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三化” 追求有效教学

2009-04-21王志民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三化理性新课程

王志民

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髓,其精神实质是不同因素之间处于一种良性平衡的理想状态。和谐文化视角下的课堂,应该是课堂诸要素融合成对立统一、相互渗透的共同体,是各要素和谐共存所呈现出的绝妙境界。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如今的课堂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情境创设“千姿百态”、合作交流“百家争鸣”、探究活动“百花齐放”、教学评价“百般呵护”……的确,课改让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浮躁与虚假”等不和谐现象。那么,面对《数学课程标准》(下简称《课标》),应如何理性诠释,以缔造和谐课堂呢?

一、避免绝对化,让指导与自主和谐共赢

“自主学习”使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增加不少亮点。《课标》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在一股“自主”的浪潮中,老师们总是千方百计地用上自主学习的方式,以标榜自己对新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尤其是评优课更是必不可少,公开课也不可或缺。可是,反观我们的课堂,很多老师片面追求自主化,把“重要”演绎成“必须”和“唯一”,好像没有自主学习就不是新课程的课,“插手或者干预”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违背新理念,于是他们往往绝对化地诠释“自主”,一厢情愿地“削足适履”,舍本逐末地“退居二线”,弱化、虚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引领职责,令自主演化成自流,使自主学习遗失了“价值引领”。如一位教师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先出示一组分数: 要求学生观察这组分数,然后进行分类;接着安排小组活动,交流分类情况及分类标准;最后全班交流。结果全班涌现出按分子或分母是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大小等多种分法。等学生交流完各种分法时,时间已经所剩不多了。这时,教师才将教学聚焦在“按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分”这种方法上,并请学生给每类分法命名。一时间,教室里又是众说纷纭、人声鼎沸。最后,迫于时间压力,教师才一锤定音,揭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上述案例中,尽是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合作交流、“信马由缰”地自主探究的热闹场面,就是不见教师的有效引领。这种“形式至上”的课堂演绎,只会造成徒有其表的热闹。案例中,教师绝对化地为学生开放了学习探究的空间,片面地诠释指导与自主的关系,使得教学中不见教师的适时点拨、有效引导,难觅孩子在老师指导的感悟和建构。“指导与自主不可或缺、探究和接受不可偏废”,正如周玉仁教授所指出的:“失去了教师对学生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往往只是虚假的主体性。”其实,强调学生自主性的教学实践中,不能漠视教师的有效引导,不能忽视教师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不能盲目地将学生自主作用扩大化、绝对化,更不能以凸显主体作用为幌子,一味地迁就、放任孩子的自主行为。教师要放手,但不能放任,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偏离目标、游离文本、脱离本质时,教师就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引导矫正偏差、纠正错误、更正策略,引领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体验和建构,这样,才能使指导与自主和谐共赢。因此,课改实践一定要避免绝对化的诠释,千万别让形而上学的自主混同于虚无缥缈的自由。

