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动内需,巧让学生上演“不差钱”

2009-12-10闵小红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09年10期
关键词:甘霖周记命题

闵小红

2009年春晚上演的小品《不差钱》,令几亿人捧腹大笑,一夜之间小沈阳火了,那句经典台词“人生最痛苦的事……”更是深入人心。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作文教学,很多学生怕写作文,把作文当做“人生最痛苦的事”。究其原因,一是对作文没兴趣(不肯花钱);二是无话可说(无钱可花);三是有了写作素材无从下手,没有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能力(有钱不知怎么花)。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金融危机,习作市场成了教师的“剃头挑子”——头热。面对危机,教师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内需,让他们在作文这片广阔的市场消费时“不差钱”呢?作为一线教师,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且易于操作的方法,姑且称为“拉动内需三件宝:减税、补贴、送红包”。

减税:“每日一忆”让学生“花钱”无后顾之忧

为了积累素材,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周写日记三篇以上,但我发现学生多是为完成任务而写,很少追究日记的质量,半学期不到,其弊端暴露无遗:篇幅越来越短,质量越来越差。许多学生日记的开头千篇一律,都是“今天在家闲着没事干,于是……”。更有甚者,根本不去细想,拿出作文书抄一段了事。有一次,学完了课文《金蝉脱壳》,我布置一则观察日记。许多同学写得并不出色,却是自己的所见所感,倒也无可厚非。有一位同学则抄了一则很美的落日图,提到了落日倒映在海中的美景,可本市离大海路途遥远,何以观海上落日呢?

一日,翻看《小学语文教师》,一篇《一种轻型武器:日忆》让我拨云见日,我决定给学生“减税”——将日记改成“日忆”。当我宣布这一消息的时候,学生们欢呼起来。

我告诉学生,以后不必一日一篇日记,但必须一日一忆。《新华字典》对“忆”字的解释是“回想、记得”的意思,我对学生日忆的要求即在于此: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在脑海里演一遍电影——这是回想;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拿出笔用三、五句话记录在本子上(“每日一忆”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为了记得。这个“记得”,不必像日记那么正规,只要概括叙述,记完后,还可以画上心情脸谱,以便日后翻阅能再现真实的经历和当时的情绪体验。

“忆”什么呢?就从每天都干了些什么开始。从早到晚,林林总总、琐琐碎碎的事情太多,一下回忆,难免摸不着头绪。怎么办呢?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追忆法。把一天的时间分成若干个大大小小的时间段,如早晨起床至上学之前,清晨上学路上,上午在学校里,中午放学路上……甚至分得更细一点,如上午第一节课、课间十分钟……然后按顺序逐段细细回忆,记住哪些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日一忆”让学生在生活中为作文找到了“源头活水”。这件法宝的妙处在于降低了门槛(字数无要求),用学生的话说是“解决了民生问题”,没有了后顾之忧。还愁他们“有钱不肯花”吗?

补贴:“听我说说”让学生“钱包”再鼓一点

然而,人都有惰性,何况是孩子。为了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每日一忆”,我必须给予他们一些“补贴”。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听我说说”活动。我组织学生在晨会课上举行比赛,打开“每日一忆”本,看谁说的事多、质量高。当然比赛前,我也是以身作则,每日记下“一忆”,然后跟学生一起参赛,说一说我前一天有哪些事可以写成作文。我实话实说,绝不捏造事实,许多内容是学生与我共同经历的,他们听了,心悦诚服,大受启发,纷纷举手开始说起来。尽管场面如此热烈,仍然有一部分学生羞于表达,原因是他们忆的事除了上课就是吃饭睡觉之类。对于他们,我采取采访启发的方法,像平时唠嗑似的,给他提几个问题。比如:早晨你吃的什么早餐呀?上学路上安全吗?唠着唠着他们就想起事来了,赶紧记下。如果他仍脑袋不开窍,我便从他的回答里帮助他捕捉有用之材。如:我听出来了,你妈妈烧的这盘菜别出心裁,因为她在菜里撒下了深深的母爱!

