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种质不同播期与黑条矮缩病发病关系

2010-01-19李金军练进旺高荣村陆金根

浙江农业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飞虱秧田嘉兴

李金军,练进旺,高荣村,陆金根

(1.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嘉兴 314016;2.福建金山都种业有限公司,福建福州 350002)

在我国稻区普遍发生的水稻矮缩病,尤其是近年危害不断加重的由灰飞虱刺吸水稻植株后传播的的水稻黑条矮缩病 (RBSDV),前期感病,整个植株矮缩不抽穗,后期发病即使勉强抽穗结实率很低[1-3]。

开展水稻抗矮缩病的品种选育工作,既不同于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病育种,也不同于一般的水稻抗虫育种[4-5]。由于传播媒体具有活动性强、年度间带毒率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如何有效地进行抗性筛选,国内鲜有报道,还没有完整的比较实用的有关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源的筛选鉴定方法可以借鉴。

我们分别于2008和2009年在嘉兴选用经过多次大田初筛的籼粳不同材料分期播种检测黑条矮缩病,重点材料及其杂交后代60目尼龙丝网罩接虫筛选及成虫迁移时间对避病栽培的影响等几种方法,进行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源的筛选检测,获得了较理想的结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参试材料

参试材料有10份籼稻 (早籼有嘉育293、嘉兴40A、嘉 TP92,中籼有 Tetep、培矮 64、密阳46、明恢63、扬稻6号,晚籼有纳恢19、嘉籼恢82)、8份粳稻 (晚粳有秀水 63、嘉浦 1号、台0206、GL77,中粳有武运粳7号、镇稻88、嘉恢47、淮稻5号),这些材料多数经过2~3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病区和苗期人工接虫抗性检测,也经过嘉兴多年大田矮缩病检测,具有不同的代表性,并以推广品种作对照。

1.2 检测方法

1.2.1 不同播种期及发病调查

2008年在嘉兴市农科院试验田,2009年分别选用嘉兴市农科院试验田及租用双桥村农民水田进行试验,育秧田的四周栽培大麦或长有良好的禾本科越冬杂草,共分4月10、25日和5月10、25日和6月10日5期,2009年5月25日江苏武进增加1期试验。

全部催芽播种,每份材料播200粒根芽正常种子。为确保全苗,前2期采用半旱育秧,秧苗2叶期后水浇肥,后2期水育秧,足肥栽培,引诱相邻麦苗及周边禾本科杂草中越冬的灰稻虱侵染,秧田全程不施杀虫农药。

6月中、下旬,分先后2期在与两熟制早稻田相邻的双桥村沈新林农户承包水田中移栽,每份材料单株密植10株 ×10行,即每份100株,约 2 m2,重复1次。自秧田出现大量稻灰飞虱成虫后,每周记录黑条矮缩病的发病数量,从秧田开始直至全部抽穗或成熟,大田全程不施对刺吸式害虫敏感的杀虫剂。

1.2.2 稻灰飞虱迁飞时期观察

自4月10日第1期播种后,选定籼粳不同亚种每期各2个处理,每天早上气温较低时观察记数第1代迁入到水稻秧苗的稻灰飞虱成虫的数量,逐日登记至迁飞成虫基本消失为止。

1.2.3 网罩高密度接虫鉴定

用2008年获得的几个较抗材料及与感病材料配制的杂交F1代组合,按10 cm×10 cm的规格,于2009年5月15日点直播栽培,从2叶期开始用60目尼龙丝网封罩并投放从麦田及周围秧田采集的稻灰飞虱成虫,保持每株秧苗10~15头虫量,自然繁殖再侵染,直至抽穗。

试验正常肥水管理,每周调查1次黑条矮缩病发病情况。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播种期的发病情况

嘉兴2年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结果列表1。共检测到2份早籼材料嘉兴40A、嘉TP92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明显好于对照嘉育293;另有3份中籼材料明显比对照密阳46抗性强,分别是纳恢19、明恢63和培矮64s;比粳稻对照秀水63明显较抗的3份粳稻材料,分别是镇稻 88、嘉恢 47和GL77。

在籼稻类型中,福建育成的纳恢19,嘉兴2年检测发病都在3.0%以内,而对照密阳46除了第5期避病以外,其它各期的发病率都在10%以上,最高达到40%,纳恢19是个籼型恢复系,大田多年试种也无矮缩病发生,但缺点是不抗条纹叶枯病。

2009年引自中科院遗传所的晚粳材料 GL77,虽是第1年鉴定,经过分期播种、嘉兴插花田及网罩人工接虫检测,多次检测表现出了很好的黑条矮缩病抗性,是1份难得的粳稻抗性材料,但从形态和杂交后代的生长表现分析,GL77可能是籼粳杂交后代,丰产性有待进一步改良。

