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自主学习平台,演绎高效政治课堂

2009-06-13陆国华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学案哲学师生

陆国华

江苏教育新政吹响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素质教育的“素质”是:学习能力。面对教育新政的推进,我们应该把视野聚焦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确立科学发展观,以每个学生的和谐、健康成长和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我们的质量追求。寻找提升质量的途径,向课堂45分钟的有效高效教学要质量,向学生个体自主学习要质量。

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学习的活动过程。这里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如在学习《哲学与生活》这一模块时,根据哲学思辨性的特点和课本知识逻辑体系,我们每课时的导学案都设置了三部分的内容:生活处处有哲学、思辨之中学哲学、生活之中用哲学。哲学并不是多么的高深莫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哲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指导我们的生活。因此第一部分为:生活处处有哲学;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哲学的存在,而不是硬生生地将理论灌输给学生。哲学是追求智慧之学,哲学教会我们思考,哲学教给我们智慧,哲学教给我们思辨的思维,因此第二部分设置为:思辨之中学哲学,在这一部分里面又分为两部分内容:微观在握和宏观在胸。微观在握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看课本,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哲学的知识。宏观在胸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和逻辑结构体系。哲学来源于生活,哲学是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一门艺术。因此第三部分为:生活之中用哲学。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编写“导学案”是将教学内容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融合起来的一种好办法。课前发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它既是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探讨、交流、互动的载体和准备,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指导性材料。“导学案”的使用,增强了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为学生架起了一座由“学会”过渡到“会学”的桥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运用“导学案”的教学体会:(1)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较好地挖掘出学生潜力,培养了创新能力。(2)课堂上民主气氛浓厚,师生间由对立转为平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和老师的主导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渐脱离了对老师的依赖,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尝试“小先生”制,角色转换、升华自主学习

钻研教材、备课上课、设计作业、出题考试,这些似乎本该是教师的事儿,是教师的业务、基本功,但对学生而言却是神秘的。然而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如果尝试换一种思路进行教学,把这些本领也渗透、传授给学生,好比给魔术揭秘,揭开学习与教学的神秘面纱,学生方可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小先生”教学模式即让“小先生”——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试着讲授知识,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小先生”们要做到:(1)认真钻研教材知识,运用逻辑思维将教材知识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罗列清楚,并使之网络体系化。(2)整理若干规范的语言,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基本观点确立的依据及其应用意义给同学们讲清楚。(3)还要选择适当的练习题组织同学们对该块知识进行理解和把握。(4)对于那些重要的能够指导我们分析和认识社会热点的基本观点,“小先生”们还应当给同学们汇报个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体会。学生在搜集材料,对材料的探究中,站在较高的层次上,对知识有了较好地把握,提高了对知识的驾驭能力。

“小先生教学法”的开展,有利于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暴露的问题对症下药;也有利于全体师生在探讨中共同进步。

“小先生教学法”覆盖面广,一学期下来,会有几十位同学参与其中,不仅锻炼同学们的口才,也充分激发了他们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学生走上讲台。交流自己的自主探究成果,发表个人的见解,接受师生的质疑,使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了自我教育、自主探讨、自我诊断、互相理解与相互尊重的效果。

总之,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场所。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时,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真正还课堂以“绿色”,还教育以“绿色”,这才是教育的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

(责编 袁 妮)

猜你喜欢

学案哲学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菱的哲学
乡愁导学案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比例尺(一)”导学案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