每天的晨会课,本是我的“一言堂”,现在我把时间留给学生,只要你想说,无论说的内容好坏,时间长短,都可以说。刚开始,学生说的还局限于每天自己做了什么,如同流水账,但只要思路清晰,我都加以鼓励。还有许多同学错误地认为,只有“有意义”的事才能拿来说,而且对“有意义”的理解又很狭隘,必须是重大的、轰轰烈烈的事,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他们还需要一些打开思路的“补贴”。

有一次,我说的是早晨上班路上一只流浪狗给我的感受。它那迎风奔跑时的从容,旁若无人的气势以及独立自由的勇气让我印象深刻。由此,我给学生讲起了“豢养与自由”的话题。之后,我告诉他们:凡是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教育作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于是,学生开始对生活中的平凡现象、琐碎小事也感兴趣起来,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变得有意义了。渐渐的,他们的“钱包鼓起来了”,班级的好人好事、不良现象、社会新闻、电影电视,甚至老师的课堂教学等等都成为了同学们评说的素材。

这样说一说,评一评,学生不仅不觉得是负担,反而热心于此。甚至有学生等不到晚上就迫不及待跑来向我报告他当日“每日一忆”要记下的某件新鲜事,还有的学生觉得三言两语不过瘾,不知不觉地写了一两百字,准备明天一鸣惊人。

送红包:“因果周记”让学生领到了“代金券”

“每日一忆”、“听我说说”让学生找到了作文素材的“米”,为了让“生米煮成熟饭”,我布置学生利用大礼拜整理自己的“每日一忆”,选取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还原当时的情景,写成一篇周记。然而,我遇到了新问题:大多数学生虽然有了很好的题材,却一样写不出生动的习作,干巴巴的,全然没有了他当日在晨会课上说的激情。

在一次周记欣赏课上,淘气包甘霖读完一篇题为《刘备走进了澡堂》的周记,大家都鼓掌叫好。这是一篇说真话,吐真情,富有童真童趣的周记:

刘备走进了澡堂

“上课喽!”同学们有说有笑地进了教室,这节课学的是《三顾茅庐》,我们对刘备、诸葛亮敬佩得五体投地,因此听得格外认真。

“陈齐越,你来读这一段。”闵老师喊了陈齐越来读我们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三、四小节。

陈齐越读得抑扬顿挫,娓娓动听,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跟着刘备来到诸葛亮居住的隆中。

他越读越起劲。后来竟有些忘乎所以了。“哈哈哈……”我们一阵爆笑。原来陈齐越把“刘备快步走进草堂,与诸葛亮见面”中的“草堂”读成了“澡堂”,这可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呀!教室里早已炸开了锅——有的捧着肚子笑:有的捂着嘴笑。一副忍俊不禁的样子;更有甚者竟然装腔作势地

读着“刘备快步走进澡堂,与诸葛亮一起洗澡”。读完后还拍着桌子大笑不止……

陈齐越呢。大概自己也觉得好笑,却又笑不出来,只是一会儿搓搓手,一会儿搔搔头,脸上更是一阵红,一阵白,手足无措,似乎站在教室里很是多余。可这丝毫不能抑制住同学们的兴奋,我们笑啊,叫啊,跳啊,连平日惜笑如金的闵老师也禁不起陈齐越的“逗”,虽然用书挡着嘴,可是那眼角的笑意和抖动的身体却怎么也掩藏不了。我呢——因为近水楼台(坐在陈齐越后排),便不失时机地来了一句:“陈先生。您今天的表演实在是太精彩了!”

陈齐越听了这话。头垂得更低了,额前渗出了细细的汗珠,好一副可怜相!

