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09-06-13李志琴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思维拓展问题意识创新

李志琴

【摘 要】 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拓展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了,我们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本文通过榜样法、激励法以及适当的引导寻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创设“问题环境”以期学生在提问中学会思考、在分析问题中得到收获、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创新。

【关键词】 创新 问题意识 问题环境 思维拓展 评价

前言:在学校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为如何巧妙地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而费尽心思,如果学生能按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课堂进展会一切顺利,可万一学生脑子“拐错了弯”,一连串出乎意料的问题会随之而来。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情况,有的老师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到事先设计好的答案中、有些可能会置之不理、有些可能以搅乱课堂秩序为名而大声训斥……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只会中规中矩按照课本内容回答问题,学生成为接受书本知识的“容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有创新意识。

疑问与对策: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难道我们不能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吗?毕竟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创新素质。江泽民也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如何培养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呢?经过近年来的摸索与实践,本人提出以下对策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策之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而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如何使学生们有问题意识呢?我的做法如下:

(1)榜样法。初中生一定会对爱提问题的爱迪生印象十分的深刻,我要让他们明白:爱迪生之所以成为令人尊敬的发明家,是因为他总是喜欢思考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尝试用各种办法去解决,如果谁希望自己也能成功,那就多问几个为什么吧!当然除了爱迪生的故事,我给学生们讲述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提问问题、解决问题的逸事,引导他们认识到善于思考、提出问题往往孕育着创新的火花。比如在讲到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的知识点时,我就由于“五一”黄金周全国统一放假从而造成各地交通拥挤的状况,举出这样的例子:有位全国人大代表对“五一”假期的安排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能否全国“五一”放假实施分片进行?正是有了这个疑问,促使代表们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激发出许多创新的想法。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例子让学生领会到: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不仅使人的思维得到极大拓展,而且也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

(2)表扬法。我常常鼓励学生们要敢于向书本知识和老师的答案提出质疑并勇于超越老师。当他们能提出各种问题时,我会用“你真棒!”“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等诸如此类的话来激励学生。有一次,我就某一案例引导、分析公民的概念时,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无国籍的公民是不受一国法律保护的,那么是否意味着这个人一旦违法犯罪,法律就无权处置他呢?”这个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同时也令我感到惊喜,至少证明我的学生是在认真思考并敢于提出问题。(因为书本及教参中对无国籍的人只提到:没有国籍就不能成为公民,就不能受到一国法律的保护。)我立即表扬了他,而且请其他同学为他鼓掌。这种适时的鼓励与表扬应该无处不在,它能激发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同时也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3)端正和引导法。构建主义认为:“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所以,我教育每个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提出的问题,不能因为自己觉得别人提出的问题可笑和幼稚而去奚落、挖苦他们。别忘了,爱迪生提出的问题也常常让别人觉得可笑。聪明的孩子应该把讥笑他人的时间用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上。从而使学生们端正提问问题的态度,让他们明白: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任何问题都有可能成为通向科学之门。如果任由学生们去抨击他人的意见,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反而会让课堂成为无主流的闹市。“教学过程如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学科本位教学的最大失误。”在此基础上,聪明的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可以有意地示范提问的角度,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方面来看待事物。比如:对某保安强行搜查顾客身体的行为。你可以从保安的角度进行提问:他有权利这样做吗?如果没有,那么谁有这个权利?你也可以从“强行”这个字眼来提问:面对保安这一做法,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同时你还可以从“搜查顾客的身体”的角度来提问:我国法律对此是怎样规定的?别的国家在这一方面有何不同规定?等等。在老师及其他同学的带动下,学生们提问的水平和难度会越来越高,而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也在一步步提高、发展。

