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古诗吟诵教学研究

2009-03-27任正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押韵古诗节奏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倍受人们喜爱。古代的诗与歌是不分家的。《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原始歌谣到“诗三百”到宋词、元散曲,诗是吟出来的,吟诵乃是历代诗家文人的最佳表达方式。诗歌写出来就是歌的,听的,诗歌都是可以和乐而唱的,不存在独立于“歌”之外的诗。因此,诗歌离开了歌,离开了唱,离开了吟咏、诵读,就会大大减损它本来的价值和意义。著名的诗人陆游曾经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个“诗外”我们当然可以理解得很多很多,但这其中或许就包括对诗歌本身的吟诵。大家不是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吗?这反映出吟诵确实是学好古诗的基础。古诗的教学必然离不开吟诵,尤其是小学古诗的教学更离不开吟诵。

一、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意义

吟诵是打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古诗的一把钥匙。诵读和吟咏,历来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以前,私塾先生对孩子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摇头晃脑,拖腔拉调,其实就是吟诵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它从声音上延长了诗歌的语言,徐徐吟诵,韵味无穷。因而,“吟诵的直接效果是可以把诗中的语气、语调、语势、韵律、节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这些在书面语中无法表现出来的语感因素表达出来,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了有感情、有灵气、富于感染力的声音,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地感受语言材料”。[1]我国历代许多卓有建树的名人,都有诵读古诗的习惯。对小孩来说,“八岁背唐诗,八十不会忘”。小学生有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可企及的记忆力,这一年龄段背熟的古诗,常能记忆终生。小学古诗教学就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积极开发记忆力。吟诵教学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将产生特有的效果和作用。

1、动感的吟诵教学方式,便于对诗歌韵律和意境的体会。

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名言便是佐证。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和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在教学中就必须突出“吟诵”,就必须采取吟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吟诵中感悟。吟诵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让学生通过吟诵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这是小学古诗教学的重点。吟诵的节奏通常情况下都比较缓慢,这对于小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诗歌的感情都是有帮助的。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即使没有真正领悟和体会个中真味,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小学古诗的教学,要以“吟诵”为本;要让学生在吟诵中理解、在吟诵中体会、在吟诵中想象、在吟诵中欣赏、在吟诵中培养语感、在吟诵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小学生入情入境来诵读古诗。

2、古诗吟诵教学具音乐美,便于创造最佳的课堂氛围。

诗与音乐本是同根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诗,其实也是听觉的艺术。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恰当的吟诵,会让人痴迷,让人陶醉,增强感染力,创造最佳的课堂氛围。小学古诗吟诵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由于每个吟诵者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古诗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吟诵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认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古诗所创造的境界中陶醉、畅想。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配合适合的音乐,增加课堂气氛,从而让学生心灵深处的创新性的火花更好地迸发出来。

3、有助于教师的讲析与学生的理解记忆

俗语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修改自己的诗文也从朗读上加以推敲。如杜甫就“新诗改罢自长吟”。小学古诗教学,采用吟诵教学,有助于教师的讲析,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吟诵得好,古诗教学就有了基础,小到字词的理解,大到古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与此同时,也能达到储备知识、厚积薄发的目的。

4、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吟诵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通过吟诵,可以增强学生对语音的感受、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周振甫说:“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用适宜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2]通过诵读古诗,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目的。如教学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人教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不就是观察吗?我们反复吟诵这两句诗,它正是讲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横、侧、远、近、高、低”,观察要有顺序,这就是观察的顺序。观察时有顺序,写作才有条理。“各不同”是变幻多姿的庐山的特点,观察要抓住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写什么像什么,避免“千人一面”和“千篇一律”。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观察事物,这对学生的写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方法

上面论述了小学古诗吟诵教学不但有助于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良好课堂氛围都有很大作用,下面探讨其具体的教学方法。

1、诗词吟诵的基本要求:押韵、节奏、平仄[3]。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讲授篇目40首,其中词3首,古体诗1首,近体诗36首。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吟诵的方式要求比较规范统一,讲究偶句的最后音节之间同韵相押,讲究语气停顿,讲究平仄抑扬。因此,在教学古诗的时候,必须掌握并处理好,否则,不但取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会贻笑大方。

①押韵。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中国古诗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用韵处是平声就是平声韵,是仄声就是仄声韵。在吟诵时,到押韵一句时,要适当增强吟诵语气。押平声韵处,声音高扬并持续拉长。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静夜思》李白)押十六唐韵,是平声韵,就要把“流”、“楼”音拉长使其圆润饱满。押仄声韵吟诵时语音激切短促,嘎然而止,留下听觉上的空白,使诗味无穷,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春晓》孟浩然)仄声韵,诗人描写的就是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从感觉写到听觉,由回忆写到眼前,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处处留下空白,留待吟者心领神会,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

②节奏。节奏,是指语言、歌咏和器乐演奏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诗词的节奏和语句的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诗词的一般节奏,也就是指律句的节奏,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具体说来,五字句是“二二一式”,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八册);七字句是“二二二一式”,如王安石《泊船瓜洲》(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然古诗和词还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等。一般说来,三字句是“二一式”,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八册白居易《忆江南》),四字句是“二二式”,六字句是“二二二式”。

