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作文“语言痛苦”现象的成因及其矫正

2009-12-10李秀平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语言作文孩子

李秀平

怎一个“愁”字了得

“最怕上作文课的是我。最怕写作文的是我,最怕写日记的是我,是我,还是我……”

——一个小学生满脸无奈唱的一首歌

看到这改编的歌词,我脑中浮现了两个字“痛苦”。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一个班级有70人,有62人表示不喜欢作文,作文对他们来说是苦差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笔下的作文也应是灵动、美丽、鲜活的。作文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最好的表露自己的方式,为什么却让学生如此“痛苦”?这种“痛苦”,是一种精神折磨,具体到作文上是一种“语言痛苦”。反思让学生“语言痛苦”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容枯槁,荒芜衰落——失真之痛

可能老师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认为某篇文章写得不错,非常郑重地读给学生听,但是刚读一个开头,就会有学生大声嚷道“抄的”、“抄的”,让老师非常尴尬。学生的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但是学生为什么还要去抄袭别人的文章,或去编造一些不存在的故事呢?

(一)真实情感淡漠

文章应该是个性的、个人的东西,是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嬉笑怒骂在纸上的凝结。作文教学思想中最大的毛病是对“文以载道”的顶礼膜拜,因为我们所谓的“道”,是外在的统一的东西,而不是学生内在的独特的个人感受,一篇作文一旦载了那么沉重的“道”。它基本上也就废了。为了这个“道”,我们的作文只能“歌颂”与“赞美”,可是生活真的是这样“阳光明媚”吗?谁在每天歌颂着?还不是牢骚比赞美多,忧伤比快乐多?在文学圣坛有个性沉静稳重的沈从文,有泼辣洒脱的王朔,也有标新立异的韩寒;有伤感沉郁的叶赛宁,甚至还有颓废悲观的波德莱尔。所以我的看法是“文以写人”。我国的小学作文题大多是小题目,接近生活,应该有内容可写,可是当学生面对小而具体的作文题时,却是个个愁眉苦脸且毫无兴致,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的生活是多彩的,但在大人的眼里却是简单的,幼稚的。老师的要求则是把生活中的人物写得光彩照人,把生活中的事情写得丰富多彩,把生活中的经历写得曲折动人,尤其要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尽管他们竭力按照老师的要求去仔细观察生活,却总也观察不到老师要求的程度,只好痛苦地生编硬造。

(二)真我意识淡化

作文向来要求“以我手写我心”,可是在“高分”的诱惑下,你是选择“诚信”还是选择“个人利益”,我想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个人利益”。因为“文以载道”,作文的思想是已经事先被定好了的,我们要做的,仅仅只是提高作文的技巧,或者干脆说是提高编故事的能力而已。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不会或很少涉及到生活事件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忽视学生展现自我意识、生存技能,而侧重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及道德问题的评价,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上。这是一种由不自觉到自觉地丢弃作文灵魂的教学,在这种机械的作文技巧训练中,真我作文又何从谈起呢?

(三)真我语言流失

导致孩子不爱写作文的直接原因除了对“文以载道”的顶礼膜拜,还有对获取“高分”的不择手段,使学生在作文时只能进行文字的排列组合,而不能进行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的排列组合。孩子写作文往往依靠三招:一套、二凑、三编,即考前背数篇不同类型的范文,考试时酌情套用;用名言和警句来凑字数并提高思想深度;适时编出情节动人的个人和家庭悲剧以打动评卷老师的心。

二、欲说还休,却患无辞——难言之痛

常听学生说:“我有一肚子的话,可就是不知道怎么说。”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指出,现在儿童语言变得越来越贫乏,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学生的“难言之痛”除了语言干巴、无血无肉外,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混乱

“小猫喜欢吃鱼,我家养了一只猫。它叫咪咪,它的毛是白色的,它会抓老鼠,它很好玩。它的四只腿很短……”这是一个学生写的作文《我家的小猫》中的一个片段。文章东一句西一句缺乏联系。这种现象在小学作文中也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还有的是段与段之间缺乏联系。不少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思路不清,思维混乱,想到一句写一句,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混乱现象。

