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怎样自评一节课

2009-12-09王敏勤

天津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一节课教科书自学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关于“好课标准”的讨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一堂课的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和评价,也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可谓“各花入各眼”。同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上课,同样按照新课程标准去教学,为什么产生的课堂效果却千差万别呢?其实,再好的理念也需要教师去践行,再好的课程标准也需要教师去落实,教师的认知能力和专业水平决定了课的优劣、好课需要预设,好课更需要生成,课程标准中生硬的文字只有有效地融入变化万千的课堂中才能产生神奇的功效。本期“专题”栏目,我们请到了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大伟,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局长、特级教师胡英江,天津市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特级教师霍晓宏,天津市红桥区教育中心主任助理、特级教师徐长青,天津市塘沽区第十五中学校长潘怀林、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一小学校长唐增波,共话“好课标准”我们说的“好课标准”并不是一纸文书。而是一种思想和理念的延伸,一种彰显个性的思维方式,一种不同角度的视觉效果,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许多青年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心中无数,不知道自己的课好不好,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往往要等教研员和老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其实,课后只要按照以下九个问题自问自评就可以了。这些问题也可以作为评价别人课的参照。这九个问题可简化为27个字,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率、人人清。下边逐一解读。

一、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适度明确(明目标)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官要知道战斗目标,士兵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也是如此。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是靠写教案就行了,而是要将课程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以通俗的形式或问题的方式告诉学生。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不要机械地套用三维的模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写在教案上可以,告诉学生就显得有些呆板。可尝试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就是把一节课要完成的目标设计成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学生也就“达标”了。在问题中要包含目标的三维性。例如,学习数学中的“勾股定理”,如果把问题设计成“什么是勾股定理”就有点太简单了,学生把书上的定义读出来或背下来就算达标了吗7显然不算,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可变成这样的问题:“你能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勾股定理吗?”这一问题本身就包含了知识目标(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过程目标(能够自己举例说明)。如果能够联系现实生活来举例说明,就有了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变成“你能够用勾股定理的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吗”等。当然,也不是每个问题都具有三维性,但至少要包含两维,即“知识与技能”和“如何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二、教学内容是教师灌输还是先让学生独立自学和操作(自主学)

对于新授课,教师不要急于先讲,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操作。过去教师都是“先教后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这节课是新授课,学生对于这些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教师要从头讲起。难道学生对这些问题真的一无所知吗?事实上,只要我们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加以科学引导,绝大部分学生是能够自学课本的。新课程提倡“先学后教”,其含义包括先学后讲、先练后讲、先考后讲。书本上的知识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有些问题可以先考一下学生是否知道,关键是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给学生完整的自学时间。在自学指导这一环节要做到“四明确”,即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进行自学。

三、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相互讨论和帮助来解决(合作探)

对于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学生的合作组织要分小组和大组。首先是两个人的小组合作。实验证明,两个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对于教师布置的自学内容,两个人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组来解决(6至8人为一个大组)。大家在一起讨论不会的问题,会的问题就不要讨论了,要注意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大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全班讨论来解决。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检查而不要急于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互助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要灵活掌握,小组能够解决的问题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大组能够解决的问题全班就不要讨论了,要实事求是,不要走过场。教师在巡回检查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为后边的点拨做准备。

四、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退到最后一步”(精点拨)

从理论上来讲,全班有一个学生能解答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讲,教师要“退到最后一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学以后,教师的点拨主要起四方面的作用:一是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教师来解决。二是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在自学和讨论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基本解决了,但表述和书写不够规范,教师要予以纠正并培养学生用专业用语表述和书写的习惯,如数学语言、化学语言等。三是拓宽学生的思路。教师要给学生提出多种解题的思路,扩展学生的视野。四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五、教师是引领学生整体建构还是一开始就陷入细节之中(整建构)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编写改变了过去线性结构的模式,而变为模块结构。每个模块就是一个主题,一个整体。教师在备课时要改变过去那种只备一节课的习惯,要按照单元备课,把一个单元看作是一个整体,进行整体安排和设计。要引导学生领悟编者的意图,理清一个单元的结构脉络,而不是教给学生一些知识的碎片。在教学一篇课文和一节教科书时,也要整体建构。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一个单元和一节教科书,使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网状结构而不是点状结构。

