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要品味好语言

2009-06-07汪世英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12期
关键词:品味传染病词语

汪世英

“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类似的话语大家耳熟能详。语言品味成了许多语文课特别是公开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以为,如果能做足语言品味,真正做到有效的咬文嚼字,那么语文课堂必有浓浓的“语文味”,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结合也必定水到渠成。仔细观察语文课堂,可以发现,在语言品味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语言品味等同于词语理解、朗读。现如今,“品味”流行于语文课堂,这种流行对于学生的语文发展来说是件好事,但有些教师把语言品味等同于词语理解、朗读。语言品味应有一定的深度,需要适度挖掘,才能品出味儿来。如人教版第三册《假如》第一节教学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叹息”,指名学生表演“叹息”,然后找“叹息”的近义词,再要求有感情朗读。我以为这样的品味层次浅了些。另一位教师这样设计:(1)你能给“叹息”找个近义词吗?(2 )你也有过叹气的时候吧,你叹些什么?(3)借助多媒体创设寒风怒号的情景,问:“在寒风中缩着身子的小树会叹些什么呢?”最后朗读。从学生的朗读声音和表情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入情入境。

2.语言品味偏离或游离文本主题。一位青年教师在上人教版第四册《窗前的气球》时紧紧扣住了“传染病”来品味,设计了以下问题:(1)爸爸妈妈不能来看他是因为什么?(2)什么是传染病?(在课件中出示专业的关于传染病的解释)(3)你知道哪些传染病?(4)传染病有哪些危害? (5)在生活中要怎样预防传染病?前后花去了15分钟的时间,这15分钟的时间是极其低效的,文本的主题是宣扬友情,在同学、朋友有困难的时候要学会关心、帮助别人。“传染病”只要简单了解即可。选择语言品味点和文本主题一致的教学才是让学生有所得的教学。

3.语言品味缺少针对性的点化。语言品味点选准了,如果缺少针对性的点化也会给语言品味留下遗憾,语言品味成了走过场,学生所得有限。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只鸟蛋》时,引导学生理解“焦急不安”,以体会鸟妈妈焦灼的心情。教师从“我”行为的突变处提问:“为什么又连忙小心地把鸟蛋送还呢?”然后联系实际:“你生活中遇到过焦急不安的事吗?”让学生谈谈体会。学生说到笔芯断了,铅笔丢了,作业本落在家里了等情况。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学生对“焦急不安”的理解依然模糊,无法较好地感受鸟妈妈的焦急,不妨让学生想象“鸟妈妈会怎样千辛万苦地寻找”来理解“焦急不安”,同时又能深刻体会鸟妈妈的心情,对本文情感目标的落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咬文嚼字呢?

一、把握文本个性,寻找语言动情点

正确解读文本,才能保证选择的可品味语言具有价值。选入教材的文本是丰富的,有抒情性的、景观性的、叙事性的,还有说明文、童话故事等。不管是哪一类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品味的语言。只是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课文情感浓烈,可寻找适合情感教育的语言;有的课文形象生动,可寻找适合审美熏陶的语言;有的课文条理分明,可寻找适合逻辑思维训练的语言……

1.说明文,简洁、准确的词语彰显文本特色

说明文在语言的运用上特别强调准确和简明,当然一些科普说明文还会用一些修辞手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将事物或事理说得更清楚明白。说明文中常会出现“也许”“可能”“估计”等表示不确定的词语,因为这是在还没有完全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一种推测,如果用了“一定”“就是”就会违反科学性。对于这类词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以体会。

说明文中一样有用得非常传神的词语。如《秦兵马俑》中描写的将军俑个性鲜明,如何让学生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笔者让学生通过读,找到能说明“个性鲜明”的相关词语,学生相继找到了“神态自若”“身材魁梧”“头戴金冠”等词语,通过自由读、说理由、再感情朗读这样的品词嚼句,将军俑的形象就鲜明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了。

2.童话故事,抓住牵动主人公情感发展的语言因素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多童话故事,根据《课标》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结合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低年级的课文内容虽然浅显,但有些词语的内涵却是非常丰富的。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童话故事。教学时我以“惋惜”一词切入课文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不仅形象地理解了这个词而且学会运用这个词,在层层品读中领悟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3.记叙文,紧扣形象生动、情感丰富的词语

王崧舟老师《慈母情怀》一课的教学给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一个“酸”字的教学是多么地入味,这是一种让语言和精神、学法同时在学生心头共生共长的课。王老师抓住三处“酸”来品出慈母深情:(1)鼻子一酸——“七八十台的缝纫机发出的噪音震耳欲聋”。(2)“鼻子一酸”——“背直起来,我的母亲”。(3)“鼻子一酸”——“立刻又……”。

三个细节教学,使情感主线明朗而凸显,使学生在情动中获得言语的发展,在情动中获得语文阅读必须有的语文意识。如何让 “鼻子一酸”不只是一个词,而是一个有“温度”的词,即一个承载着知识、承载着感情、承载着学生能力发展的词,王老师的教学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从鼻子一酸是一种什么感觉,“为什么感到鼻子一酸?”对文本中三个表示慈母情深的重点节段和两个镜头的深度解读,用作者比照描写的语言魅力,真正叩开了学生的情感之门。在深度解读的过程中,王老师运用朗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教师评价语言造势、联想等策略使“鼻子一酸”不再是符号词。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触动学生心灵的时候,才不是标签式的教师硬塞的“标志”,而是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中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

二、设计品味环节,把准语言品味航向

如何品出“味”?即在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习得阅读的方法,发现语言规律,发掘语言内涵,体味语言韵味,领悟语言表达的情感。只有合适的设计,才能为品出“味”提供保障。

1.切入口对准文本主题,不能远离或游离主题

任何文本入选教材后,就承担起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责任,教学的切入口必须对准文本的主题。请看《窗前的气球》的两个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个设计:

A.为什么住院?

