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弃疾词两首》的教学争议

2009-03-27刘晓武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辛弃疾分组背景

一、争议之一:感情过“度”

课堂进行到教师引领学生品读“英雄泪”环节,学习《水龙吟》的一位同学自主赏析“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从“遍”“无人会”中品读出了辛弃疾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无人赏识的悲慨。教师补充“看了”一词的品读。品赏之后,请这位学生朗读。遗憾的是学生朗读的“味”儿不够,教师就来点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感悟。教师深情地读到“栏杆拍遍”时,便用手拍打讲桌,“砰砰”的声响引来了全场的目光。

评议时,一些老师认为无需用手拍打讲桌,感情过了,教师失态了,教师显得不够理性。语文教学的确需要理性,但理性需要感性的铺垫。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理性,更要有感情。许多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的,用血泪写成的。当讲到辛弃疾的人生时,我的感情几乎在燃烧。我也发现同学们的眼眸里闪烁着别样的东西,在那一刻,我和学生似乎真正体悟到了语文的神韵。

这个不合乎“常规”的动作还缘自我的一段学习经历。95年上学时,我的文选老师黄伟先生(现为宁波大学课程所教授)在讲授《高山下的花环》里的雷军长大发雷霆之时,便模拟雷军长的举动:用拳头猛击桌子;还有在安徽师范大学的一次拥有几千人的学术报告会上,朱良志先生(时任文学院院长,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在讲述张孝祥的《六州歌头》中“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这句词时,用力击打主席台。年近七十的陈钟樑先生在读《七根火柴》时,声音哽咽,泣不成声;北京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在朗读《将进酒》时醉意十足,步履蹒跚。这些画面烙在我的记忆深处,这就是语文!语文的诗意往往就是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声叹息!它足以在学生的心里种下一颗文学的种子。

二、争议之二:分组可否

一节课教授两首宋词,怎么教?我采用整合的方式处理教材,作一次大胆的尝试。考虑到辛弃疾的词作用典过多,若一节课两首词让学生全部学习,可能难度较大。于是,我选取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对两首词进行整体感知,获取直观印象,再从学生的感受中拈取“英雄泪”一词,然后分组学习,一组研读一首词。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想让学生平均用力,以致阅读时囫囵吞枣,浮光掠影,进入不到诗词的意境中去。只是想以一首词的学习带动另一首词的学习,学生间相互获取阅读智慧。最后把辛弃疾35岁的作品与66岁的作品链接,将江南游子和老年廉颇的形象对接,辅以辛弃疾的人生履历表,让学生深一层地体悟辛弃疾的悲苦人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事实上,当我让学生静静注视辛弃疾的照片时,全场静穆。在此时,学生的精神得以升华,灵魂已经震撼!

课后也有老师评价说,不宜分组,分组以后,学生不还是学习一首词吗?必修课能采取这样的上法吗?语文老师要教的东西是教授不完的。只有善于选择,善于舍弃,善于整合教学内容,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讨论交流,倡导小组合作互补学生的独立学习,是指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中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陈钟樑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我想学生在一堂课里心灵得以震颤,精神得以升华,这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三、争议之三:背景介绍

这一堂课教学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课题——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词作品赏——总结。我把背景切到了最后。很多老师以为课前没有进行背景介绍而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沉闷,学生学习难度加大,课堂不流畅。

语文阅读教学要回到“本真”上来。试问,我们平时阅读作品,要先去考察作者的身世吗?我们不都是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入手吗?不放在开头介绍或暂不介绍相关背景,是因为,学生在初中学过辛弃疾的词作,导入时进行了激活,初中时已经学过关于南宋的历史,教师还需要着重强调吗?再作索然无味的陈述吗?关键是,这样做会干扰学生的本真阅读,可能让学生产生错觉,以为阅读很容易。从而让学生失去了自主感悟的空间,失去了和文本亲密接触的机会。阅读困难,恰恰是教学的起点,是教学的常态。如果把背景介绍置于讲读后期,则学生会回过头重新知觉课文中提到的信息,对注意和学习产生一种逆向影响。一般来讲,艺术价值很高或采用含蓄的表现手法、言近旨远的文章比较适合于将背景介绍置于讲读之后。

由于背景的提前介绍导致一堂课失败的例子很多。例如,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先讲述“大革命”背景,结果学生读出了什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既是大革命中一位知识分子寻求超脱却无法超脱的困惑迷惘心态的表现,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美文。如果在讲读之初就介绍背景,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时代性和思想性上,而忽略文章的艺术魅力。

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还需要感性的铺垫,分组教学但并不分“心”,背景介绍亦可灵活处理,无须固定的程式,也没有固定的程式。教师只要“心中有学生,胸中有教材”,学生能在课堂里大有收获,这才是最主要的。

刘晓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07级教育硕士。

猜你喜欢

辛弃疾分组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分组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