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

2009-12-21胡林燕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研究性课程研究

胡林燕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的重点势必落在课堂教学上。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又对教育的需求,是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就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特点、优点、局限性、实施、策略、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以及管理方面进行了阐述。【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目的 特点 优点 实施 策略 整合 管理研究性学习广义的解释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概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狭义的解释为:“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绝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一、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具有广泛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社会生活,来源于社会现状, 来源于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 立足现状、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非常泛。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自主地、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探求知识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还具有实践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重视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强调理论与科学发展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关系到经济民生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三、研究性学习优点1、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去学习,可以使学生按照促使信息更迅速地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获得新的信息, 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验到研究中的乐趣,从而将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培养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及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再学习,而这种研究方法的雏形对将来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迁移作用。4、提升学生记忆质量。学生通过自己实践自己研究得到的成果,他们就会把整个研究过程形成的记忆产生丰富的“再生力”而长期保持下去。四、研究性学习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1、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掌握知识,效率较低。2、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不能实践操作就不能建立有效的假设,那么研究的结果就变成一种盲目乱猜,变成一种形式主义。3、一个人不可能只凭发现、研究去学习,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任何研究都是不现实的。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1、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单独设置,作为活动课的一种类型加以实施;二是在综合性学科课程中通过主题模块的设置加以实施:三是在单科性学科课程中通过综合性专题加以实施。2、要求: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做到全员参与、任务驱动、形式多样、课内外结合,要坚持主题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3、类型,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科课程研究(即对原有课程的内容进行恰当处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研究性学习)。二是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小课题研究。4、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六、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去发现认识知识,或利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在研究性教学中一般采用这样一些策略。1、教师要准备可供研究的材料,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内容,抽象逻辑思维也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现象或特点,并逐步缩小观察范围,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中心点。教师提供材料开始都应该是直观形象的。2、直观形象的材料要让学生经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与重新组合,以事实为依据来验证假设,并且不断地对假设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3、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并能用比较清晰的、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述整个思考与研究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与认知策略,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4、教师还可以提供相类似的材料,以便学生将研究所获得的结论或方法,运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使其得以巩固和深入,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的迁移能力。5、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互补优势,以体现互助合作精神。七、研究性学习需要防止几种倾向1、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宜搞得过于频繁,我们主张“因学而宜”。所谓的因“学”而宜即为研究性应为学生学习的需要而设计,而某些时候,许多教师却反过来让孩子的学习为研究性学习服务,这实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认识与实践误区。2、研究的“问题”不在于大或小,而是在于看重它的深刻性。对于学生而言,研究问题本身的大或小并不意味什么,引起学生注意是对问题的兴趣,因而选择问题需要真正考虑的是,是否适合孩子的胃口,在此基础上,再有意识地帮助孩子选择一些富有一定深度的研究问题。总之,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是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研究性课程研究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