B.什么是传染病?你知道哪些传染病?如果你得了传染病怎么办?

C.同学为什么把气球放到窗口?这说明了什么?

第二个设计:

A.得了传染病而住院,大家都不能去看他,你猜他心情会怎样?此时他最渴望的是什么?

B.窗口飘来了一个气球,他的心情又会有怎样的改变?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C.看着气球,他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D.究竟是谁给他带来了快乐?从窗前飘动的气球你懂得了什么?

设计一的第一问是一个不问自明的问题,第二问执教教师花了15分钟时间,笔者在前文中已经谈到这15分钟的教学完全偏离了文本的主题。而第二个设计的第一问就找准了切入口,为后面顺利进入主题找到了路子。

2.凸现文本的个性,强化最鲜明的语言特点

学习文本不仅要解决“写什么”,更要研究“怎么写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不同文本语言表达上的动人之处,习得表现方法,积累语言,发展语感。如在《找春天》的教学中,我以第4~7自然段相同的段式作为切入口,运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对话情景的创设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想象寻春的乐趣,以标点“?”为突破口,问:谁在问谁呀?看着插图听老师朗读。在倾听教师的朗读中,在观察插图的想象中,充分感受找春天的快乐和喜悦。

表达上的特色在低段教学中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教师更多地会将目光聚焦在内容中,即“写了什么”,其实内容学生只要多读几遍,一般都能理解,真正需要我们去引领的是“怎样写的问题”。

3.落实具体的语言“品味”,不只是停留在故事情节中打转

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来落实语言品味,抓住关键性词句,而不只是停留在故事情节中。即使是语言不加雕饰,平白如话,也一样含有浓浓的感情。当然,语言的品味有赖于想象和联想,有赖于情感和思维的发展,也有赖于生活经验的积累。

三、选择合适方法,嚼出语言芳香

品语言应讲究方法,适合文本、适合学生的方法方能咀嚼出词的好、句的美。具体选择何种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文本样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阅读目标来决定。巴班斯基曾经说过:“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相反。”

1.反常处着眼。文本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合常理的语言,对于这样的语言学生往往会有一定的敏感性。如:《秋天的怀念》中的这一句:“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母亲是孩子的长辈,为什么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出去需要“悄悄地躲出去”?为什么听我的动静是“偷偷地”,而不是直接看?在这样的细品中,学生也学到了精读时可从语言反常处入手的方法。

2.与生活联结。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经验,对语言进行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一位教师在《小壁虎借尾巴》中对“掌握”一词的品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让学生回忆骑小自行车时是怎样前进、转弯的?学生马上想起“要往左边拐弯,车把手就转向左边,要往右边拐弯,车把手就转向右边”,“如果笔直往前,车把手就朝前,不要动”。如此学生就清楚地知道了“转动车把手来调整车的前进方向,就是‘掌握方向”“燕子的尾巴就像我们小车的车把手,燕子转动尾巴,就能改变飞行的方向”。

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抽象的解释变为自己的生活体验,不仅形象地领悟了“掌握方向”的意思,还迁移了原有的生活知识,对燕子尾巴的功用自然就深刻领悟了。

3.联系文本预测。文本中的有些语言蕴涵着丰富的潜台词,学生初读时往往并不易觉察,不妨让学生大胆预测,以此诱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依据,学生追寻的目标就会更明确。

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我告诉学生,老师在读到“躲”字时想了很多,猜我想了些什么?要求联系课文猜,观察插图猜。学生兴致很高,又读又想,他们起初的想法是浅层次的,我引导道:“只有小鸟和猎狗欺负他吗?”促使学生联想。当学生联想到很多动物欺负他的时候,我又假设:“如果每天都被这样追着,咬着,他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然地想到“躲”是为了活下去。“躲”字中蕴涵的意思是深刻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二年级的学生初读课文不能真正体会这其中的意味,只能想到躲就是逃。因此,在策略运用上我采用了“猜”,以“猜”放松学生的情绪,以“猜”深入品味。

4.创设情景体验。联想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被使用。通过文本语言想象情景,通过教师描述性的语言创设情景,借助媒介想象情景等等,把语言转化成脑海中的画面,或把语言转化成行为,转化的过程是语言理解的过程,是语言在学生内心发生“撞击”的过程,是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把想象到的从嘴里说出来的过程则是语言再创造的过程,是让经过咀嚼过的语言散发出芳香的过程。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中心小学310021)

猜你喜欢

品味传染病词语
儿童秋冬季传染病的预防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中国传染病十年新趋势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传染病
词语积累
宠物可能带来的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