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堂介绍政治专题的历史课

2009-06-13石晶晶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现代史集体个体

石晶晶

一、背景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如果把这段历史简化为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和历史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现代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这个问题不断思考总结、尝试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从土地改革到“三大改造”,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十年“文革”,从中共八大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社会主义过渡阶段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认识正确,我们的事业就取得成就和经验,反之则得到挫折和教训。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对这一根本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是《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态度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实及将来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二、具体过程

给学生介绍中国现代史,讲到“三大改造”时,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到了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们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不是以新中国建立为标志呢?”更有学生提出:“1954年,我国就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难道那时我们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类似的疑问困扰着不少学生。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帮学生理解一个关键词“社会主义”。

笔者首先问道:“大家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生活了十多年了,感觉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有的说“是生活条件很好的国家”,有的说“是自由平等的国家”……我笑着说:大家说的都对,但又不全对。大家描述了一些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共产主义”社会,而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其特征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比如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主要涉及经济特征,即个体与集体经济、私有与公有经济、市场与计划经济。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上述问题,笔者联系现实给学生打了个比方,不同的经济体制好比不同的做事方式,任何事情都可以有两种方式来完成:个体独立完成和集体合作完成。哪种方式更好呢?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多数学生说集体方式好,也有些学生说个体方式好。笔者概括地说,其实各有各的好处和不足,要因时因事而异。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体制,而应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式。新中国刚刚建立,农民普遍贫困,这时集体的优势大于个体,所以我们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探索建设时期,集体化程度过高,集体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而生产条件有了提高,这时我们又在公有的基础上回归个体,改革开放后重新包产包干到户;将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实现庄园农业和自动机械化耕作,也可能重新采用集体的方式。

最后笔者引用小平同志的三句话做了小结:“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至此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为深刻。

三、反思

新中国建立后的中国现代史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现实联系密切,一是与政治联系密切。比如前不久台湾的大选可以与“海峡两岸的交往”相联系,而最近发生在西藏拉萨的“3·14事件”也可以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联系……

历史与现实联系,可以赋予历史课堂时代感,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与历史发展的纵向关联;历史与政治联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政治生活的相关内容,培养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从而实现学科间的横向关联,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积累经验。历史教师必须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同时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实现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有效整合,也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责编 庞丹丹)

猜你喜欢

现代史集体个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随机矩阵特征值新盖尔型包含集(英)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
略谈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
《中国现代史地图集》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