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09-04-21许明庆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比较法教学内容初中语文

许明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凡是善于辨别的人就是一位好老师”。而初中教学的对象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能否从众多的教学内容区分、拾取知识,最佳的教学方式就是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清楚地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发现异同,正确辨别事物,树立“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想的基础”的观念。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的异同,完整的比较过程包括:理解比较的根据或标准,注意两个被比较的事物,区别其中的异同,在比较过程中思维的精度性在于从差异中找出类似,从类似中分出差异,所以,比较的过程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创造性的。

认识客观事物可以用比较,教学、读书、学习更可以用比较。读书中的比较,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阅读材料对照阅读,认识是两种材料中相关问题的联系和差异;也包括对同一读物中的字、词、句、段的分析比较,以及和学过的字、词、句段、篇的比较。一般常用的几种比较方式:替换词、句、段与原文的比较;改动词、句结构或句式段序与原文的比较;增添词、句、段与原文的比较;删减词、句、段与原文的比较;还有同类题材或体裁的比较;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教材的比较;还有试题的比较;观察的比较等等。不论何种比较,目的都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加深理解,获得准确的、鲜明的、科学的知识。

一、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繆尔森接受数学家斯坦尼斯芬·乌拉母的挑战,在所有的社会科学中找出一个既能在逻辑上成立、又能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经济例题,这就是“比较优势”。依据“比较优势”的原则,成立了“世贸组织”为全球经济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比较优势”虽然是一个经济学命题,但实际生活中处处存在比较,特别是在初中语文课本里有很多课文,在风格、结构、遣词造句、写作创意上有着不同特征,教师必须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熟练地掌握、运用比较法,提高课堂效率。

比较法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找出优劣、生存竞争,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训练学生比较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是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初中语文教学自身的价值取向。

二、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误区

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一套见解、任务、经验、观点和学习方法来到课堂,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学习内容的学习方法也有自己的见解。有的教师总喜欢用自己的教学方法来代替学生的学习方法,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学生已有知识结果和经验的积累是教师教学的财富,要充分挖掘、充分利用。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把比较当做一个狭义的概念,运用单一,仅限于字、词、句的比较,而不对篇章结构的比较,或只比较篇章结构,而忽略了写作风格的差异、主题思想的变化,等等。实际上,比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句、段、篇的比较,也指写作风格、主题思想的比较;既有学习对象本身的差异,也有传授者和接受者使用方法的比较;有同类题材或体裁的比较;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教材的比较。因此,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必须明白,只有走出狭义比较的误区,才能更轻松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及案例分析

比较有教学内容的比较,也有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比较,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主要运用以下方法:

1.求同法。指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内容的相似之处,逐类比较,让学生明白其相同之处,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如教《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时,把孔乙己和范进进行比较,学生自然找出两者的相同之处: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牺牲品,从而进一步了解封建社会的残酷性。

2.求异法。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内容之中,找出他们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快速掌握的比较方法。如教学陶渊明《饮酒》时,把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确两首诗都表现出一种潇洒闲适的隐士风度,但陶渊明的“隐”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真隐”,而孟浩然的“欲济无舟辑,端居耻圣明”则说明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假隐”,学生自然明白作者思想感情的差异。

3.置换法。指用新的相似的教学内容代替原有的教学内容,对比优劣,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正面教育的一种方法。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可以把“零丁洋里叹零丁”改成“零丁洋里哭零丁”,这样一比,学生就会明白,“叹、伤、哭”虽然能够表达出作者孤苦无依的悲惨境地,但“叹”更准确地写出了文天祥“哀而不伤”的英雄气概,与下文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情一致,而“伤、哭”则悲伤过分,有损文天祥的英雄形象。

4.迁移类比法。指把教学对象的主题思想、写作风格用其他手段再现出来,让学生在两种内容相近、表现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里,找出自己应掌握领会的东西。就是把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风格、美学意蕴等,运用舞蹈、音乐、美术、缩写、续写等手段表现出来。如教学《龟虽寿》,给学生放一放《康熙王朝》主题曲《让我再活五百年》,让学生在雄浑的歌声中体会出曹操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情怀;教学朱自清的《春》,让学生画“春鸟图”、“春花图”等,学生更能体会到春之美;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以“21世纪再见于勒”为题续写课文,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及创造想象力。

5.文体转化法。指用不同的文体表现相同的内容,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准确把握知识的一种比较法。如把《变色龙》改写成课堂戏剧,让学生表演,从表演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教《行道树》时,让学生改写成诗歌;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改写成写景散文。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法运用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学习语文知识和各种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比较品德,不断提高分析文章的能力。同时,注意学生好奇心,把如何维持学生稳定比较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当成教学重点,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比较见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和动手比较的能力,创建比较思维的模式。

2.因材施教原则。初中语文教学的对象各有所长,各有特点。教师要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区别比较,不能齐步走,尤其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知识过程中运用比较法,要从实际出发,既要照顾学生的共性,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根据实际情况传授知识,使传授知识的深度和归纳比较的速度适合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传授比较课文知识时,要面向大多数学生,才能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3.效率优先原则。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比较法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但在采用此方法比其他方法更能提高教学效率的情况下,最好使用此方法。

4.反馈性原则。这一原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实施课堂教学的动态管理,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比较学习内容的随机控制,及时的通过反馈进行获取知识的信息沟通,排除造成比较教学质量的各种干扰和不利因素,促使教育质量向教师预定目标发展。因此,质量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应选择与学生学习内容最易接受的区域,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同时,教师应经常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一旦出现了干扰因素,教师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让学生在比较、归纳时不走样,顺利达到教学质量目标。

5.内容优先原则。同一题材往往可以用几种比较法,如白居易《梦江南》,既可以改写成写景散文,也可以用图画表示出来,而决定采用哪一种比较法,唯一的依据就是教学内容的特点,由它来决定究竟采用哪种方法。如前面提到的《梦江南》,采用图画诠释诗歌比较得体,因为诗画相通。

6.和谐一致原则。比较法的使用是自然的、和谐的,与课文内容相一致,决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将降低教学效果。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师生较色的转换,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应把比较教学法传授给学生,训练学生比较思维的模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获取新知的欲望,形成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合作、交流、表达、独创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事物的联系和内在差别,掌握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方法,比较运用、归纳,灵活选择。

参考文献:

[1]汪喜标.新课程体系中的课堂教学[J].四川教育,2003,(4).

[2]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柳斌,刘涵之.创新教育实施指南[M].北京:华龄出版社.

猜你喜欢

比较法教学内容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应用比较法 培养物理知识迁移能力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怎样引导学生证明不等式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运用综合比较法复习浓硫酸性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