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格素养的培养

2009-10-23王秉玺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3期
关键词:观点人格美的

王秉玺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普通教育开设的各门学科中,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关系是最为密切的。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的工具,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语言自身又是文化,极富人文色彩,它既是人发展的工具,又是人发展本身。语文学科和学生人格的形成从其一开始就紧紧连在一起。

一、传统语文教育与人格的培养

追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格化的教育。最早的教学著作《学纪》中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

近代语文教育同样是专注人格发展的。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六月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三册第一课《读书》中说:“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读书”是为了“成人”。在白话文运动中,采用白话文教学其原因之一是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要符合学生的性情。陈子褒的弟子冼玉清在评论其师为何早在1898年就提倡白话文时说:“先生注重蒙学,以为此乃教育基本工作。故提倡白话改革文言,亦欲使童子声入心通,易领会易进步,勿窒塞其性灵耳。”符合学生的性情,顺应学生的习性,正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

以上叙述,可见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对健全人格的认同与发展,虽然有其局限性,但至少他们已经意识到人格培养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二、语文教育的“科学化”与个性发展的弱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文教改和各种实验的呼声很高,有力地反对教条和经验主义,强调用自然科学实证方法来研究语文教育,在研究方法领域反映出“科学主义”的影响,而忽视了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方法。

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语文教育重双基、重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具有人文性、情趣性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繁琐、兴味索然的文字课、语法课,成了以题为本只重知识的技艺训练,或成政治道德的传声筒。老师是演员,学生是看客,许多具有人文之美、历史沧桑之美的文章本应以情动人、潜移默化于学生心灵,却被我们的老师千篇一律地肢解为结构划分、字义串讲、含义分析,面目全非。语文课没有了语言美、情调美、节奏美、音韵美、形象美的鉴赏与评价,有的只是选择与判断,有的只是拆散与组合,有的只是分析与比较。教师的理智分析解剖只是在“灌”观点,忽视了对人心灵智慧的开发,忽视了对人格教育培养及独立精神的养成。正如钟启泉所说的:原有的教育“追求标准化的答案与思维模式,在教学中追求单一化与‘一刀切,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需要;注重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训练,学校中流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扭曲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使学生成为‘应试的机器,学校也成为戕害人性的场所。”

三、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回归与发展

语文教育应当“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体现,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

语文教育再一次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的。人们认识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人格在其深层次上是能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文知识、人格的融合主要体现在:

1.观点正确。任何一位语文教师在讲课时,都会将自己的一些观点贯穿在教学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所贯穿的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平等观点、民主观点、法制观点等等都是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树立高尚人格的。

2.方法科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都要体现某些方法,科学的方法可以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观,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更多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韩军先生说过,科学的引导方法能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而达到目的。

3.情感高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涉及评价、褒贬相关的各种人物,或是高尚的情操、伟大的人格;或是卑鄙的行为、堕落的道德,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尚情操、伟大人格的个体形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培养。

当前的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意识到语文教育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性”教育,它更应该是一种个性化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的培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柯寨学区

猜你喜欢

观点人格美的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好美的雾
观点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