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少儿声乐学习教学

2009-10-23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3期

黄 江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呼声的高涨,学习声乐的孩子们的年龄呈低龄化趋势。如何针对少儿进行声乐训练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和亟待研究的课题。孩子们的这个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期,声带很稚嫩,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去训练学生,可能会导致孩子声带受损,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探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少儿声乐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从歌唱状态、发声方法、自信心及歌唱的表现力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少儿声乐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希望能对少儿声乐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歌唱状态 发声方法 自信心及歌唱的表现力

歌唱是人类最基本的音乐活动,也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最普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倡导,家长在子女培养方式和成长取向上呈多样化走势,因而孩子业余学习音乐也就获得迅猛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少儿声乐学习的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谈及很少,也不很重视。面对少儿声乐活动的频繁和声乐学习的低龄化,少儿声乐学习的教学方法值得人们思考和重视。少儿歌唱的发声与成人的发声训练是有区别的,尽管目的都是为了达到科学的、美好的声音,但我们不能完完全全地用成人歌唱的发声方法训练儿童。正确指导儿童歌唱发声,使之遵循、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具有极为现实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儿童的喉头和声带是成人的一半甚至不到一半,胸腔很小,呼吸较浅,多用头腔共鸣,听起来声音响亮、甜美而透明。这么稚嫩的嗓音犹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你用心去雕刻和呵护,此时如果用声不当,会直接影响孩子们歌唱生命的发展。笔者想通过此文在少儿声乐教学方法方面做一点探索性尝试,希望能对喜欢声乐的孩子有所帮助。笔者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在少儿声乐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

歌唱艺术是一门控制艺术,学习歌唱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练习如何控制整个系统和寻找使用合理共鸣的艺术,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打开喉咙的轻声柔唱:在少儿和成人声乐学习中都很强调打开喉咙的歌唱。人们常说“打哈欠”或“吸气”状态是帮助打开喉咙的好办法,这种状态是打开腔体、保持腔体稳定,获得共鸣的保证,孩子们也很容易接受。在训练中不要只注重孩子的声音效果,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在发声练习或演唱歌曲时最好用柔和的起音,它能避免过猛的冲击和肌肉的过分紧张,减轻发声器官的负担,柔和的声音也更容易得到更多的共鸣。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声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2.求得气息支撑的歌唱: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的支持力。对于初学声乐的少儿来说太多的理论是理解不了的,如何让他们尽快地掌握歌唱的呼吸呢?我们可以给他们做一下示范,一个是他们现在的歌唱呼吸状态,另一个是歌唱要求的呼吸状态,通过对比就能看出:歌唱的呼吸肌肉有两种:一种是吸的肌肉,鼻嘴同时吸气,身体尤其是从两肋以下、腰周围甚至后背都有膨胀感;一种是呼的肌肉,呼气时不仅有这个呼气肌群形成的向上向里的力,同时还有一种与之抗衡的、由吸气肌群形成的向下向外的力协同动作。呼气之中保持相应吸气的感觉,吸气之中保持相应呼气的感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呼吸对抗”或“呼吸保持”。有这种呼与吸协调一致的肌肉感和力的关系的呼吸是具有支点的呼吸,得到了正确的呼吸支点,就可以得到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的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把气吸到位,有节制地控制呼气能力,找到歌唱的支持点。因为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歌唱中的所有变化都是来自呼吸的支持。孩子们通过歌唱和发声练习来锻炼歌唱呼吸的这种能力。同时在歌唱中也要特别强调有气息支撑。

二、重视儿童自然声区的训练

对少年儿童的声音训练必须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对他们的嗓音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并因材施教。首先,练声曲的选择上要有目的性,旋律平稳,最初跨度不要超过五度,音域最好先在自然声区之内。其次,歌曲的选择原则上是先选平稳、流畅的歌曲,歌曲的音域最好是控制在比他们的发声曲的最高音域低一个小二度的音域范围之内。最后,对少儿声乐训练每次的时间不要过长,最好一次不要超过40分钟,并在训练中途能有几次适当的停顿,缓解一下孩子的紧张和疲劳,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而损害嗓子。

三、维护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

在少儿声乐学习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要从理解孩子的思想出发,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其对歌唱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发声方法的学习中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和容易把握的具体手段。另外,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声方法的掌握也是逐渐建立和形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给予肯定,给他们自信,不要用刺激性的话来刺激孩子,使他们对声乐学习失去自信心。孩子的学习进步是阶段性的,练声曲和歌曲都要适合此阶段的程度,不要选能力不能胜任或勉强能唱的歌。所以在少儿声乐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进步。

四、注重培养孩子的歌唱表现力

声乐是表演艺术,发声方法是歌唱表演的手段,而歌唱的最终目的是用美妙的声音把歌曲的内容、情感表达出来,单有一个美的声音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去理解音乐和歌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对歌曲进行分析、讲解,让他们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表达、体现歌曲内涵的关键最终还是要在歌曲的演唱处理中表现出来,所以教会孩子“会唱”很重要。要教孩子学会注意声音变化的对比,如力度的变化、音色的变化、速度的变化、风格变化、情感变化等等。另外,孩子们可爱的肢体动作更能使歌曲生动有趣,充满活力,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少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少儿声乐教学的这片土壤里有待更多的声乐工作者去探索、去耕耘,不断地去完善声乐教学方法。这需要我们下一番苦功,学会耐心、学会发现、学会肯定,把一棵棵幼苗培育出鲜艳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5)

2.邹海长.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324)

3.张前,王次沼.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98)

作者单位:河北省抚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