为让学生有表达心灵的自由,有倾吐真情的心理安全感,敢于写自己想说的话,我采用文道暂时分离的策略,决定将思想教育放在后一步,以后再有目的有准备地召开“课堂上,当同学发言错误时”的主题班会。眼下我高度赞扬这是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好周记,我给甘霖打了高分。

为了让学生在写作上有所感悟,我想让每个孩子都了解小作者是怎样从“每日一忆”中选取并构思出这篇周记的,有没有哪些方法值得借鉴。

首先,我让甘霖说说是怎么想到要写这篇周记的。他很为难地说:“也没什么,就是每次我一翻开‘每日一忆本,看到我记的这件事,就想笑。我觉得太好玩了,就在大礼拜好好回想当时上课的情景,用‘刘备走进了澡堂为题写下了这篇周记。”我发现他的话中至少隐含着三条必然的写作规律:其一,告诉我们选什么“忆”为文才有真情实感;其二,告诉我们怎样将简短的“每日一忆”写成一篇生动的周记;其三,告诉我们如何命题。于是我立刻将甘霖的话写在黑板上。

接着,我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周记,思考并讨论甘霖的话是否有道理,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A:我发现,甘霖的题目拟得好,看到这个题目,事情的起因、经过就会历历在目,就知道下面该写什么,怎么写了。我们可以像甘霖那样从起因开始按顺序写到结果;其实还可以倒叙,即先写结果,再写引起结果的的原因和经过。我的那篇周记《挨训》,就是先写挨训。再写为什么挨训。

我肯定他的发现,进一步提示:“看来,写好周记,命题很重要。”

生B:甘霖的这篇周记是用事情发展的结果做题目的。如果用人物感情发展的结果“课堂也疯狂”做题目。也行。因为一看到这个结果,兴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进而细细回味当时的情景。我的那篇《气死我也》的周记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在他的启发下,学生们例举了《被冤枉的滋味》《痛苦没商量》《老师,我想对你说》等周记,说明用感情变化的结果命题好。

生C:我还发现“事过之后有所感受”是周记取材的最佳选择。因为不论什么事,事过之后都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或痛快、或悲伤、或感动、或后悔……)因为自己感受最深,所以最能打动别人。我的那篇《老师,我请求换座位》就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写成的,而且老师还因此为我换了座位呢!

生D:总之。我发现了,如果发觉自己有所感受,就应该在写“每日一忆”时用一个自己的独特感受命题,这样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能勾起一种情绪。比较容易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今天上午我就有两件事可“忆”。一次是早读课,马超拔我的头发,我瞪了他一眼,他还不知悔改,后来竞用邓淑洁的剪刀剪我的头发。我非常气愤,我想用‘马超,我警告你为题写今晚的每日一忆:第二件是上午第二节课。数学老师发考卷,我接过八十几分的试卷哭了。我可以用“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为题再写一忆。

为了进一步验证用事情的结果命题好,我立即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每日一忆”本,之前写的“日忆”大多没有题目,我让他们用结果给无题日忆命题。令我和同学们惊奇的是,用结果特别是感叹句作题目后,犹如画龙点睛,“日忆”的主题立刻鲜明起来。

生E:我还发现语文书上的很多课文,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也都是用事过之后作者的内心感受做题目的。

我表扬他们善于发现、善于联想、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已经找到了写作的秘诀。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活跃、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共同对学生的感悟、见解进行归纳,总结出以下周记的写作方法。

取什么材:“每日一忆”中最有所感受的事。

如何命题:事过之后有所感受时立刻用结果命题。

如何写:按三步走:1质疑,即紧扣题目这一结果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2想经过,即由起因开始想事情的发展变化;3按顺序写,即由果溯因倒着写或由因及果顺着写。

最后,我引导学生根据以上写作特点为这种周记取个别致的名字——因果周记。

因果周记是我送给他们的大“红包”,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学生领到了“代金券”——他们找到了写作的泉源,现在又有“法”可依,哪里还禁得住诱惑,大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一学期,全班47个学生每人坚持写满一本“每日一忆”,二十多篇因果周记。我是每篇必改并且及时改,遇到好的就让学生在班上念,并且推荐到各级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每日一忆”、“听我说说”到“因果周记”,学生之所以能做到乐此不疲,显然得益于上述“三宝”,它从根本着手,逐渐使学生的“购买力”得到提升,真正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我想,作文教学如果真正做到了拉动内需,使孩子们个个都能上演“不差钱”,那他们必将童心焕发,在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上火起来。

猜你喜欢

甘霖周记命题
骆驼草(新韵)
扶贫杂感
春旱有叹
闻侄女考取清华大学
语文周记教学的实施与反思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茶叶的秘密
帮忙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