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2009-11-08郭孝平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年6期
关键词:定向模块化模块

郭孝平

(福建农林大学体育部,福建 福州 350002)

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郭孝平

(福建农林大学体育部,福建 福州 350002)

围绕高校定向运动课程建设,从模块化教学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定向运动课程教学内容的四大模块,作为公共必修内容“嵌入”四个学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模块化教学的实践经验表明,学生经过四个模块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定向运动的知识技术技能,能独自参与定向运动实践并参加一定水平的定向运动比赛。

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

1 引言

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体现出了课程多样化和开放性的特征。《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1]。因此,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自然资源,注重开发拓展类项目,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成为新一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接触自然或野外环境的、与生活经验和实践紧密相联的运动项目,正逐步走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工作者的视野。定向运动集休闲、娱乐、健身、益智为一体,具有技术性、趣味性、竞争性、群众参与性等特点,与传统体育项目相比,它打破了体育场地的局限,可将整个校园自然环境作为运动场所。目前,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定向运动课程还未达到普及化程度。本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定向运动课程建设为例,应用模块化教学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构设与组织,并将其作为公共必修内容融入每个学期的体育课程中去,实效显著。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课程领域的论著,以及近十多年来我国有关定向运动发展的相关书籍与文献资料。

2.2问卷调查法

向我国定向运动领域内相关专家发放问卷46份,回收33份,回收率71.74%。

2.3数理统计法

运用Microsoft Excel2000、Spss11.0等应用软件对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3 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理论观点

模块课程最早见于20世纪50-70年代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即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小型化的模块课程[2]。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领域内的课程开始采用模块化设计,大至宏观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小至一门专业课或公共课教学。由后者,提出了“模块化教学法”这一概念,所谓模块化教学法,就是按照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划分的方法[3]。

定向运动属于新兴休闲、娱乐类体育项目,在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中,还未实现全面的普及推广,其课程建设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4]。我校定向运动课程开设采用模块化教学法,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结构设计和教学设计,将原属整体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以具体功能和应用为目标按模块单元形式表现出来,再将各个模块单元融入到公共体育课程开设的四个学期中去,成为每个大学生必修的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学期为单位的课程授课模式,模块成为课程结构的基本单位,每一模块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可以分学期、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定向运动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通过模块教学,拟达到: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定向运动的基本知识,参加一定范围内的定向运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识图、认识地形地貌的能力,提高野外实践活动能力;培养自觉锻炼的意识和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5]。

4 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

4.1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定向运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充分考虑我校山多、水多、类公园环境多等特点,将这些现有自然资源环境作为定向运动教学的课程资源加以合理开发与利用。为进一步提高该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合理性,围绕我校实际情况,设计了有关定向运动课程教学内容的问卷,对定向运动领域内的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工作。

表1 专家对实际技能模块选择的频数统计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中专家对定向运动各项知识技能的选择情况(见表1、表2),结合我校现有课程资源条件,我校定向运动课程内容以理论与实践知识为主:理论内容包括定向运动概述、定向地图中的地物与地貌的符号、颜色及比例尺、等高线等基本知识,以及实地图的对照、判定方向、路线选择以及定向器材的使用方法等;实践内容主要是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采用徒步、分组等形式,在学校范围内分别对类野外环境、校园整体环境、类公园环境等进行实地判定方向、读图训练,运动中图地对照训练等。

表2 专家对理论模块内容的选择统计结果

4.2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的构建

4.2.1设计思路

根据上述定向运动课程内容的选择情况,经过广泛调研与反复探索,构建了我校定向运动课程教学内容的四大模块组合,同时结合我校现有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每一模块主题不同,学时不一。各模块在内容选择上力求使学生易懂、易掌握、易操作、易实践,注重对学生认识地形地貌能力的培养。

定向运动课程各模块之间具有时序关系(见图1)。时序关系是指各模块之间一种纵向和有序的安排,四个模块分别安排在四个学期中,依次学习,循序渐进,使前一模块所学的知识技术技能成为后一模块要学习内容之“基础”。时序关系从宏观进程上体现出了前后模块单元之间存在的“基础”、“应用”、“提高”等的层次关系,前一模块提供的知识技术技能,在其后的模块中得到扩展应用与实践,并不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达到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

图1 定向运动课程模块示意图

4.2.2各模块具体教学内容简介

每个模块学时不同,其具体内容见表3。

5 实践效果与经验总结

5.1教学实践成效明显

立足于所构建的定向运动课程教学模块,经过四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教学成效明显:全校学生对定向运动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不仅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与实践中去,而且积极参与学校有关定向运动的各项活动。我校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的校园定向运动比赛,每届参赛学生都达到三百人,校园定向运动比赛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定向运动的兴趣,而且大大推动了定向运动在我校的普及推广进程。学校成立了学生定向运动协会,为定向运动向课外延伸搭建了平台。立足于定向运动课堂教学与课外比赛的基础之上,挑选成绩优秀学生,组建了定向运动训练队,参加了多届福建省及全国性的定向运动比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所有上述成绩的取得,都与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实践息息相关。