从年度间看,无论籼亚种还是粳亚种,2008年的发病率比2009年明显重,而且从2009年早春嘉兴麦田及冬季禾本科杂草的越冬成虫采集情况看,越冬虫量也上一年明显少,单季晚稻秧田成虫大量出现的时间也比2008年明显推迟,可能与2008年冬季长期阴雨有关。

但从不同播种期的平均发病率来看,无论籼稻还是粳稻,基本趋势是5月中下旬播种的发病率大于迟播的,2年中第5期 (6月10日播种)的发病率最轻。但也不是越早越重,2008年较重的是第2、3期,而2009年发病最重的是第3、4期。其原因可能与灰飞虱迁飞的迟早有关,且早播种的秧苗比较健壮,抗性加强,而较晚播种的第5期避开了迁飞期而避病。

2.2 稻灰飞虱成虫迁入单季晚稻秧田的日期

据2年观察,嘉兴水稻灰飞虱成虫迁入单季晚稻秧田的高峰期均出现在5月20日至5月底之间,2008年峰值略早,5月20-25日之间,2009年稍晚在5月26-30日之间。其迁飞的最大特点是非常集中,如2009年5月24日仅少量成虫,25日就大量出现,2~3 d后秧苗上的灰飞虱成虫平均每株10多只,每667 m2高达480万只以上。

迁飞到单季晚稻秧田的灰飞虱成虫活动期较短,据2009年逐日观察,5月30日达到高峰后,6月5日开始明显减少,1周后基本找不到成虫,因此,此后播种的水稻可有效避开迁飞成虫的侵染,汇总对德清、长兴、海盐、秀洲各县区及江苏武进、苏州等地的大田生产播种期与黑条矮缩病发病调查,苏南及浙北的单季晚稻,6月10日前后播种是一条比较安全的界线。

2.3 网罩接虫结果及抗性显隐性

经过对纳恢 19、明恢 63、密阳 46CK、嘉兴40A、嘉籼恢82,粳稻 GL77、秀水63CK等不同抗、感材料及纳恢19与密阳46、嘉兴40A与嘉籼恢82配制的杂交F1代全程网罩接种检测,进一步确认纳恢19、嘉兴40A及晚粳GL77抗性较强;明恢63、培矮64s及粳稻镇稻88、嘉恢47有一定的抗性,而感病对照密阳46、秀水63的发病率分别超过50%和35%。

按抗与感方式配制的杂交组合:纳恢19/密阳46、嘉兴40A/嘉籼恢82 2组合后代发病率均在1.5%以内,表现了较好的抗性,说明黑条矮缩病的抗性为显性遗传。

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呈显性遗传,十分有利抗性材料在杂交稻上的利用和抗性转育。嘉兴40A/嘉籼恢82即为嘉兴优04-1,2009年嘉兴大田试种,5月21日播种,8月20日检测,嘉兴优04-1发病率1.3%,该组合已经通过浙江省2年中籼杂交稻区试验,符合品种审定条件,正在制、繁杂交种子,准备2010年生产试验。另据浙江省农科院抗性鉴定,嘉兴优04-1 2年省区试褐稻虱抗性检测为3级,是个多年少有的抗褐稻虱籼型杂交组合。

表1 参试材料不同播期发病情况

3 小结

浙江省现有的水稻品种或材料中,无论籼亚种还是粳亚种,高抗黑条矮缩病较少。我们通过检测发现福建育成的籼稻恢复系纳恢19、籼稻不育系嘉兴40A有很好的抗性,并初步查明为显性遗传。明恢63、培矮64s及嘉恢47也有一定抗性。

目前生产上还少有抗性较好的品种推广应用,采用适当迟播、避开灰飞虱成虫的迁飞高峰期,可有效免受初侵染,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防治措施,结合浙北、苏南等地大田黑条矮缩病的发病调查,嘉兴地区单季晚稻6月10日前后播种可明显减轻发病。

[1]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上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45-51.

[2] 葛起新.浙江植物病虫志 (第一集)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

[3] 张恒木,陈剑平,薛庆中,等.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片段S10的c DNA克隆及全序列分析 [J].中国水稻科学,2002,16(1):24-28.

[4] 李金军,梁尚书,王海明.嘉兴晚粳抗褐稻虱育种籼稻抗源选择和利用 [J].植物保护学报,1992,19(1):7-12.

[5] 梁尚书,李金军,林正魁,等.晚粳多抗育种 [J].自然,1988,11(18):601-603.

[6] 李爱宏,戴正元,季红娟,等.不同基因型水稻种质对黑条矮缩病抗性的初步分析 [J].扬州大学学报,2008,29(3):18-22.

猜你喜欢

飞虱秧田嘉兴
《初心》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除草型麻地膜在水稻秧田的应用及对水稻的影响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感怀
浙江嘉兴卷
广东省不同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均已产生中等水平抗性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新性质及应用
浅谈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