(二)语言遮蔽

很多小学生在作文中习惯性地去复制别人的话语,以程式化的固定格式表情达意,对网络语言、影视语言、西化语言等进行模仿,忽视个人体验,无法形成和表达真实感受,作文自然就没有个性可言,有人称之为“语言遮蔽”。

1泛滥成灾的网络语言

“昨晚,偶GG带着他滴GP到偶家来7饭,那个MM在吃饭时一直向偶妈妈PMP。那样子真是好BT,实在是让偶粉寒,偶粉8稀饭她的说……”,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文片断,短短几句话,处处充斥着网络语言,让人费解。现在类似这种“格式”的语言在中小学生的口头表达中很常见,部分学生还以会用这种“网络语言”为荣。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美的词句,而网络语言简单直接,使得中国文字的内涵和美感大大降低。

2矫揉造作的影视语言

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都想获得全身心的放松与欢乐,影视媒体的娱乐倾向正好能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说实在,现在一些影视娱乐节目粗陋不堪,人物语言嗲声嗲气、语言不得体、病句不断,广告词随意用仿词等等,这些也明显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学生在写《回家的感觉》一文时,其中有这么一段:

好高兴哟,我妈妈今天烧了我好好喜欢吃的酸菜鱼,爸爸还第一次为我倒了一杯非常柠檬。学生作文语言矫揉造作、粗陋不堪,学生却自己以为该段文字一定会让老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殊不知读来让人起鸡皮疙瘩,作呕不已。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学生的作文,像这样的语言还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3不伦不类的西化语言

所谓学生作文语言西化倾向,是指学生在语言表达时受英语的影响,背离了现代汉语的基本的语法规则,或译文体式语言,或中英杂糅,或生造词语,语言表达不伦不类,令人费解。如:谁知“Over joy leads to sadness”(乐极生悲),一不小心,鞋子们滑落了。该死的Shoes(鞋子)竟不偏不倚地掉在男生捧着的Book(书)上,惨了,My God(我的天)。

学生的作文应是一种个性的再现,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是快乐的再创造。造成作文的“言语痛苦”是不正常的,“言语快乐”才是正常的。我们要倾心化“痛苦”为“快乐”,让学生在“真我”文字中寻觅快乐,抛去失真之痛;让学生的语言别具魅力,灵动绽放,远离难言之痛。

真实之“乐”“乐”何如哉

冰心说:“这个世界是个性、自然化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这个性化、自然化的世界,投映到学生的心灵中,是清新质朴、情真意切的;诉诸于笔端,是清新活泼、生机盎然的。

一、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在“真我”文字中寻觅快乐

作文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真的体验和美的创造的过程。至真则至美,正如清代江堤所说:“一切文字皆贵真,真情做诗感得人。”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高扬“抒写自我风采”的旗帜,引导学生关照自我心灵,保持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发真我之见,写真我之感,抒真我之情,要让作文活跃着“真我”的身影。

(一)用真情实感装饰自己的作文

真情是文章主旨的凝聚点、结构的链接点、表达的生长点。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这就告诉我们说真话、诉真情才是作文自成高格的关键因素。只有敞开心扉,把心灵里至真至纯的东西开采出来,从生活的平凡小事中生发开掘出异乎寻常的底蕴来,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请看这个片段:

我天天只得沉浸在作业里,没有任何快乐。周末您偶尔会让我玩会儿电脑,但最多不过一个小时。我常常问为什么会这样,您说,电脑游戏会危害到学习。但,如果没了自由,对学习就没了兴趣、渴望以及热爱。反而会对它起反感。我常想:这世界对于学生们难道就只是学习、学习、学习吗?我们想要欢乐地度过每一个瞬间,愉快地学习,而不是被别人牵制。

这是小作者的真情流露,恐怕也是所有孩子的心声,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孩子对自由天空的向往,对快乐的渴望。

(二)让真实印象成为作文的主体

成年人有生命的感受和视角,孩子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也有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识往往不同于成人的体验,那是孩子的生活,孩子的理解和孩子的感受。同是观察一件事物,成人观察时,是站在成人的高度,再加上自己的阅历与理解,而孩子们观察时,则站在孩子独有的高度来看待和理解这些事物的,自然会看到与成人不一样的地方。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真实的世界,让学生尽,隋体验生活之美,心情之美。请看一个四年级孩子写的《窗外》片段:

