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唤语文素养的回归

2009-12-21沙息明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素养教材语言

沙息明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语言贫乏,是学生语文素养的致命伤。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医治贫乏这个“致命伤”。学生语文素养的贫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语言的贫乏。主要表现为写作文时内容贫乏,写作时捉襟见肘,词不达意,往往是干干巴巴的几句话,有时甚至会前言不搭后语;说话时不能很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结结巴巴,面红耳赤,不知所云。二是思想的贫乏。表现为说话、写作,缺乏独特、新颖的见解,没有新意。三是情感的贫乏。表现为缺乏真挚、丰富的感情:对自然、对社会、对同学、对老师甚至对家人,都缺少足够的关注与热爱,因而写不出什么新鲜感受。从这三者的关系来看,语言的贫乏是表象,思想、情感的贫乏是根本原因。是思想、情感的贫乏,导致语言的苍白无力;而语言的贫乏,反过来又加重了思想情感的贫乏。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是当前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诊治语文素养的“致命伤”呢?一、丰富的活动拯救生活的贫乏可以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各种活动中进行的,语文学习作为学生一种特殊的活动主要应通过学习内部活动(包括心理活动和脑内活动)和外部活动(包括实践活动和操作活动)其同完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多半属于内部活动。在课内所学的知识只有自主参与实践之后,才能真正转化为能力,并通过反复运用形成技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校内校外进行多样化的活动。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冬天,我们这里下了一场难得一见的大雪,我从学生兴奋而期待的眼中明白了他们的心思。我带领他们一道坐在教室里听雪,去楼顶观雪,去楼下感觉雪花飘落的轻盈,去操场打雪仗、堆雪人、压雪影 ……两节课的时间,我们的外衣早己雪水淋漓,而我们的内心更是痛快淋漓。以后,让学生写《第一场雪》时,再也用不着那些多余的指导,从学生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我明白他们真正欣赏到了第一场雪的意境。我深深体会到:我们教孩子学习语文,就是教孩子怎样用规范的、恰当的语言表达生活,而最美直接来源于生活,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我们对语文的理解该有多么肤浅!二、大量的阅读拯救情感的贫乏我们的课文再好,毕竟有限,要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光靠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苏霍姆林期基曾说:“要使学生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就必须使学生有一个巩固的大后方,要把知识建立在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课外阅读就是这个‘大后方,就是这‘智力背景”。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学生走出校门并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更多的知识必须通过自己的阅读获得。阅读并不等于朗读,而朗读则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把重要的钥匙。于永正老师就特别强调:“学生读不熟课文就不开讲,语文课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境、读出神,在读中理解、积累和感悟,。”在我的课堂中一直很重视读的训练,但我总觉得学生仅仅读好教材中的这些文章还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那么教材对于学生的朗读训练而言,它也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把教材看成是学生朗读训练的全部内容的话,显然是有背初衷的。于是我认为,朗读训练还应该有更广阔的天空。基于种想法,我就打算在班上搞一系列朗读竞赛活动。这种想法一提出,立刻得到了学生的欢迎,有的学生说:“这才是我们真正喜欢的活动,我们愿意做这种作业。”接下来一段时间学生都在讨论着如何搞好这次朗读活动,大家暗地里都较着劲,谁也不愿意在这次活动中落后,走廊上,操场中、教室里,我总能看到学生捧着书本的身影,也能听到学生读书的声音,还不时的有学生跑到的身边向我提出有关朗读的各种问题。这时我心里暗自觉得庆幸,这难道不正是我所期望的学习氛围吗?第一轮朗读竞赛活动结束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比平时高出了一大截,这帮小家伙认真起来还真让我吓得一大跳。虽然这种活动占用了一定的课堂时间,但它实实在在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比耗掉大量的时间去搞些枯燥的语言训练强多了。现在,走进教室,每个学生的桌子上都摆着一本或几本课外书,小家伙们不再比谁的衣服漂亮,谁的玩具特别,而是比谁的课外书好看。读课外书已经成了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本能需求,朗读比赛成了打开学生通往更广阔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不仅学到了,也喜欢上了比教材内容更为丰富和鲜活的课外读物,从而补充了教材资源的不足。并且学生通过自觉的阅读还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总能惊异的感觉到,这些调皮的小家伙现在上课时的眼神专注了很多,这让我隐约的认为,这也许是所谓良性的连锁反应吧!总之,指导学生大量课外阅读,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书籍、熟练使用工具书、自我获取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同时让孩子真正喜欢朗读,让所体会的的感受在朗读中飞扬三、积极的表达拯救语言的贫乏儿童在语音规范性基础上形成的语言个性是其语文素质的重要标志,促进儿童语言个性的充分发展,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宗旨。语文课堂教学的局限不可能大面积照顾到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个性的语言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材入选的都是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都是来自大家名作,学生欣赏这些文章自然是受益非浅。但每当我看到学生写的习作再和课本范文一比便觉得心里不是滋味,也不知道学生每天读着这优美的范文写着稚嫩的习作心里会有什么想法?于是我便想,教材中的文章从选裁上而言,大部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还是有一段的距离,无论是写作的技巧还是从语句的运用都是我们学生现有的水平所无法达到的,生活和文本之间存在着隔阂。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教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对学生的写作指导,特别是写作的选材上,教材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习作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要写出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可是学生天天看得,读得都是遥远的生活,领略到的也是成人化人、艺术化的写作风格,学生即使跳得再高他也摘不到半空的桃子啊!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还没有真正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多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创设争论情境,鼓励学生在争辨中磨练语言,磨砺思维。总之,只有让活动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让语言回归儿童的言语世界,使每位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都打上鲜明的个人印记,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才能做到切己体验,写作时做到真情实感。

猜你喜欢

素养教材语言
教材精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