5.2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定向运动水平,是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实践的重点 在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一,教师肩负着向学生传授定向运动知识的使命;第二,教师要通过自身对定向运动知识的理解、重构,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定向运动技术技能,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定向运动基本的识图、辨方向等能力,从而能独立参与定向运动锻炼;第三,教师对定向运动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对其技术技能掌握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第四,教师在教学中的讲课方法、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准确性与深度也影响着学生对定向运动的感兴趣程度。因此,定向运动作为公共必修教学内容开设,就要求所有参与授课教师都要掌握定向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这也是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实践必需的前提条件。

表3 定向运动课程各教学模块具体教学内容一览表

定向运动作为新兴的休闲娱乐体育项目,绝大多数教师对其了解较少,如何提高所有授课教师的定向运动技术技能,成为我校定向运动模块化教学设计与实践首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我校体育教师实际情况,在授课教师定向运动知识再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了三种办法:一是采取外出进修与内部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派骨干教师外出参加定向运动培训,学习回来后,再由这些教师对其他教师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工作;二是定期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定向运动的教学研讨工作,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组织方法;三是利用参加全省及全国性定向运动比赛的机会,派教师观摩比赛,加强教师对定向运动的认识,提高竞赛水平。此外,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也是促进教师提高定向运动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校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鞭策教师不断学习,进一步深化了教师的继续教育观念,从而有利于学校各项体育工作的开展。

5.3统筹安排、合理分工是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实践的关键

我校大一、大二学生近万人,每个授课时间单元的班级数达到二十个左右,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是定向运动模块化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结合我校现有定向运动教学仪器设备及校园地理资源条件等,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首先要对所有授课班级进行统筹安排、对授课教师进行合理分工。在同一授课时间单元内,采取分班教学与分组集体综合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分班教学以各授课班级为单位,由各授课班级的任课教师在学校范围可利用的自然环境中结合定向运动相关的理论知识单独进行授课;集体综合教学实践由体育部统一安排,在同一授课时间单元中,将该单元授课的总班级数分成若干组,各组按预先安排的授课周次,分批次分小组出发进行实践。在集体综合教学实践分工中,打破常规,将一个教师上一个班级的常规教学组织形式变为多个教师按需要合理分工同时上多个班级的组织形式,按照起点(负责组织学生有序出发)、场地(负责安全与教学场地巡视)、终点(负责收图与疏导学生)、成统(负责打印学生成绩)将上课的教师分到各个点去,再在各个点配以骨干学生协助,使得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得到顺利、安全的开展。

6 结束语

定向运动作为新兴的休闲体育项目,是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拓宽,它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无论是对学生、教师,还是对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其积极作用都是明显的。通过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充分挖掘利用了学校现有校园环境资源,丰富了体育课程资源;极大地拓展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空间。

当然,由于定向运动主要的活动场所是自然环境,而不是仅限于体育场地内,使得其教学环境更复杂多变,对教学过程中提出的安全保障要求就更高。因此,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随着模块化教学内容设置、知识技术技能划分等问题的不断完善,定向运动课程模块化教学将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并起到积极的整体促进作用。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R].

[2] 高凌彪,黄韶斌.谈高中模块课程的教学[J].教育科学研究,2005(1):51-55.

[3] 王素玉,刘桦.模块化教学的应用设计与实践[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78-81.

[4] 李正贤.构建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安全体系的理论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9):77-80.

[5] 陈作松,张惠红.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系统教学设计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5):4-7.

ResearchonModularDesignandPracticeofTeachinginOrienteeringCourse

Guo Xiaoping

(Department of P.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350002,Fujian,China)

Around the orienteer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from the angle of modular teaching,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four modules of teaching content on orienteering curriculum,and as public compulsory content,which are embed into the four semester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modular teaching shows that students master the knowledge,technology and skill of orienteering after four modules of study,and can take part in orienteering exercise alone,and participate in a certain level of orienteering competition.

orienteering;curriculum;modular teaching

2009-04-02;

2009-06-27

郭孝平(1976-),男,福建平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定向运动教学、训练与大学体育课程理论。

G826

A

1672-1365(2009)06-0087-03

猜你喜欢

定向模块化模块
定向运动的迁移价值研究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重卡内饰模块化技术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模块化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模块化住宅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优秀定向运动员中距离定向比赛成绩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