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选读》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

2009-10-23潘小炜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3期
关键词:论语语文课堂有效性

潘小炜

摘 要:本文从《<论语>选读》的教学感悟出发,用《论语》中的教育智慧去反思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主要从文本研读时的注重启发、课堂组织的开放平等这两个角度去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意义在于试图从当前语文课改理论的纷繁复杂中找到一条回归语文和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之路。

关键词:《论语》 语文课堂 有效性

浙江省高中语文轰轰烈烈地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课改,其目的就是要探索最适合我省语文教育的方法及规律。虽然我也曾多次学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图以此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但总感茫然,不知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直到教了《<论语>选读》这本教材,我才惊讶地发现:我们要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困境,应把目光追寻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圣人身上。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倡导教育活动应启发诱导,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启发。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只有让学生在愤和悱的情况下启发他们,才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在此情境下,教师方能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而培养学生思考和领悟的能力。所以创设激励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学习状态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但激发学生愤和悱的状态的关键是:寻找刺激点,引爆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去寻找刺激点?

1.从矛盾处。可以是现实与文本的冲突处,还可以寻找文本内容上的矛盾处。

2.从空白处。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留给学生空白,学生才能在空白处描绘出自己的个性作品。美学的创始人伊塞尔提出“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本由“空白”“空缺”“否定”组成,文本的意义有着未确定性,能诱导读者在阅读中发挥创造性的联想或想象,在不断的对话中逐渐建构新的文本意义。师生在课堂与文本进行对话阅读的过程中,或由教师引导,或由学生自我发现,于“空白”处随意自由地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创造性阅读。(1)于字词异常处。(2)于含混、隐喻处。(3)内容空缺处。

二、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说,你们何不说说各自的志向呢?于是弟子纷纷畅谈心中的志向,而孔子也随和自在地说出自己的圣人之志——仁者爱人。在《论语》一书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这么没有设计、没有约束、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然而不正是这样的课堂形式成就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吗?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却经常贴上“某某语文教学理论”的标签。最近流行什么理论,然后我们这些第一线的教师生怕赶不上时代的潮流会误人子弟,忙着听从各位“大师”的指引。但我想孔子那时候应该没有什么所谓的语文教学理论吧。好一个“盍各言尔志”,从中我读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指向人的发展。语文的“文”首先是人的文化。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要以“学生”这一重要群体为教学内容,而文本只有被学生主动解读才能实现它的意义。

我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自己去读文本,自己去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寻找合作伙伴,确立共同的学习主题,并书写阅读成果。在课堂上,教师就完全可以抛出一个主题,让学生“盍各言尔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做明确的指示,不给出标准答案,转变传统式的教学方式和接受模仿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独立尝试与发挥,倡导“四自”口号: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它的教学流程基本上是:激疑——自读——定向——引导——研读——交流——引导——反思——拓展。

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学情,目的是学生的生成。我所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要求老师善于找到刺激点,启发诱导学生达到愤和悱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所展开的多重对话和生成才是有效的。同时语文课堂是由学生个性凝结在一起的场,要想使这个场产生最大的能量,就必须尊重个体阅读差异,让其“盍各言尔志”。课堂中心灵有撞击,思想有流动,那么这样的课堂生成是能产生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来的。所以平等、开放、自由的课堂对话才是最流动的。

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是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点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尚文.报告《语文是什么》[R]http://www.hzxsj.com/Article/ylszl/ymmzl/yan-

glsjyw/200801/20080111 111019.html

2.王秋英主编.《走进美国课堂:美国中小学教育观感》[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2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21中学

猜你喜欢

论语语文课堂有效性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半部《论语》治天下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