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功利心理问卷的初步编制

2010-01-15瞿建国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探索性功利题目

瞿建国, 陈 红

(1.怀化学院教育系,湖南怀化418000; 2.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功利心理是人们时下诟病的对象。大学生选热门专业、交结有权有钱的朋友、入党争优等等,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越来越趋向于追求行为的后果,索取回报等,人们把这些现象都归结为大学生的功利心理。有学者认为“社会生活的非功利化为前现代社会的特征,功利化为现代社会的特征。我国现代化的启动在价值观方面的重大症候就是功利价值观念日益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1]。然而,一种有着如此普遍社会意义的现象却一直只能停留在思辨的理论阶段,迄今为止尚未出现有关功利心理的实证研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客观的测量工具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为此,本研究在充分分析已有功利心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初步编制出大学生功利心理问卷,希望为功利心理的实证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并为进一步开发科学合理的功利心理测量工具抛砖引玉。

一、问卷编制

1.测验构想

本研究在分析已有功利心理相关理论和观点的基础上,构想功利心理由四个因子构成,分别为:利他与利己,也就是个人利益 (私利),还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多数幸福”(公利);利远与利近,也就是功利的时效性,体现在是当下个人既得的“小利”、还是长远的“大利”;道义与名利,也就是强调个人行为的利益与欲望是和他人、社会协同发展还是伤害与他人和社会的“道”“义”;理性与欲求,体现出在价值取舍是遵循理性的原则,还是从满足欲求出发。

2.条目筛选

结合文献与公众调查,选择词条,编制问卷。从文献搜集和公众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功利心理具体表现在人际交往、学习动机、就业或择业标准、政治追求、大学生的活动等这些方面意见是比较统一的。在公众调查中,生活信念方面提到的人数也较多,主要是提到了道德和利益的关系。由此,结合文献与公众调查,选择了相关词条,编制出初步问卷。然后请怀化学院教育系的文学、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及西南大学的心理学专业的教授、博士和研究生们过目校正,减少词不达意、歧义等情况的出现。保留48个条目,形成了初试问卷。考虑本研究中道德倾向、社会评价意义比较明显,为避免“装好”倾向的出现,设计回答选择项时,准备从“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比较同意”到“完全同意”进行四级评分。

在预测验中,对初试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项目分析中,(1)求出各个题的临界比率值 (CR)的方法,将未达显著水平的题目予以删除。即将总分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得分位于前27%者为低分组,得分后27%者为高分组,进行高低两个组在每题得分平均数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将问卷中CR值不显著的项目删除。(2)用相关法计算题目得分与总问卷得分的相关系数,将题目得分与总得分相关系数不显著的项目删除。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采用主成份法 (Principal Factor Analysis)对项目分析后剩下的题目数据进行分析,提取特征值 (Eigenvalue)大于1的因素共7个,这七个因素对总方差的解释率为54.168%。结合碎石检验 (Screen test),进行多次因素分析后,确定提取4个因子。因子数目确定后,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抽取公共因子4个,4个因子累计可解释总方差的47.915%。通过以上对各个阶段的统计分析,剔除了不符合标准的项目后,最后保留17个条目。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大学生功利心理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因素和载荷)

在正式施测中,结合保留的条目编制三个测谎题目,共20道题形成正式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

无效答卷的判定:漏答题项等于或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问卷,作为废卷标记,予以剔除;作答有明显反应倾向如连续题选择同一答案或答案以某种规律出现的问卷,作为废卷标记,予以剔除;回答不规范,或没有作出评价的题项,应作为缺失值标记。

二、取样

1.预试样本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在西南大学共发放初试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8份,其中男生133人,女生155人,一年级184人,二年级104人。

2.正式样本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在怀化学院文科、理科专业中选取各年级被试发放问卷400份,通过测谎题的检验 (计分方法:答案不一致时记1分,否则记0分,当三对测谎分数低于2分,该试卷视为无效)以及按照探索性因素分析问卷取舍的方法,最后得到有效问卷321份。样本构成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构成

三、结果

1.效度分析

(1)内容效度分析

在编制大学生功利心问卷的前期工作中,就功利心理的结构、评价的定量化及其应用研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材料搜集和论述,提出了功利心的可操作化内容标准,这些都成为编制本问卷的基础。在编制的过程中,问卷的每个具体题目均来源于开放式问卷结果、对随机抽取的大学生的访谈内容、已有的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相关测评工具中的题目。这些题目既有理论依据,又结合了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预试问卷进行小样本施测之前,我们还请有关专家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的教授和心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怀化学院的大学生对预试问卷的各个题目进行了评定,最后才形成用于初测所使用的问卷。因此,这些过程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及题目能比较直观、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大学生功利心理的真实内涵。

(2)结构效度分析

对正式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检验四因子模型的拟合程度。结果见表3。

表3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χ2/df=1.96,RMSEA=0.057,表明这一模型良好,IFI、CFI大于0.9,说明这一模型拟合良好。

2.信度分析

本研究以两个指标来鉴定大学生功利心理问卷的信度,表明正式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1)内部一致性系数

内部一致性系数α=0.723。

(2)分半信度

分半信度为r=0.803(p<.001)。

四、讨论

1.大学生功利心理的维度结构

对于功利心理,人们主要从哲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边沁认为“大自然将人类置于苦乐两大主宰之下,人的天性是避苦求乐,功利原则就是任何行为都服从这两项动力的原则。”[2]边沁的功利原理有两个出发点和前提:①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②自利选择原理。密尔从小受到边沁功利主义的熏陶,始终坚信“幸福”是人类一切行为的规则和标准,并且是人生的目的。后来他接受了圣西门的思想,走出了边沁功利主义的利己主义倾向,对功利主义作了新的解释,认为人生的目的应脱出图谋一己幸福的范围,而去关心他人的幸福和人类状况的改善,也就是从“自利”转变为“自己牺牲”。[3]在我国,墨家把功利看成是“效用”,“有利才体现了善,或者说善就是有用、有利;恶则表现为不利、灾祸。一切行为的价值评价,就看它的利益效果[4],“义,利也。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经上篇》)。但实际上在我国“利”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从贬义的角度去理解它,这主要是与孔子重义而轻利的思想有关,孔子把“利”与“义”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来加以对待,认为“君子不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5]。

本研究在分析和综合这些经典的功利思想和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功利心理的结构包括四个维度:利他与利己、利远与利近、道义与名利、理性与欲求。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较好地验证这一理论构想的合理性。

2.问卷的各种测量学指标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问卷所有项目因子载荷均在0.4以上,四个因子可解释总方差的47.915%,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也比较理想,本问卷的结构模型得到了有力的实证支持。问卷条目的筛选严格按照科学程序进行,并由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鉴定,证明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在信度分析中,问卷的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α=0.723,分半信度为0.803(p<.001),说明问卷的稳定性和各项目间的同质性比较高。总体来说,大学生功利心理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但是,鉴于大学生心理问卷只是初步编制和施测,取样也仅局限于两所学校,因此,问卷的适用性和科学性都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1]龚群.论功利价值观念与现代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5).

[2]刘常春.边沁功利主义评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7).

[3]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著.刘富胜译.功利主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武敬一.论墨家功利主义[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27(3):113-116.

[5]论语.里仁[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探索性功利题目
心有所“属”,一“探”究竟——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的解法梳理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创新”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解决圆锥曲线中存在、探索性问题的途径
追根求源
探索数列中不定方程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