二、谨防形式化,让群体与个体和谐共鸣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既能让学生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又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学生交往更加密切。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深究下去,有些“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其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在,令人匪夷所思。因为很多的合作是这样的,老师一声令下,合作便迅速开始: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前排学生唰地回过头,满教室是嗡嗡的声音,每个人也都在张嘴,可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长则唱“独角戏”,一个劲地嚷嚷,其余同学就只有当听众的份了;有的合作学习成了优等生演讲的舞台、炫耀的机会;有的学生则茫茫然,不知所措;更有的同学干脆把此时作为玩耍的绝好时机……几分钟后(甚至更短)老师又一声令下,“停”,合作便嘎然而止,全体同学立即停止讨论。接着,“我来,我来……”,此起彼伏;“老师,叫我……”,喊声不断,被叫到的同学一张嘴就是“我认为怎样怎样……(压根就没有合作的痕迹)”,慷慨激扬;想发言而没被叫到的同学则只能唉声叹气;无言以对的同学则怕被叫到而诚惶诚恐或暗自庆幸……!如此,“合作成为一种命令,而不是需要”。当前的合作学习,要么合作操之过急,“蜻蜓点水”;要么合作时间不够,“浅尝辄止”;要么指导缺位,“机会不公”,成了个别学生的专利。诸如此类的合作有效吗?热热闹闹的表面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低效,甚至是无效。合作学习固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我们却把它演绎成热热闹闹地走过场,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和累赘”。理念是对的,错的是我们把它“形式化、表面化”地演绎了。其实,在组织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交流;在合作交流之中,要培养学生合理分工的能力,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在合作反馈时,更要合理分配机会,让不同的孩子都有机会汇报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总之,“提出合理的合作探究问题、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的目的、时机、机制、指导方式等因素,让合作学习既成为群体共享的良好平台,又成为个体展示才能的舞台。合作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不能成为导致个体被遗忘的“罪魁祸首”。实践中不能只追求形似的形式化诠释,切莫让合作沦为“合坐”!千万要警惕把合作学习形式化地演绎成“合桌学习”的误区,惟有如此,才能使群体和个体和谐共鸣。

三、远离极端化,让激情与理性和谐共扬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得益于此,使得学生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究热情持续高涨,令课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群情激扬场面: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自由离开座位,想动就动……井然有序的发言变成迫不及待的抢答,安静的教室俨然成为热闹非凡的“市场”!情境创设时,绚丽多彩激动人心,孩子欲罢不能;回答正确时,表扬手段层出不穷,孩子陶醉其中;汇报交流时,你争我抢毫不相让,教室里人声鼎沸;闯关游戏,惊心动魄;比赛活动,扣人心悬;角色表演,声情并茂,“小手直举、小脸发红、小眼发亮、小口直开”成了新课程背景下激情课堂的生动写照。“新”的课堂中,师生“动”了起来,课堂也“乱”了,学生更是“活”了,老师们决不敢再用“规矩”去约束学生,生怕被扣上“不民主的帽子”,被视为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因而只能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对待学生也只能是“客客气气、忍气吞声”了,使课堂演化为“客堂”。然而,激情热闹场面的情景,是否会导致数学理性的缺失呢?为了使课堂有愉悦的教学氛围、轻松的教学环节,教师积极营造激情的课堂气氛,本无可厚非。但是,数学课应体现其学科的特点。如果过分注重外在形式的热闹、过于煽情地营造激情场面,必然会影响、制约、削弱数学的理性成分和思维功能。因为人的思维是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很难想象,一个手舞足蹈的人如何能有效地进行缜密的数学思维?其实,民主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迁就,自主也不等同于放任自由,尊重更不能演化成放纵。思维的发展和井然的秩序并不是一组矛盾。热闹的课堂不一定真正活跃,静静的课堂也许暗藏着思维的激流。在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常看到孩子们不顾他人地表达自己,有的孩子在混乱的信息中不知所措而放弃了学习。而在一个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学习有了较强的目标性。笔者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们想要的真正的课堂。因此,秩序、规矩并不是束缚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罪魁,相反,它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所有学生学习或平等交流的权利。相信在理性、有序的课堂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会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少一些毛病,多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践新课程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要避免形式化,防止走极端,别让变了味的“活”、走了样的“动”迷惑了我们的理性,别打着“新课程”的旗号走进“形式主义”的极端化误区!要以理性为本,激情为引,让激情和理性和谐共扬。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理念不允许囫囵吞枣,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诠释要不得装腔作势。课改实践要警惕表面化、防止程序化、避免绝对化、谨防形式化、远离极端化、拒绝空泛化,理性诠释、密切关注、积极营造课堂要素的平衡状态,在继承和创新中寻找突破、在理论和实践中寻求发展,努力缔造扎实、高效的和谐课堂。

猜你喜欢

三化理性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欲望膨胀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