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单元内容 有效组织教学

2009-06-07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12期
关键词:导语母鸡整体

胡 珏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按“主题单元”编排,突出整体性、系列化,这便于教师整体把握单元学习要求。如果教师能重视教材的这一特点,并有创造性地整合单元内容来教学,必将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益。这里所说的整合,是指整合文本独立所造成的知识、技能、情感的零散或重合的状态,以防止学生无效或低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将有限的教学资源多纬度地整合起来,使全体学生在相同或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其获知数量和获知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下面以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猫》和《母鸡》两课的教学实践为例,来谈谈如何把握单元整体目标要求,巧妙进行多维度整合。

一、课文与单元学习主题的贯通与整合

每个单元的学习除了有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些常规目标之外,还有一些围绕单元主题的人文性和知识性目标。那么,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是否都是机械地重复完成这些目标呢?《猫》和《母鸡》两课的教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1.分解目标,递进实现

教师整体把握单元目标后,应在单元的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进行分解,把目标落实到位。例如《猫》和《母鸡》两课所在的单元有“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这一必须完成的具体目标。

教学《猫》一课,教师通过“了解作者描写猫性格古怪的具体事例,以及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来引导学生重点感受猫的可爱,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

有了《猫》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后,教学《母鸡》一课,则通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以及了解母鸡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体会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来让学生重点感受老舍笔下母鸡的可敬。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层层递进,形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对小动物的情感在实践学习中不断提升、完善,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小动物的情感会更多元,不会仅仅停留在小动物很可爱这样的层面上,从而对动物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2.深化目标,巩固提升

有些教学目标的达成往往也是教学的难点,难点就需要突破,要在实践中运用,在应用中熟练,在熟练中内化。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已掌握了的重点知识与方法,可以在略读课文中熟练、深化。

例如这个单元的学习还要求学生体会同样是写动物,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这个目标的达成对四上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我们在《猫》和《母鸡》两课的教学中就结合整个单元的这一学习任务,采用不断深化的方式,融会贯通地进行落实。

《猫》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体会小梅花与脏脚印的写法,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因为对事物的喜爱,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会美化面前的事物。

《母鸡》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眼光去改写1~3自然段,通过自己的动笔实践去体会面对同样的事件,如何表达自己的喜欢。

从“小梅花”写法的品读,到对母鸡喜爱的改写,两节课形成了一个整体,前后呼应,不断提升。

3.围绕目标,前后贯通

单元目标的实现并不一定光盯着课文,如果能将单元导语、课后练习题、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回顾·拓展等内容融会贯通起来学习,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猫》这课语言特色的学习中,教师结合单元园地中“我的发现”——明贬实褒的写法,再次回顾《鹅》《白公鹅》中相似写法的句子,并引导学生学着写一写,显得自然,水到渠成。

而在《母鸡》教学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描写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园地的单元习作中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文学习与单元学习的整体目标贯通整合起来,不仅能纠正以“篇”为教学单位带来的孤立、片面、随意的弊端,还能帮助语文教师树立整体教学的观念,从而引导学生也养成整体、全面思考的习惯。

二、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从三年级开始就有精读和略读之分。《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不仅正好一篇是精读课文,另一篇是略读课文,而且这两篇文章又是同一个作家写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关注两篇课文的联系,整合起来学习。

1.从扶到放,体现提升

叶圣陶先生对略读教学早就有过精辟的阐述:“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的话清楚地表明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和延伸,它们同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虽然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就教学而言却同等重要。

首先,《猫》和《母鸡》的教学都可以抓住具体事例来展开学习。但同样是抓住具体事例的学习,在精读课文《猫》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更为细致些,而略读课文《母鸡》的学习教师引导的成分少些,完全由孩子自己来汇报这些事例,而且学生能体会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不再小步子地进行引导感受,教学显得粗犷。因为有前面精读课文学习的引导,所以略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就能独立阅读,这是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

2.导语连接,自然过渡

略读课文之前的导语往往被教学所忽视,然而导语的设计也有它独特的功效。

《母鸡》一课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老舍先生笔下,那只既古怪又可爱的猫跃然纸上。下面这篇课文也是老舍写的。认真读一读,看看他写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再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

于是《母鸡》一课的学习,就从学习导语的前两句开始,导语中正是从《猫》过渡到《母鸡》的,可见编者也是这个意思,学习课文前后要有一个联系,教学中这样的导入也正是体现了编者的意图。

另外,《母鸡》课文前的导语,还在引导学生该运用怎样的方法进行阅读实践,延展出了对比阅读的方法。孩子们照着导语中的方法去读课文,也体现了略读与精读课文的整合。

3.对比阅读,凸现整体

结合导语提示,在《母鸡》这课的教学中我们出示了这样一张表格(见右上表)。

让四年级的孩子来比较写法的异同太理性,也太难了。出示这张表格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将两篇课文打通,进行比较学习。因为“写法”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还比较陌生,所以用表格作为扶梯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当然,也并不是要求学生能独立地、头头是道地完整填写这张表格,只是让他们有这样的比较前后课文学习的意识。

三、品读与课堂练笔的呼应与整合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课堂练笔应建立在对课文阅读的基础之上,而阅读的成效也是通过练笔来检验的,这才是阅读和习作的双赢。

《猫》的课堂练笔是在学习作者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后,让学生用两三句话介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母鸡》的课堂练笔是尝试从喜爱母鸡的角度改写课文1~3自然段。围绕这一目标,教师展开如下策略:

1.抓住语言特色,以读促悟

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抓住课文语言特色,以读促悟,以悟促读,是两篇课文教学的相似之处。课文的语言特色不同,教学的策略也不同。

《猫》一课的学习通过抓关联词体会猫的古怪,品读“任凭……也……”体会猫的贪玩,品读“非……不可……” 体会猫的尽职等等。而《母鸡》一课中体会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就是建立在读之后的悟。

2.适当范文铺垫,体现层次

品读之后的写是有阅读作为铺垫的,如在阅读和练笔的连接之处再设计一些铺垫,效果会更佳。

《猫》一课学生练笔之前教师提供水文作为示范和启发;《母鸡》的练笔前则给学生提供两个开头,体现一个递进的整体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整体把握每个单元的目标,正确认识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园地等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巧妙地整合起来教学,将实验教材的优势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策略,必将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率。

(浙江省杭州市胜利小学310004)

猜你喜欢

导语母鸡整体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藏蛋的母鸡
阔腿裤的小秘密
十二星座5月整体运程
鸡的一家之母鸡妈妈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
一只特别的母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