对策之二: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批判意识,培养其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前者把学生当成是知识的接受者,后者把学生当成是知识的发现者。这两种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于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而新课程改革要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1)布置学生就一节课内容发现、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解知识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们以组为单位,每一节课轮流由一个组的同学负责“提出问题”的任务。由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在下一节课上课前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归类。在每个问题的后面,写上出题人的名字。届时由大家评出最有创意、难度最大的问题并给予奖励。于是,学生们为了出好题不得不认真钻研教材、搜集资料,开动脑筋大胆地提出各种问题。而且他们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另一项“当好回答问题裁判员”的任务,在出题过程中必须想好出现各种答案的可能性,以免其他同学回答了你的问题,却无法给个满意的评判。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大大地拓展,各种创新思维有了尽情发挥的空间,许多精彩的问题也随之而出。比如:在学习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受到法律保护一课时,有一位男生从网上摘录了美国搜查、逮捕的手续,他问:请你对比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并谈谈你的感受。这位男生摘录的知识不仅让其他同学而且也令我大开眼界,而他的提问让同学们加深了对我国在人身自由权利方面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引导同学们从更高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质疑问题的能力往往会让我感到兴奋和惊讶。从而更促使我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思考与发现问题,进而慢慢培养学生“我能学”、“我会学”的信心与能力。

(2)要求学生必须做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准备

为了让学生对同伴们提出的问题有一个分析、讨论、交流的充足时间,我让负责提出问题的小组课前半天或一天把问题写在小黑板上。同时,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我规定每节课对其中的两个问题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提问,如果是没有准备的应付回答的,给一次机会对其他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做不到,就与平时成绩挂钩,而且我还设立了“分析或解决问题最能干奖”,这样同学们钻研问题的劲头可足了,有的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讨论,有的拿着答案来问老师,还有的虚心地向他人请教。由于有了时间上的保障,学生们也就信心十足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许多。当然,教师在整个交流过程中要始终处于引导者的地位,在适当的时候要进行补充、纠正或启发。对标新立异的想法要及时表扬,并且不能随意地批评学生的分析方法。这样一来,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大胆地站起来说:“我来回答!”

(3)希望学生能对各类练习、习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惑之处

学生们在课堂上做各类练习或课前做其他习题时总会遇到一些疑问,如果教师对习题只是公布答案而已,就会使学生养成依赖心理。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或困惑,允许其他学生先去解惑,让他们有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外,我有时还鼓励学生对某一习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发散他们的思维。因为课堂讲授知识的时间比较短,而学生消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一个过程,所以适当的点拨与鼓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练习册中有这么一题“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男女双方完全自愿;B.达到法定的婚龄;C.符合一夫一妻制;D.男女双方父母同意。”此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你也可以从这道题目中设计出很多问题,从而达到复习、巩固、归纳的目的。你可以提醒学生从A选项中提问:如果男女双方被迫结婚,该怎么办?而对B选项,你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法定的婚龄是指多大?是否一达到法定婚龄就一定要结婚?为什么一定要规定婚龄呢?面对“一夫一妻制”,你可以结合时下盛行的“包二奶”现象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此一问,不仅使学生扩大知识容量,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让学生又多了一个如何发现、提问、解决问题的机会。

(4)从知识结构中去培养学生总体分析、把握事物的规律

每节课,我都会通过板书的形式把课文的知识点科学、有序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一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考与提问,发问的对象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一次课堂小结和巩固知识的过程,通过训练,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整节课的知识脉络,学会了解和掌握结构之间的联系与规律。

对策之三: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虽然是问题,可如果没有促使学生去发现、寻找、解决问题的动力,是无法使学生投入到问题情景中的。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使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当然,掌握和运用知识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评价的重点,更不是评价的全部内容。为此,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我都用评价制度作为激励动力。而且,评价制度要与成绩挂钩,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比如:课前准备问题,比谁最认真,谁搜集的资料最好、最丰富;课堂讨论与交流时,比哪个小组讨论最活跃,比谁的回答更精彩;练习与习题训练时,比谁能大胆地提出疑问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结构发问时,比谁更能从总体上把握知识点?同时,我把评价制度也延伸到课外。如:比谁的作业完成得最好?比谁课前预习做得最棒?比谁收集的材料更齐全?……因为我相信“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激励促进学生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做人的自尊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懂得怎样进行创造性学习。

体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老师能单独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相互配合并提供适宜的创造环境。这样,学生的创新火花才能随时随地迸发,我们的民族才能越来越有希望。所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尽一份力量吧。

参考文献:

[1]孟繁华主编.赏识你的学生.海南出版社.

[2]许惠英著.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关文信编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

(责编 袁 妮)

猜你喜欢

思维拓展问题意识创新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维拓展与创新分析
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文言文教学进行思维拓展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