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谨防我国经济增长过快

2009-12-21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调控政府

吴 琼

【摘 要】我国经过2004年的宏观调控,发展速度有所抑制但仍在不断走高。2007年,虽然政府各部门出台了多种调控措施,但仍没有减缓的迹象。一、当前的经济形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25%,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8%烳1增速超过20%,CPI上涨率超过3%向4%、5%以上攀升,贸易顺差超过上年全年的63%。对这种情况如何认识,理论界意见渐趋一致,即有向经济过热发展的趋势。这是2007年上半年的形式。此种情况早已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视,及时祭起宏观调控这杆大旗。探索过热引起的原因可追溯到13年前。1993年的治理整顿持续了四年,治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但也使经济进入了低谷。1998年,为了确保8%的经济增长率,各级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也只达到7.8%。中央政府发行国债,增加投资。地方政府不失时机地大上基础设施项目,高速公路、港口、楼堂馆所不停地上。经济犹如比人高的水缸,不停地往里灌水,老是装不满,等你发现装满时,水已经溢了出来。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正式提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适度从紧,控制货币投放,逐步提高银行利率,防止经济由偏快向过热转化。本届政府的稳健货币政策的操作比较注意松紧弹性和灵活性,在年度货币信贷目标总的约束下,年内各月各周的随机性操作有较大的弹性,不同时点的松紧度不一样,通过随机弹性操作来控制加速趋势,以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苗头已经很明显,也用不着讨论经济是否已经“过热”,问题是能否保持长时间的繁荣,这种趋势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或者经济过剩,从而引发经济危机?倘若引起通货膨胀或经济过剩,我们采取什么有效措施进行应对,传统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否还会有效?二、宏观调控的背景计划经济的投资主体是各级政府,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所以政府发文件就非常见效,只要堵住资金的源头,增长速度就会很快掉下来,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是大起大落。市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惯性,因此是有苗头可抓的。判断经济形势要抓苗头,抓住了苗头,才能抓住宏观调控的主动权。过去作为调控主体一部分的地方政府、专业银行、国有企业等已由调控主体不同程度地变成调控对象。尤其是地方政府过去是中央政府的延伸,对中央的调控决策往往具有放大效应,中央要从紧,地方政府会层层加码,以至于让企业透不过气来,“适度从紧”往往搞成“过度从紧”或“失度从紧”。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增长或曰发展意味着财政收入的增长,意味着政绩,意味着社会稳定和社会福利,地方政府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往往以“你热我不热”为借口,或明着“从紧”,暗地放松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2004年对土地的严格控制,虽然起到了抑制经济过热促进集约利用土地的作用,但地方政府并不心甘情愿,所以一旦放松,积蓄的能量便很快迸发出来。专业银行商业化之后,各大银行成为彻头彻尾的利益主体,仍把其作为宏观调控主体当然就大错特错了。三、经济宏观调控的对策(一)大量释出国有流通股,并尽快让社保入市资金逐步退出 调控的目的不是将股市砸下来,而是不要使其上升太快。上市公司股改完成之后,国有股已全部成为流通股,可把其作为调控股市的工具。建议向各控股公司发出指令,分期分批释出一部分,并将变现资金全部纳入社保基金。这样做可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一是平抑股市,防止出现大起大落;二是回笼资金。(二)放开股票一级市场,为广大投资者开辟更为广泛的投资渠道把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资本市场寄托于两家证券交易所,也是令人不可理解。股市长期低迷,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股市暴涨,同样会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我建议借股市上升之机,逐步放开股票一级市场。让一些经营业绩比较好的未上市的股份公司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增发股票,并允许经营状况好并且比较规范的企业在改造成为股份公司后,按照面值在当地发行股票。使老百姓能够买到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既能够使一批企业筹集到生产所需资金,又能够分流一部分在二级市场上热炒的资金。企业在当地公开募集股份,既能改善其资产负债结构,减少其财务费用和偿债压力,也可大大降低银行的风险。(三)停止新建大型公共设施项目可以缓建,尤其是楼堂馆所应统统缓建。缓建并不等于不建,如出现通货紧缩或经济过剩的情况,还可迅速恢复建设,成为拉动需求的工具或手段。各级财政都应采取增收节支措施,扩大财政结余,最大限度地减少货币投放。 结论:2004年央行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而且其他各类利率也已全部实现浮动。但到目前为止,利率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利率未能反映市场对资金的真实供求关系,未能体现市场对价格走势的预期,也未能充分反映风险贴现.2003年以来开始运用这些经济杠杆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但都采用微调的方式,单次调整幅度都很小,今后,应更多采用组合措施,调整的方向、力度、措施组合和节奏的选择,以经济周期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为依据,并要注意超前性。参考文献:姚峰:《国资委严控过热行业》,《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8月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4》,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调控政府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如何调控困意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着力点
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着力点
宏观调控程序法治化分析
宏观调控法基本范畴—宏观调控权研究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