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课堂中实施“问题本位”教学的思考

2009-12-21覃始善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新课程文本教学模式

覃始善

【摘 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语文课堂中实施“问题本位”教学,正是这一实质的具体体现。本文阐述了实施“问题本位”教学的意义,指出实施“问题本位”教学符合新课程教学要求,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着重从运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及解答问题、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功能等几方面去论述实施“问题本位”教学的策略。本文强调,为促进学生素质进一步提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努力将“问题本位”教学加以推行。【关键词】语文课堂 问题本位 教学 策略问题本位教学,即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着眼于问题本身,始终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提高学生思想素养的目的。1. 实施“问题本位”教学的意义1.1 符合新课程教学要求实施“问题本位”教学,它要求师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实施“问题本位”教学是符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它摒弃了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它让学生在获知识的同时,能有多方面的发展,它还让学生从独立学习、接受学习、被动反应转变为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有计划的行动。1.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和开展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不断以新颖方式和多维角度的思维转化来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实施“问题本位”教学,学生为探求文本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依据本文,通过想象、联想,运用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探讨问题的根源与实质,探求解答问题的策略与条件。1.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界认为人的素质包括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艺术审美等五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它不仅包含丰富的语言文学素养教育,而且也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首先素养教育;它既是审美教育,又是情感教育,它与塑造人的灵魂密切相关。实施“问题本位”教学,师生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均可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师生的探讨活动而把问题一一加以解决。由此可见,实施“问题本位”教学,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实施“问题本位”教学的策略2.1 选择及灵活运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体现这一传统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便是19世纪下半叶由赫尔巴特提出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它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因此,“讲授——接受”教学模式是不利于“问题本位”教学的实施的。“问题本位”教学,应该建立在课堂中师生的交往和对话的基础上,选择能体现新课程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发展学生个性的民主化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由传统教学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转变为“非结构”、“开放式”,教师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倡导通过师生互动以给学生营造学习氛围、解答疑难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提高素养。实践表明,只有推行发展学生个性的民主化教学模式,才会给“问题本位”教学提供一个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课堂教学的新环境,才会让“问题本位”教学真正落实到位。2.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实施“问题本位”教学,教师首先得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或者教师直接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就课文的词、句、段或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进行思考,若学生未能弄清以上三方面的质疑,便可深入琢磨而把问题提出来。教师也可以再从以下几方面给学生提出问题:(1) 紧扣课文的内容来提问。如《狼》,师问:请同学从课文中找事实为依据,谈谈狼和人到底谁更聪明?(2) 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以延伸拓展而把问题提出。如《狼》,师问:①请同学大胆猜测一下,狼除了“一去一坐”的计谋之外,它心里还想了些什么?②狼最终“顷刻两毙”,很失败,倘若狼地下有知,你估计他们是否认为有值得检讨的地方?在这里,教师提问立足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文本的潜质得到充分地挖掘,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高质量的认知场所——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3) 从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题方面去设计问题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教师可从课文的关键词句、主要细节等方面去设计问题。如《白扬礼赞》,师问:文章中用哪些词句来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这样赞美白杨树?2.3 引导学生解答问题提出问题之后,须解答方可让学生掌握知识及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或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以求得答案,或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以解决问题,或针对问题的实质作提示、点拨来帮助学生解答问题。为更好地解答问题,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答题的方法技巧:(1) 抓住关键词句答题。(2) 根据文章主要细节(内容)答题。总之,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细节(内容),学生便能进一步弄清文章各段的要点,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同时,也会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及写法。这样,在理解文章词句、归纳文段要点或阐述阅读体验感悟之时,若学生注意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或联系文本去思考,或围绕中心思想去答题,或联系实际,联系自身去拓展探究,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问题便可迎韧而解了。2.4 要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功能实施“问题本位”教学,课堂上便多一些问题的提出,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会与文本紧密相关,有的与文本无多大联系;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有的紧扣文本,有的脱离文本,凭感觉走,有的甚至在捣乱,此时,作为教师,必须要发挥自己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或肯定、表扬,或否定、批评,或解释回答正确的理由,或说明答案得来的具体步骤,或分析回答不正确的原因,或者就同一问题向另一同学发问,或者将原问题分解,简化为几个小问题后,再逐一发问,等等。总之,教师应妥善处理学生在提出问题及回答问题时所产生的种种现象,营造课堂活跃氛围,尽量避免威协课堂教学连续性的行为产生,把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引到对文本的正确解读上。例如,在教《背影》时,教师给学生针对父亲为“我”买橘子的细节谈感受,有的学生说: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形象不够潇洒,臃肿的身体,爬上爬下的姿势没有美感。这表面上看是审美观的问题,实际上是情感上的问题,作为教师此时如果不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父辈的艰辛和深沉的爱,那便是失职了。我们不能因为重视多元解读文本而忽视每篇课文都有其价值取向和该有的情感渗透、教育方向和目的。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道义上的责任,都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者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而理应成为教学过程的价值引导者,故在教学中,教师就不能置作者的写作目的于不顾,让学生不着边际的发问或谈论,该向学生发问的还是要发问,该给学生讲析的还是要讲析,即充分行使自己拥有的发言权,以富有真诚发言,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否则,怎么传承我们民族的精神?怎么使语文教学体现文道结合的特点?总之,实施“问题本位”教学是新课程的要求,是促进学生素质进一步提高的重要举措。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点燃学生闪现的智慧火花,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围绕文本正确地提出并解决问题,以让学生读懂文本,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及提高思想素养。只有这样,“问题本位”教学才会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为人们所推行。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陶学忠:《创新能力培育》,海潮出版社。 4.吴光文:《素质教育的灵魂》,广西教育出版社。 5.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新课程文本教学模式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