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课无止境

2009-12-09霍晓宏

天津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一节课教学内容思维

霍晓宏

构成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在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如何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媒体手段等,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问题。也可以说,只要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存在一天,好课的标准就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常常有人问起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想找出一个可操作的定量标准,这是有必要的,但也是很困难的。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好课的说法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况且,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应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常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也就是所谓的“教无定法”吧。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学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愿意去找,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吧。

评价一节好课,首先应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要看学生是否学有所得、学有创造、学有后劲。

一是好课应促进学生学有所得。我们借用韩愈的说法:传道、授业和解惑。一节课下来,传授的内容对多少学生是有效的,他们都得到了什么?是学到了新的知识,培养了能力,还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多少?得到的东西是否有益?表现出的是短期效应还是长期效应?这都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一节好课,教师从备课开始就应该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多样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每个学生都得到了该得到的,那这节课就是一节好课。

二是好课应促进学生学有创造。在学有所得的基础上,再提高一个层次,那就是学有创造。因为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突现的、真实的智慧和思维的碰撞,所以一节课往往不是完全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发展,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新思路、新问题,及时点拨。有的问题即使一时没有结论,也要适度地引导学生,为学生以后的发明创造埋下思维的火种。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习惯把学生引导到预想的程序中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以教师的思维左右学生的思维,往往导致学生的成人化倾向。叶圣陶先生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所谓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支持的环境下,学生发展自己赋予所学内容创新意义的变化过程。

三是好课应促进学生学有后劲。再上一个台阶,那就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进而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好课的更高境界是学生“主动学习”或“自主学习”,“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的终极追求。如果高三一年下来,学生感觉疲惫不堪,进入大学不知怎样发展,没有了追求的目标,那样还能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我们要努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学得有希望,愿意再接再厉,获得更大的成绩,哪怕是跌倒了,也有爬起来的勇气。所以,理想的学习,应该是怀揣希望上路,让学生因为未来的希望而愿意不懈地尝试和持久地努力。

评价一节好课,其次应从教学过程的细节来看。教师上好一节课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如语言、板书、教态等,再进一步如专业功底、教学手段、教育智慧等。在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借用鲍里奇博士的一些看法。

一是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鲍里奇博士在所著《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出,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及其相关表现是:1.清晰地授课:依循逻辑的、逐步进行的次序,清晰易懂地授课,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不良习惯。2.多样化教学:多样的教学材料、提问、反馈和教学策略等。3.任务导向:成就(内容)导向,而不是过程导向,使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尽可能大,教学时间尽可能多。4.学生投入:限制分散注意力的机会,使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操作、思考或探询等。5.学生成功率:把60%~70%的时间,用在能给学生带来中高水平成功率的任务上,尤其是在讲解式和传授式教学中,更应合理分配时间。

二是有效教学的五种辅助行为。鲍里奇博士提出有效教学的五种辅助行为及其相关的表现是:1.运用学生的想法和贡献:运用学生的回答促成课时目标,让学生以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思维模式等,详细阐述和扩展所学内容。2.组织:在一堂课的起始部分提供启发、引导和心理策略,用多种要求创设活动结构。3.提问:运用内容问题(直接)和过程问题(间接)传达事实,并鼓励学生探询和解决问题。4.探求:诱导、澄清、探求额外信息,必要时调整方向。5.热情:在课堂讲授中通过语言的抑扬、手势、目光接触等展示活力、激情、兴奋和兴趣。

一般而言,在所有的或绝大多数的教学情景下,关键行为一贯有效。其他的教学行为,诸如运用学生的想法和贡献、组织和提问等,只对部分学习者和部分教学目标显得更加重要。有效教学需要把关键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精心安排和组合成有意义的模式,以达到特定目标。

现实的情况是,在我们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点还是集中在如何讲好一节课上,在学生如何学会和会学上投入不足;重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忽视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重视学习效果,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与教师的综合素养有关,经验不足、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的教师,在当前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大环境下也很难做到收放自如。教师要善于把每节课的课前、课上、课后串联成为一个整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持续的成就感,不断提高教学的远期效益。

目前,有关好课的标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提倡辩证法,提倡独立思考。好课的追求虽无止境,但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不断地变换思维角度,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地实践和总结,博采众长,日复一日,就会逐渐接近理想目标。

猜你喜欢

一节课教学内容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托马斯的一节课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