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会宁精神”

2009-06-07蔡文森

现代教育信息 2009年6期
关键词:会宁乐事苦学

蔡文森

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甘肃省会宁县向全国输送大专以上学历的学生达一万七千多名:研究生博士生五百多人;培养各类技工人员十二万多人。被评为全国状元县,会宁成为全国的焦点,专家研究的对象。会宁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靠的是“三苦精神”,教师苦教,家长苦供,学生苦学,被称为会宁精神。但我对此有点异议。

首先,我要谈的是教师苦教。教师苦教这是外行区别人的看法。而在于真正的教育者本人来说这不是苦,而是人生之大乐也!子曰:“以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说教师苦,这是不理解教师,更是不理解教师工作的人说的。其实,教育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的分内之事,凡是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都不会以教为苦的,他们都是以教为乐为荣的。人生的快乐体现在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上,而不是享乐,索取。他们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上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也得到了人生无穷尽的的乐趣和幸福。因幸福存在于对事业的不断追求的过程当中。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以为会宁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关键在于教师乐于为人师表。

这首先源于会宁有传统的崇尚文化的传统,早在封建社会就出现过好些翰林,耕读是他们祖祖辈辈所崇尚的头件大事。尤其是读书被他们视作是很神圣的事。当然老师在人们的心中的地位是最高的。这在世界其他民族当中也有过,如犹太民族。近现代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都是犹太人。马克思,爱因斯坦,诺贝尔,费罗易德等曾经影响了整个人类。这与这个民族崇尚知识是分不开的。在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舍一座城,不舍一个教师”因教师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可见,在犹太民族教师的地位是何等高。而知识丰富,品行高尚的人乐于从事教师这个行业。所以与其说是会宁教师苦教不如说是教师乐教。

其次是家长苦供,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人一出生便一步步走向死亡。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便生儿育女使人类不断繁衍。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强,由于会宁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干旱,致使会宁人民生活艰难,从而培养了此地人民坚强的个性品德。为了改变家庭的命运,改变孩子将来的命运,他们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就是倾家荡产也心甘情愿,因为他们乐于供孩子上学,这是改变孩子命运和改变自己家庭状况的唯一出路,何乐而不为,再苦再累,在他们的心目中永远是幸福的,快乐的。因此与其说是家长苦供,不如说是家长乐供。

再说学生苦学,这种说法也不确切,大凡爱学习的人都不会以学为苦的,而是以学为乐的。我们都当过学生,回忆起自己的人生,最幸福最美好、最快乐的时期,莫过于中小学上学时期。那时我们天真、纯洁,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青春的美好。虽然学习紧张,但对于爱学习的人来说则是一大乐事。一篇优秀的作文,一道难题的攻克,一次成功的实验都会使自己欣喜若狂,怎能说苦呢?更何况当时的努力学习是为了今后幸福的生活,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何苦之有呢?要我说学习是一大乐事,说其苦者是针对不爱学习的人而言,试问每个成功者,哪个认为自己在朝理想,目标的奋斗过程是一件苦事?即就是“苦行僧”。在外行看来苦,但对于修行的本人来说,何尝不是一大乐事!所以与其说会宁学生苦学不如说是乐学更为确切。

总之,我认为会宁的“三苦精神”的提法欠妥。若定为“三乐精神”更为确切一些,同时也提议全国的教育同行要以教为乐,牢记胡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也建议全国的家长转变观念——以子成功为荣为乐。也希望全国青少年学生努力学习,乐于学习,以学为乐。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な崭迦掌:2009-10-25

猜你喜欢

会宁乐事苦学
新时期会宁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会宁民歌融入中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策略
百年潮
会宁民歌融入中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策略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搞笑花事乐不停
初三的你我
成语故事系列
在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的尝试与思考
还是没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