六、教师是否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找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要用教科

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所谓用教科书教是指教科书是个范例,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知识的系统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所谓不是教教科书,是教师不一定用教科书中的例子,而要善于归纳教科书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例如,语文教科书的编排,“文体”和“主题”是不可缺少的两条主线。过去是以文体为主线:分小说单元、诗歌单元、议论文单元等;现在是以主题为主线:分人间真情单元、科学幻想单元等。但不管怎么变,两条主线都要有。在传统教科书中文体是明线,主题是暗线;在新教科书中主题是明线,文体是暗线。教师要把这些暗线整理出来,让学生看到其内在逻辑关系。理科教学也是如此。从表面上看,模块式的教科书编写打破了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线索,但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它理出来。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学习的规律,通过例题找规律,变式练习验规律,联系实际用规律。高水平的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低水平的教师只能按照教科书亦步亦趋地教给学生一些零散知识。

七、一节课的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恰当、活而不乱(巧组织)

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都会精心设计,试图取得最佳效果。但一节课结束后要认真反思,是否每个环节都有必要,都合理高效。有些教学环节就本身来讲,可能是创新,但在整节课中可能是个多余的环节。例如,有的学校规定教师每堂课都要“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就要挖空心思地考虑如何创设情境。其实有些课不需要创设情境,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可能更好。再如,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有的教师不管什么问题都要让学生讨论一番,好像不讨论、不合作就不是新课程。其实有时候学生自己学会了就没有必要讨论,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教师就不要讲了。一切根据实际情况,在备课时有些要预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变通,不要机械地照搬教案。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要做到环环相扣,目的明确,不能太随意、太零碎。教师的随意性太大往往会令学生无所适从,会剥夺了学生的自学时间。

八、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并高效率(高效率)

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是高质量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如果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适度合理,在下课前就应该“达标”。当然,衡量一节课是否“达标”可以有多种方式:一种是在下课前有一个测试卷,让学生做一做;另一种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基本知道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所谓高效率是指用少的时间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这里既有量的问题,也有质的问题。一节课的教学容量和密度不能太少或太小,有些课看起来很热闹,像肥皂泡一样,下课后学生没有多少所得,这样的课不能算是效率高。另外,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熟练程度,对学生思维的开发程度和情感的影响力度等,都能反映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九、一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否为每个学生所掌握(人人清)

在一节课上,对每个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不可能一刀切,但对一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许多学生成为“差生”,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被教师关注到,有些知识成了“夹生饭”,日积月累,就成了学习的障碍和疙瘩,学生也就慢慢地成了“差生”。所以,衡量一节课是否“达标”,是否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还要看每个学生是否都掌握了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保底不封顶。对于“优秀生”不能限制其发展;对于一般的学生要保底,要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达到预定的基本目标。这个工作完全靠教师做,难度会比较大,特别是有些地方依然存在大班额,完全靠教师检查往往很困难。可以采取小组检查的方式,两个人一组,相互检查,然后向大组长汇报,大组长向教师汇报。这样教师就能准确地知道哪些学生还不会,什么地方不会,在下课前如果不能解决的话,下课后就要主动地给学生补课,做到“日日清”。这不单纯是个教学方法问题,而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教育公平表现在三个方面: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指每个学生都能入学,都有权利接受优质的教育。但学生入了学不一定都能享受同等的待遇,有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偏爱,被教师关注得多,学习进步大;而有的学生不被教师关注,慢慢地被边缘化了,这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这种教育过程的不公平,直接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能升学。所以要把“人人清”看作是转化“差生”和杜绝“差生”的重要措施,要提高到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来认识。

当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问自己以上九个问题,看自己做到了哪些,做到了什么程度。这样就可以自己给自己打分,评价自己所教学的课的优劣。

猜你喜欢

一节课教科书自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托马斯的一节课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