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课改下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2009-10-23王亚中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3期
关键词:激励性新课改体系

王亚中

在课改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我们碰到的困难和迷惑也越来越多,静下来想一想,我们首先要从思想上解决理念问题,同时在课改的实践活动中,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理解好旧教育体系与新课改体系的相互关系

目前之所以改革,主要问题是旧教育体系中有很多弊端,比如以老师为主体,学生没有发言和创新的机会,老师满堂灌,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而没有参与及体验,学生只是学习的“机器”,而不是学习的主人与创造者。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信被彻底摧挎,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旧教育体系,只重视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而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的提出,正是弥补了这一缺陷,也成为了我们努力的方向。所以说新课改体系并不是对旧教育体系的推翻,而是对旧体系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在旧教育体系中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思想等等的一些提法,我们在新课改下都应该继承。

二、认清新课改下的有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1.要处理好“三维”目标与“满堂问”的生态学习系统。在课改下,一些老师所谓的“课改”,是把教学的形式变成了“满堂问”,这样好像从形式上有所改变,但是我们分析一下,这些问题一方面是老师自己设计的,而不是学生发现的,另一方面学生回答问题也是被动的,并没有经过大脑的深思熟虑,这样回答出来是件好事,如果回答不上来,学生的自信心将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学生有可能下一节课不敢再进这个课堂,那么我们的教育目的何在呢?

2.要转换角色,更换理念。在课堂中,我们必须要与学生互动,把传授者变成引导者,把静态知识的占有者变成探索者。新课改是一个理念,不是方法,我们只要把握其理念,并在不断操作过程中,为达到这一个目的而进行形式上的组织,也就可以得到一种与自身学情相符合的教学方法。这样就要不断充电,完善自身修养。

3.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我们只有与学生互动,与学生关系达到和谐,学生才能勇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解决迷惑,暴露出问题,老师也就解决了学生的疑难点,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要应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去鼓励学生

1.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必须把学生调动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去自由活动,自由去探索、去思考,进行体验性学习。只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有所体会,有所收获,才能够去进行积极的思维,这就要用激励性的评价。

2.要用科学观去引导学生,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形成正确的激励性的评价导向,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利用班会等时间给学生讲解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分析学生目前的心理,从而正确指导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

3.不要让学生做无用功。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去把握思路,找出简捷的解题方法和简洁的语言表述等等,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题目而是思想。

四、要把家庭教育,融入到新课改中来

家长要做到对自己孩子的行踪、心思有所了解,发现异常及时与之沟通,耐心地听取孩子的讲述,坦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跟孩子详细分析事情的原因,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家长要善于利用跟学生会面的机会,真诚地跟孩子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家长在关心孩子生活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并要主动跟老师沟通学生的有关情况,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

五、要处理好阻力与动力的关系

1.要从思想上,把教育看成一项神圣的职业,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谋生手段,它不仅关系着一代人的希望,而且关系着一个个家庭的振兴。

2.学校的“即时化管理”是学校课改中保架护航的保障。在评价体系上要把考试的成绩与教学过程及学生的表现相互结合起来,从而在制度上保障课改的正常运作,消除一线教师群体本能的抵制。

3.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职能。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模式下解脱出来,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改革,从心灵上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不要被模式所限制。要根据学科特点及课型入手去进行编排,从而消除心理上的阻力。在管理上要合理分配小组,使组长发挥作用,这样有利于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形成“兵教兵”的工作。

六、要及时总结反思,才能提高

1.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统一认识,共同提高,做有意义的课题,从实际出发选课题,不要做空而无指导意义的工作,哪怕一学期解决一个问题,也算是我们的一个进步。

2.要有科研精神。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及时研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七、要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目前的考试制度不可能改变,但是我们可否这样考虑:如果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勇于思维的习惯,那么这个学生的潜能就会得以发挥,当潜能发挥出来了,应试的结果也就水到渠成了。

同时,一个校长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校长对新课改的认识,对一个学校实施新课改的影响很大,能够为学校营造课改气氛。教师是推动新课改的主要力量,是教材与学生的桥梁,是新课改的执行者。只要我们都在思考,都在行动,新课改下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的。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中学

猜你喜欢

激励性新课改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小学习作教学激励性评价的运用策略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依托激励性评价提高低学段口琴口头作业效度的实践研究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