“汪!汪!”不知谁家的狗活蹦乱跳地叫着,打破了这宁静的傍晚。汽车“嘀、嘀”地叫,好像在说:“哎!哎!别撞到我!”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也像一匹匹骏马奔驰着。“嘀”的一声响,一辆大货车转了一个大弯:“嗒”的一声响,一辆小汽车又停在马路上……

一千个不同的人便有一千个不同的“窗外”,有的也许充满诗意的感伤,有的也许富有浪漫的情怀。之所以有不同,也许因为心境,也许因为性格,更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视角。而这是一个十岁男孩的窗外,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小作者是个观察细腻的阳光男孩,那活泼俏皮的语句,那平常而又耐人寻味的情节,是不是别有一番情趣。

(三)用真实语言书写生命体验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而每一片树叶都是美的。每个人的个性不同,那么在遣词造句、文体的选择、语调与韵味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我们要提倡学生大胆运用特色化的语言文字与表达方式,写自己的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让他们的笔尖流露童心与真情,这样才能独具个性地表情达意。下面是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在《棋艺比拼》中的描写:

对手思索了一会。突然“车一进二”,要打我炮!炮是一员猛将,是扫除障碍绝不可少的子。于是,我“车九平八”,护炮。此时,战场上硝烟滚滚,我和对手都屏住了呼吸,紧张得冒出了汗。对手突然“马二进三”,我亳不示弱,“炮五进一”,大将!对手毫无防备,“马三进五”杀炮。我步步紧逼,“马三进四”。由此一来,对手大将被困,无法脱身。正在这时,对手突然袭击,“车八平五”杀马,转危为安。

这是一场紧张激烈的棋艺大比拼,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如战鼓声声,真是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二、别具魅力,灵动绽放一语言之花最美

(一)语言在思想中灵动

学生的作文语言缺乏联系,除了学生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对事物没有统一的看法外,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没有注重对课文中语言的联系进行分析也是原因之一。要想解决这个难题,要注意语言表达与观察、思维的综合训练。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语文教学的三根支柱是:“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儿童的创造精神”。“鲜明的思想”就是“让学生亲眼看见并通过亲身的体会去认识事物之间的深刻联系”。而“活生生的语言”和“儿童的创造精神”,指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解决语言关,首先得解决思维关。苏霍姆林斯基在他工作的帕夫雷什学校开设了一门“思维课”。就是把学生带到自然界去进行观察,观察各种现象和人们的劳动。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观察,借助于观察和思维,让学生学会用词造句。

(二)语言在“训练”中充盈

在教学,我们要重视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去欣赏、品味诗词文曲中炼字炼意的技巧,使学生真正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从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中吸收语言的精华,解决写作时无话可说、文采平庸的问题。在借鉴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中、作文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进行一些语言表达的实践训练,把语言活学活用。

(四)语言在“阅读”中充实

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当今中学生的课外读物是非常丰富的,各种书刊杂志、中外名著等在学生中占有一定市场。学生好奇心强,就会盲目阅读,不辨良莠,如果任其自由阅读,他们的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可能对语文学习没多大帮助。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生指定或推荐一份阅读书目,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阅读,要对学生不好的读书习惯加以引导、纠正。

(五)语言在“导向”中健康

面对网络语言、影视语言、西化语言等对学生作文带来的“语言遮蔽”现象,应该结合作文实际教学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对于这些语言的态度应该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要引导学生从这些语言形成的模具中脱离出来,以我手写我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或含蓄或活泼或急躁,反映在作文语言上,或细腻或粗犷或内敛,这是自然性格的流露。同时在生活中有着数不尽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这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自有真切、动人之处,引导学生写出自有的朝气和希望,从而远离所谓的“语言遮蔽”。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孩子的世界天真烂漫,从孩子的感觉和认知出发,让世界给孩子们的真实印象成为作文的主体,并让他们用爱去感知别人和世界,用真实的情感去装饰自己的作文,用独特的健康的文字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这样作文才能成为学生的“快乐之旅”。以上仅是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思索和实践。当然,作文教改不会“鸣金”,更不是“一支独放”,“且行且吟”才是永远的姿态。

猜你喜欢

语言作文孩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