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团体辅导在新生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2009-12-21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团体新生辅导

缪 岚

【摘 要】大学新生面临着生活适应、人际关系、学习与自我意识等心理问题,通过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进行辅导可以帮助大学新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熟悉与适应环境;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加强新生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培养主动、自主的行为习惯;加强新生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促进高凝聚力的大学班集体的形成。【关键词】团体辅导 新生 心理辅导团体辅导(group counseling)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形式,它以团体为载体,让参加成员互相交往,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支持、鼓励,令成员在互动体验中成长、学习和改进其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①。团体辅导最大的两个特点是经济性与高参与度:其一次可以对一个团队实施,相对“一对一”的教育模式消耗较少的人力资源,能够缓解当前高校心理辅导师资不足与教育体制改革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同时,采用团队活动的形式,开放、活泼、生动的辅导方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具有高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的特征。具体辅导过程中,参与者在资源分享、真实场景、群体互动、归属体验的条件下,大致经历热身、凝聚、探索与结束四个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和内容,最终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大学新生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第一,生活适应问题,大学新生需要适应的环境主要包括校外环境和校内环境。对城市社区环境而言,大部分大学新生需要面对地域环境与文化差异的冲击,他们在语言口音、饮食口味,住宿环境等方面都需要面对较大变化。他们远离家乡,感受新的地域文化,会存在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这在跨南北地域界限的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对校园环境而言,一些缺少独立生活能力与住校经历的学生适应困难,而军训活动也会给身体素质不佳的学生带来冲击,加重其不适程度。在正式开始大学生活后,部分新生在无人监管的环境中,养成懒惰散漫、饮食习惯不当、作息无规律、上网成瘾等不良嗜好。所有这些大学新生环境适应不良和生活习惯中的问题都必然会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第二,人际关系问题,大学新生面临着维持已有人际关系与发展新人际关系的社交任务。在尚未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前,新生可能会过度留恋中学朋友、沉迷于过去经历。对新生而言,新同学在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异质性,新的师生关系、异性关系及寝室关系也更加复杂,这些都对新生的心态与方法提出考验。第三,学习心理问题,大学新生在军训结束后便正式投入学习活动中。他们在原来的“被管理者”转变为“自我管理者”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类学习心理问题。部分新生在没有外来压力的条件下缺乏内部学习动机,欠缺学习主动性。在脱离了中学时期同伴群体共有单一目标的环境后,茫然而没有努力的方向。第四,自我意识问题,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别人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大学新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而调查显示,大学新生的自我的认识层面得分最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欠缺。同时,大学新生的需要层次不断提高,他们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希望独立自主的发展,从中得到激励、自信和归属感。以上这些大学新生的主要问题皆为适应性心理问题与发展性心理问题,但若得不到及时、合理解决就会演变为障碍性心理问题,产生心理疾病。由于大学新生所面临的生活适应、人际关系、学习心理及自我意识问题具有暂时性与共有性,大一上学期也是班集体形成凝聚力的关键时期。因此以班级为单位,在大学新生中开展以游戏活动为方式的团体辅导,可以帮助新生快速适应、顺利发展。我在接手华东政法大学07级新生后,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和研究,现对团体辅导的作用进行如下探讨:第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熟悉与适应环境。大学的人际关系不同于中学,同学间人际距离拉大,个人空间更独立。大学生毕业之时还有同学叫不出名字、没有说过话的现象并不少见。大学新入学阶段,是熟悉与适应环境,结交新朋友的关键时期,建立有质量的友谊也能帮助新生适应生活。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问题上,大学新生有着类似心理需要或目标,因此,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可以起到良好效果。第二,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前文已讨论新生中的自我意识问题,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团体辅导通过活动设计,使新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自我体验,映照自我镜像,通过互动与交流去发现自我认识中的问题,澄清内心业已存在的自我意识问题,最终实现调整自我认知,达到自我调控的目的。大学新生入学之初大多努力追求美好、完善的自我,迫切希望能有新的成就与创新,但面对优秀的同学,又会产生自我剥离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上演“心理剧场”、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使新生能心平气和的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异己的行为作设身处地的考虑。开展“红色轰炸机”、“头脑风暴”、“生命线”、“生存选择”、“我有一个梦想”、“共度好时光”、“给自己写封信”等活动,就能让新生在他人评价与自我反思中,缩小“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达到正确了解自己、明晰理想信念、克服认知失调、增强延迟满足能力、悦纳真实自我、加强自我调控能力的目的。最终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未来拟定更合适的目标与计划。第三,加强新生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培养主动、自主的行为习惯。感恩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培养主动、自主的良好行为习惯则是德育的最终目的。第四,加强新生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促进高凝聚力的大学班集体的形成。团体归属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但并不是每一个团体都能让其成员感受到归属感。目前,高校学生班级就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凝聚力、归属感缺乏的问题,这削弱了学生班级的教育与管理功能,也削弱了学生班级为其成员提供社会心理支持的能力。具体而言,在分组对抗类活动中,小组成员具有共同的团队目标,共同分担目标责任,在类似于生活的情景体验中实现组织承诺,体验团队归属感。同时,在活动中帮助克服男女间交往的敏感心态,破除可能出现的隔阂现象,营造出一个具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这些辅导活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了新生的认知方式与行为方式,使辅导效果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以及班级活动中自动迁移,促进学生个体和班级团体的共同和谐发展。参考文献:① 摘自吴增强著《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猜你喜欢

团体新生辅导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重获新生 庇佑
登鹳雀楼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新生月赛优秀作品
枯蓬新生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新生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