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与音乐舞蹈的融合

2009-06-13刘永丽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感受欣赏

刘永丽

【摘 要】 综合性教学是我国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音乐、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它们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等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将音乐、舞蹈知识运用到美术课堂,符合美术新课标对“文化感”、“人文性”的要求,操作起来也亲切自然。

【关键词】 欣赏 姊妹艺术 感受

长期以来,我们对美术作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的欣赏早已习惯并理所当然地从纯美术的角度去分析和评论,那是否能跳出纯美术的欣赏方式呢?我发现用音乐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体会美感,会使美术知识更直观、更易理解,使学科能真正多元重组,更好地体现教育的价值。

音乐、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它们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等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它们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美术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画”的技巧,而且要通过绘画净化学生的心灵,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我曾特意让学生欣赏春晚获奖舞蹈《小城雨巷》,其中灯光、多媒体背景、纸伞道具等综合舞美手段对作品诗意美的重要烘托,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体会到综合舞美的作用,体会到现代艺术越来越强的综合化倾向。艺术本身的互通互融,使人们对艺术的学习也注重综合与联系,典型的如傅雷先生,在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都有极高造诣。我国许多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同时又是音乐家、音乐教育家,著名的如李叔同、丰子恺先生,他们在音乐、美术教育方面都有相当贡献。由此,我认为将音乐、舞蹈融合进美术教学,对美术欣赏教学大有裨益。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而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也能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因此,实施美术、音乐相互渗透,既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在中国古代雕塑欣赏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感受佛教雕塑安徐静达的气度,我参阅了著名敦煌舞专家高金荣著的《敦煌石窟舞乐艺术》一书。书中从舞蹈的角度大量分析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综合教学已经是未来教育的一种趋势,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与美术对陶冶情操、塑造健全人格等都具有相似作用,将它们作为美术教学的有益补充应该是极有意义的事。而且,敦煌的壁画、雕塑从来都极具广泛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一座辉煌的美术殿堂,还被称为音乐和舞蹈的博物馆。于是,在讲授人美版第八册《敦煌莫高窟》的彩塑雕像时,我借助了舞蹈中的呼吸练习来辅助教学。以这尊彩绘菩萨像的欣赏为例,如果学生仅仅从外在的色彩和造型上欣赏,只能看到形式上的美,而作品内在的、精神层面的美,就很难体会到了。我试着让学生利用舞蹈中的运气和呼吸练习来细心体味,虽然,雕塑和壁画中的形象,既看不到呼吸的动作,也听不到呼吸的声音,但是从模拟一个个姿势,学生就很容易感觉到:在吸气时身体上升,有紧张激动感;吐气时身体微沉,人体有松灵感。而吐气时下沉的身体和放松的姿态,恰是形成图中菩萨安徐娴雅“S”形造型的最恰当的瞬间,是作品气定神闲、安然文雅神情的内在因素。学生从其他大量具有类似姿态的佛教雕像上,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菩萨松弛的腹部、放松的腰胯及头、胸、臀所形成的韵律生动的姿态,表现出佛家的超脱与旷达。这样一种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宁静美通过舞蹈中肢体语言的模仿,体会起来就更加深刻了。

我还让学生多欣赏优秀舞蹈作品,如大家都知道的《千手观音》的舞蹈,其题材就可以在敦煌艺术中千手千眼观音图中找到渊源。而且,“观音”扮演者也在强调气息的运用对观音深层次精神表现的重要性。从气息的揣度到作品内在美的挖掘,使学生开始学会从东方的审美角度去欣赏中国古代雕塑。

实践证明,美术与音乐、舞蹈的相互融合,丰富了原先单纯的美术欣赏,让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身心更愉悦。不但陶冶了情趣,而且开发了智力。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将音乐、舞蹈的知识合理运用到美术课堂,这不仅符合美术新课标“文化感”、“人文性”的要求,而且操作起来也亲切自然。

总之,音乐、舞蹈艺术在美术欣赏课中对学生感受力的提升、创作思路的拓展,创作的热情高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加强,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音乐引入,不仅是对本身综合素质的一种考验,同时也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加强艺术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编 袁 妮)

猜你喜欢

感受欣赏
浅谈中职学校田径运动会的几点感受
侧重欣赏实效,着眼音乐创造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