③平仄。由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竹、木、绿、月、药、一、叶、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吴语、粤语、晋语、闽语等。所谓“平”,就是声调延长而高扬;所谓“仄”就是声调倾侧短促。即所谓平声扬,仄声抑,律诗的平仄是交替的,而且有一定规律性,因而吟诵起来抑扬顿挫,有很好的音乐效果。

2、昆腔谱唱

这是一种值得探讨的吟诵方法,昆曲的演唱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吴语有一批保持古音、古义的常用词语,保持着一定的古诗语音语貌。昆曲的演唱的另一个特点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因而,用昆腔谱唱吟诵古诗更能很好了解诗歌,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许多教师和专家已经将昆腔谱唱古诗词曲这种‘吟诵涵咏辅助方法,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朱佳《关于昆腔谱唱古诗词曲问题》[4]便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他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昆腔谱唱古诗词曲融入教学的可行性,特别是《九宫大成》等昆腔乐谱,中国艺术研究院傅学漪研究员和江苏戏剧学院王正来老师已把它译成目前国内通行的简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选释》、《中国古典诗词曲谱选译》(傅学漪)、《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译注》(王正来),为昆腔谱唱古诗词曲提供了重要硬件基础。但纵然有专家的指导,用昆腔谱唱进行古诗吟诵教学,对老师的要求都非常高。值得可喜的是目前出版了不少将古典诗词曲篇章的昆腔曲谱转化成歌唱的实际音响资料,1996年12月由台湾杨振良教授和蔡孟珍教授策划,《千古遗音之重现———词曲选唱》(台北里仁书局出版发行)、《千古遗音之重现———元曲选唱》(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录音磁带已出版,《千古遗音之重现———词曲选唱》包括了由唐至清代著名词作和散曲11首,散套3种(共25首)。除台湾外,大陆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2001年4月,由河北大学刘崇德教授编译《中国古代音乐经典丛书》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丛书包括《乐府歌诗古乐谱百首》(配CD盘)、《唐宋词古乐谱百首》(配CD盘)和《元曲古乐谱百首》(配CD盘)3种,使我们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昆腔谱唱的古代诗词曲。对我们边远地区学校尝试昆腔谱唱古诗词曲教学,意义更加重大。朱佳老师探讨的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小学古诗教学同样也可以把这种“吟诵涵咏”辅助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绝大多数能在上述资料中找到,是可以尝试这种教学的。

3、借助民族乐器吟诵

我们在吟诵古诗时,如果不懂昆腔谱唱,也没有音响资料,那怎么办?借助乐器伴奏。在乐器的伴奏中来吟诵古诗,不但能更好展现古诗的音乐美,而且还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借助民族乐器。为什么是民族乐器,因为民族的更适合中国古诗。比如我们熟悉的古筝、古琴、琵琶、箜篌、二胡、木琴、葫芦丝、箫、笛、胡笳、芦笙、唢呐、鼓、角、号等。当然,不同质地的乐器要与适当的诗歌相对应进行吟诵才美。无疑,精美青铜乐器——大型的编钟更适合于《诗经》中用于仪礼的诗歌,边塞诗配合二胡、胡笳、鼓、角、号进行吟诵比较适情适景。当然,古诗中多为写景送别、抒怀言志的作品,配合古琴吟诵可能是最合适不过的。操琴通乐是古代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至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卓文君借琴表爱心,嵇康临死操琴奏《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悠闲抚琴智退雄兵,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等故事。古琴没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琴与诗歌密不可分;讲求韵味,虚实相生,讲求弦外之音,从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然而,有时我们可能没有这样的教学设备,那借助竹梆、竹杠、竹筒,甚至木棒通过击打伴奏吟诵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途径就是从网上下载相应的音乐曲调,配乐吟诵让学生进入到古诗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讲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方法,严格意义上说,上述三点只有第二、第三在讲方法,押韵、节奏、平仄问题是诗词吟诵的基本要求,它贯穿于整个吟诵教学中,贯穿于任何一个古诗教学中。也就是不管是哪种方法都要讲诗歌的押韵、节奏、平仄,昆腔谱唱是一种表达方式,在推广普通话的今天,用普通话吟诵应是首选。当然,如果能恢复古音吟诵更是绝妙无比。那什么样的音才是古音才是华夏正音呢?广东省著名语言学家罗康宁经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广东粤语源自于中国古“雅言”,并进一步确认广信、封开是粤语的发祥地,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2004年“广东封开:岭南文化发祥地论坛”)。语言学界争论很大,对此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但我想用粤语方言以及其它方言吟诵古诗应该别具风味吧。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就非常提倡这一点。叶嘉莹从小在北京一所大四合院里长大。到现在,她还是一口清脆、地道的老北京话。2005年,我在北师大听先生的讲座,她吟诵古诗词京腔京韵,八十岁高龄了,但仍然感情充沛、韵味十足,极具感染力。叶嘉莹先生曾与田师善先生合作,为四——十四岁儿童出版《与古诗交朋友》一书,并亲自录制了诵读音带。总之,古诗需要吟诵,吟诵是小学古诗教学的基本方法,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吟诵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晨.古诗教学中诵读、吟咏的重要性.文教资料.2006年10月下旬刊.

[2]曾祥芹主编.阅读技法系统[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3]王力.诗词格律.[M].中华书局.1994年.

[4]朱佳.关于昆腔谱唱古诗词曲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12月.第15卷第4期总46期。

任正霞,贵州遵义师范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硕士。

猜你喜欢

押韵古诗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押韵押出韵味儿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YOUNG·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