸结构不清。鼻窦水平位CT示:左侧鼻腔、鼻窦可见低密度影,部分鼻窦骨壁缺失,鼻中隔受压偏向右侧(图1)。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于2009年2月23日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左侧鼻侧切开鼻腔腺样囊性癌切除术。术中见肿瘤来源于蝶窦前壁近中线处,左侧中鼻甲消失,左侧上颌窦部分内侧壁、前后组筛窦部分筛房受侵犯。切除上颌窦内侧壁,开放前后组筛窦。肿瘤大小约5 cm×4 cm×3 cm。基底部用电刀烧灼清除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冲洗术腔,彻底止血,术腔置入碘仿纱条压迫止血。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再次证实为腺样囊性癌(图2)。3天后逐渐抽尽鼻腔填塞物,1周后出院,出院时嘱局部放疗,随访至今9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图1 鼻窦水平位CT

图2 (左侧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HE×200

2 讨 论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又称圆柱瘤,由Billroth于1856年首先描述并命名。本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高发年龄30~60岁,女性多于男性。多发生于小涎腺和颌下腺(粘液腺),很少见于鼻、鼻窦。其临床病理特点:(1)局部侵袭性强,边界难定;(2)沿神经生长是其特有的扩散方式;(3)淋巴结转移较少见,一般为5%~15%;(4)血行转移较多见,转移率为20%~50%,多见肺转移;(5)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即使复发,仍可带瘤生存多年[1]。鼻腔腺样囊性癌主要症状为鼻阻、涕中带血等,鼻腔检查及影像学难以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确诊靠病理。治疗上李正江等[2]分析认为应采用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其中广泛的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的关键。本例为年轻男性,病程较长,曾有手术及放疗史。肿瘤复发原因可能与第一次手术切缘不够,未能彻底根治性切除有关。故本次手术采用常规鼻侧切开,扩大切除病变,术后补充放疗有利于预防肿瘤的复发。

[1] 李树玲.新编头颈肿瘤学 [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456-457.

[2] 李正江.12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放疗入预后因素[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9,8(4):204.

猜你喜欢

腺样囊性癌蝶窦
乳腺腺样囊性癌1例
SRSF2、HMGA2和Caspase-3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及其前驱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外阴腺样囊性癌复发超声表现1例
右蝶窦脉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294例老年人腺样囊性癌的统计学分析
孤立性蝶窦病变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宫颈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ITX2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
鼻内镜在孤立性蝶窦霉菌病诊疗中的应用
鼻内镜下经上鼻道—筛窦联合入路蝶窦开放术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