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激趣初探

2009-03-27陈爱民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语文课堂教学

薛 颖 陈爱民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切入口,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它是语文学科人文特性的要求,是面向未来的需要。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力。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可见,“乐”是“知”的前提,没有“乐”也就谈不上“知”了。如果我们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就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我认为激趣应贯穿于教学始终,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一心理专家对某一学校初一年级八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提高学习能力因素”的诊断测试,结果发现,处于良好师生关系之中的学生,其学习成绩整体上要好于处于不良师生关系之中的学生。对此我也深有体会。如有一位贫困生,因自卑学习消极被动,我便主动找他谈心,常送书或借书与他,从而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平等和睦的师生关系,他在作文中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老师赠书情。”“不管是您渊博的知识,还是您大度的胸襟都是我的目标。您相信我会超过您吗?”他的学习由被动转主动,对语文学习从无兴趣变兴趣盎然。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的源泉,因为学校和老师是学生所处的最主要环境,当处于和老师良好的关系之中时,他们会感到对外部环境的胜任,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反之,学生就会处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卑、消极,无疑会降低对学习的兴趣,造成学习成绩低下;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处于安全环境下,能够踏实地将注意力专注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而不良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总是提心吊胆于老师的出现,随时准备应对教师的“威胁”,不能专心学习,更谈不上乐学。因此,教学中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和睦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给学生以关心、尊重、理解。只有教师的爱心为学生所感受,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爱才会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二、树立学生自信心,使他们学有乐趣

乐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生对自己本质力量的肯定所引起的愉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人的深层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学生尤其如此。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多鼓励,多启发,多诱导,亲切和蔼,耐心热情。即使发现学生表述有误,也不能暴风骤雨,应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所提的问题与被提问者的水平相适应,讲评作文因人而异,点滴进步都给予及时鼓励等。这样做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成功的满足,从而兴趣盎然地焕发出一种学习的动力。

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教学实验:将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分为三组,要求他们收集、赏析有关春天的诗词并办手抄报。在此过程中对第一组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都给予总结、表扬,并提出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对第二组学生也给出反馈意见,但批评他们不够努力;完全忽略第三组学生,不给他们任何反馈,没有表扬也不去批评。一个星期后比较三组学生学习成果发现:第一组的进步最快,学生的积极性也最高,总是自觉、主动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第二组也有进步,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第三组几乎没有进步,学生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完全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可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积极关注、指导并适时表扬,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乐于学习。当他们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时,学习就成为他们的一种主动行为了。

三、注意课堂教学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上好起始课,导语设计先声夺人,能起到诱发兴趣、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如我在上《小桔灯》前引用《清风明月伴君行》(《兰州晚报》)中的语言,饱含深情地讲到1999年2月28日冰心这位世纪老人的去世及她的文学功绩;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问学生,看到这个圆联想起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圆,但在我们思维的海洋里,它却可以激起五彩的浪花,得到这么多答案。同样,在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也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前,我先播放了贝多芬的名曲《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那颗要扼住命运咽喉、不甘沉沦的心;上《土地的誓言》前学生唱《国歌》,以此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若能恰当地将歌曲引入课堂,既活跃气氛、寓教于乐,又激发兴趣、事半功倍。)实质上,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践去精心设计,使之符合思维规律,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新教材的科学性、人文性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更好地驾驭教材提供了有利先机。只要教师导入时注意导入方式的科学性、新颖性、简明性、生动性,就能使它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学过程我尽量设计得活泼多样,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学习情趣,学生在乐学的主导思想指挥下,还能提不起精神接受新知吗?

在教学中,注意拓宽课堂容量,提升课堂内涵。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如我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请学生寻美点,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然后品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语言美,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两遍,要求用“……用(写)得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讲到“安塞腰鼓”因多彩而精彩时,布置片断练习“……所以我说:××因多彩而精彩。”再如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优美的情境,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字需要学生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自己喜欢的关于春天的诗词。上课时我请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再配以轻快的音乐,一幅幅春景便呈现在学生眼前,仿佛进入了如诗如画的春景中。此情此景的设置,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在上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前,我上了一节与月有关的诗词赏析课,在欣赏了《春江花月夜》优美旋律后,我与学生邀月吟诗,把学生引入美的意境之中,使之产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教学中还应讲究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要使学生学得有味,关键取决于老师教得有味。老师上课要赋予教材以生命力,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就得凭借一种迷人的教学语言——亲切、生动、风趣的语言。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课堂结构,加大课堂容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品质。我借鉴了魏书生老师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结构,采用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积极自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自始至终凸现学生的活动,切实加强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获得有关学习程序、方法使用价值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达到能力的迁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可以进行较多的求异思维活动,不断鼓励创新,这样语文课堂活动充满了创新的智慧和创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会学语文”,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扩大阅读,开拓视野

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仅仅依赖于教材是不行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谈语文教本》)固然,教材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课外阅读这一途径作补充,学生的读写能力是难以提高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考、中考考题逐渐能力化、课外化,重视课外阅读已严肃地摆在了语文教师的面前。阅读是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使学生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所以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益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因而,根据实际情况,八年级我又开始了七年级暂停了的加大课堂容量、大量增加阅读量、写作量的课改实验。我由作为“例子”的课文展开,成倍地增加阅读量,加大教学容量,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能力迁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活用于课外”。在阅读教学中,我增讲一些学生喜欢的文章,如学习方法,国内外科技动态,名篇时文等,重点增选报纸和期刊(如《读者》《视野》等)的时文及语言优美、结构新颖的学生作品作为活性教材。定期开设阅读课,阅读课实行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个体活动和群体活动相结合。由于学生有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扩大阅读面,并获得更广泛的听说读写训练,这也就大大增加了学生使用语言工具的机会,更有利于学生将学习教材时形成的阅读能力应用于教材外,课外文章的大量阅读实践又促进了阅读、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创造了极为有力的条件。这正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六、开展创新活动

语文能力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观察、想象、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创新能力则应是诸多能力培养所追求的最佳境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创新,必须营造大语文的学习环境,在听说读写、想象等能力的训练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用全新的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经常性地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大胆创新,敢于进行一系列创新活动,如组织学生演讲、辩论、朗诵,让学生扮演导游、记者、主持人等,指导学生自编杂志、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等开放性实践活动。在创新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囿于教师和教材的定论,敢于标新立异,勇于质疑问难,大胆展开想象,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对学生的点滴“新见”要加以及时肯定、鼓励、点拨,让学生获得创新成功的满足和愉快,促使他们去争取新的“创新”的成功。

总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一书中谈到:“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因此,只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与创造的兴趣,并为之铺路搭桥,创造成功的条件,他们就一定会在愉悦的状态下自觉地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与创造的乐趣。

薛颖,陈爱民,教师,现居甘肃皋兰。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