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转成语魔方,点亮教学精彩

2009-06-07颜巧珍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12期
关键词:成语语境内涵

颜巧珍

成语形式简洁,意思精辟,长期被人们所习用,是汉语言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说话或写作时恰当地运用成语,能使语言更具魅力,表情达意更加准确。成语,是言语表达的一块魔方。小语教材中就有许多运用成语来表达的文章。教学时,引导学生凭借成语,透视成语形象;依托文本,步入成语乐园;丰盈积累,感受成语魅力,玩转成语这块魔方,阅读教学就会亮出真精彩。

一、外显:还原成语的形象画面

文本中的许多成语都蕴涵着丰富的形象。教学时,要设法将这些成语形象凸显出来,使成语还原为生动的画面,以加深学生对语言情境的感受。但由于理解能力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限制,我们的学生透过成语所获取的往往只是抽象的意义,难以形成具体的画面、获得真切的感受。为此,对具有丰富形象内涵的成语,我们要通过联系语境、激发想象等途径引领学生走进成语蕴涵的形象画面,以达到理解成语内涵的目的。如《鱼游到了纸上》中描写聋哑青年画鱼时有这样一句话:“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为引导学生从“一丝不苟”中体会到聋哑青年画鱼时的认真以及做事毫不马虎、细心专注的精神,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读句子,再展开想象,具体描述从“一丝不苟”中看到的形象。有的学生说:“‘一丝不苟仿佛让我看到了聋哑青年拿着细细的画笔,目不转睛地盯着画板画着一片片细小的鱼鳞。每一片鱼鳞他都画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画着画着,又放到稍远一点的地方看一看,继续画。”有的学生说:“从‘一丝不苟这个成语,我好像看到了聋哑青年左手捏着画板,右手拿着笔,低着头,认真地画着鱼头、鱼尾、鱼鳍……每一笔都画得非常认真。有人走过他的身边,他看也不看。在他看来,周围的一切好像都不存在了。”成语形象的外化,充实了语言画面,丰富了语言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具体、真切地感受人物形象了。

二、品味:挖掘成语的情感内涵

“无情不成文”,文章蕴涵的情感是通过词句的准确表达传递出来的。课文中有不少成语就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写照,反映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教学时,我们要引领学生凭借成语联系文本,进行细致的品味,与文本、作者以及文中的人物进行近距离的对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成语丰富的情感内涵。如人教版四上《搭石》中写道:“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句中的“协调有序”展现了一幅乡亲们一起过搭石时的和谐画面,突出了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德,反映出乡村人们善良的人性美,表现了乡村人们间朴实的美好情感。为让学生感悟到这一点,一位教师这样设计:

师:一块块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一行人走在上面,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这些行走在搭石上的人们,此刻会想些什么呢?

(提示:踏着脚下的搭石,走在最前面的人想:________________。)

生:我可不能慢下脚步啊,要不然,走在后面的乡亲没处落脚,就要掉到水里去啦!

……

(提示:紧随其后的人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我得赶快跟上,和前面的乡亲保持步调一致。现在是深秋了,我不能让后面的乡亲掉到水里去呀!

……

师:是啊,走在搭石上的人此刻心里想的是乡亲,念的是别人。从“协调有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乡村人们之间是非常和睦的,他们的心里始终想着别人。

生: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和谐。乡村人们一心为他人着想,他们互帮互助,一切都很美好。

……

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走进了成语描绘的美丽画面。由“协调有序”揣摩人物心理,进而步入乡村人们的心灵世界,真切地感受了乡村人们的美好情感。

三、唤醒:领略成语的无穷奥妙

一个人对成语的拥有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要设法帮助学生不断地积累成语。小语教材中的成语毕竟有限,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成语往往更多。如果我们能在阅读教学中找到有效的方法构成文本与成语的联系,不断地激活、唤醒学生的成语积累,给成语以反复再现的机会,就能使学生在不断运用中理解成语、巩固记忆,那么,日积月累,学生记忆库中的成语就会不断增加,他们便能自如地领略成语的无穷奥妙了。

(一)借助语境,巧换。借助文本的语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将文中词语替换成与课文语境相关的成语,不但能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更深入,而且能促进成语的不断呈现。如“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人教版五上《窃读记》)这段话写了作者林海音在街角书店里窃读时的快乐而惧怕的矛盾心理。阅读感悟时,可要求学生将句中的“急忙”“贪婪”“快乐”“惧怕”替换成与语境相符的成语。学生读着句子,就能由“急忙”想到“迫不及待”“急不可待”,由“贪婪”想到“如饥似渴”,由“快乐”想到“乐不可支”,由“惧怕”想到“惊恐不安”等。学生借助成语充实了语言,凸显了语言内涵,对小林海音痴迷读书的感受就更深入了。同时,在成语与课文的联系中对成语意义的理解加深了,记忆也得到了强化。

(二)凭借语境,创写。在阅读教学中,可通过课文内容的处理,凭借语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写成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促进成语的激活。《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描写“父亲”徒手挖了38小时终于挖到儿子的段落是文章最感人的部分。为让学生感受父亲的了不起,一位教师这样设计——读读课文,用恰当的成语填空:①在那片废墟上,阿曼达的父亲_________(坚持不懈)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挡他。他的样子_________ (狼狈不堪),但他_________ (毫不在乎),继续不停地挖着。第38小时,瓦砾中突然传来了儿子的声音,他_________ (喜出望外),真是苍天有眼哪!②父亲_________

(欣喜万分),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阿曼达_______

(惊喜交加)。“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父亲_________ (激动不已)。依托文本创写成语的过程中,学生的成语积累被不断地唤醒,他们的思维在文本与成语之间自由穿梭,在不停地激活、检索、运用中,成语的意义逐渐清晰,记忆逐渐巩固。

四、活用:打开成语的拓展空间

将成语内化为学生的积极库存,使他们能在说话、写作中灵活地运用,是引导学生见识成语的目标之一。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我们可以通过成语自身形象的展示、语境形象的再现、生活形象的拓展,使成语的形象内涵和意义内涵共同储存于学生的头脑中。当生活中出现相关形象时,学生的脑海中就会自然地浮现相关成语;当阅读中看到相关成语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关形象。这样,成语便能成为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的自由元素,他们就能灵活运用成语了。如人教版四上《蟋蟀的住宅》中“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一句,教师为让学生借助具体的形象理解“随遇而安”的意思,感受蟋蟀的特点,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展示形象,体会意思。“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想象描述成语固有的形象;文中的“随遇而安”指什么?为什么说它们“随遇而安”?——再现文本描述的形象,体会成语的意思。

(二)借助形象,理解意思。先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补充句子:_________

,这是随遇而安。为什么说这是随遇而安呢?_____________。再让学生联系词义,描述在各种生活情境中见到的“随遇而安”的情景。

(三)拓展形象,引导活用。补充句子:①大街上那些可怜的讨饭人,他们无家可归,常常随遇而安,_________。②爸爸大学毕业后,被安排在市里的一个机关单位上班,工作轻松,收入稳定,但他不肯随遇而安,_____________。这样训练,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储存下许多与“随遇而安”相关的形象。这个过程使学生对成语内涵的把握逐渐准确,当遇到适当的语境时,成语的运用便能自如灵活了。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324000)

猜你喜欢

成语语境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拼成语
猜成语
跟踪导练(三)2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