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审美目标及其导引

2009-03-27李长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韵律春风古诗

一、审美目标

1、形象美与画面美

许多古诗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日月星辰,风霜雪雨,山水草木,田野园林,花鸟虫鱼……,诗人往往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具有意义的场景来言志抒情,往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美丽绝伦。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两者构成了一幅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

2、情趣美与哲理美

许多古诗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哲理内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启人以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动人以趣;“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洁人之魂,坚人之志。再如:李白《赠汪伦》惜别之情;姜夔《扬州慢》黍离之情;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乡之情;杜牧《赤壁》怀古之情;王昌龄《出塞》报国之情;“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劝人惜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歌唱旺盛的生命力……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诗人的情感常常不限于一般的家庭伦理亲情,很少带有功利色彩,纯粹而无私。今人读古诗,对于自我情感世界的培育与健康的人格成长大有裨益。

3、意象美与意境美

古诗不仅描绘了世间千千万万的美丽形象与色彩斑斓的绚丽画面,更将形象浸染于情感趣味的江河,闪耀着思想哲理的光辉,创造出令人难以忘怀的意象与回味无穷的意境。

陆游的梅花不怕风雨摧残,一任群芳嫉妒,在孤独寂寞中开放,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也永保馨香,寄托了自己不怕打击、不怕孤立、决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崇高情操。而毛泽东的梅花不惧悬崖百丈冰,且俏而不争春。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豪情与宽阔胸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胸臆顿开,明白了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而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背景下,那独钓老翁是多么孤零、渺小,又是多么脱俗、高傲啊!

欣赏意象,品味意境,不仅可以培养读者对自然审美的向往,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且可以开拓广阔的生命空间,让人生充满趣味,并培育独立的思维辨别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思维品格。

4、简洁美与韵律美

古诗的语言精确、凝炼,寓意却深。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流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挂”字化动为静,绘出瀑布高悬的壮美形象,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想象与赞颂。“飞”、“落”、“直”、“疑”、“三千尺”、“银河”、“九天”,突出了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最后的比喻新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使意境更为雄奇瑰丽。

诗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古诗在语言上高度精炼,在声调上富于变化,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和韵律之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审美导引

1、示范吟诵,整体感知诗美。

教师首先要指导并示范吟诵,如吟诵《墨梅》,一二句叙梅长在何所花开何色,读得要平。三四句是讲梅品,声调要提高。一句之“树”,二句之“淡墨”,三句之“不要”、“好”,四句之“只留”、“满”应重读。注意重音字和轻音字的搭配。“树”虽读重,停顿却短。“痕”虽读轻,停顿须长。反复吟诵几遍之后,可要求学生试诵。反复的听,反复的读,使学生在诗歌韵律中去初步整体地感受诗美。

2、咬文嚼字,提取诗歌信息。

教学古诗时,应先讲清字句,着眼于诗意,然后再启发学生体会诗情,才切实有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自来被人称好。为什么?可换其他同义词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只有“绿”字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了鲜明的视觉形象,从而写出了春风的精神,描绘出了春风吹过的效果,折射出了诗人思念江南的心情。此类例子很多,举不胜举。

3、展开想象,描绘诗歌意境。

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又一定有或可能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丰富到诗句中去,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劳动了一天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在明月的陪伴下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我们仿佛看见诗人迈着轻松的步履,哼着惬意的小调悠然归来。这是多么平淡的生活场景,却又是多么本真纯粹的生命方式啊。

4、反复吟诵,体会诗歌语言。

古诗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学生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语感。可朗朗出声地诵读,可低唱慢吟地诵读。诗歌具体深刻地表达其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只有反复吟诵,仔细揣摩,才能体会出这些蕴含在字面之外的东西。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逐渐成诵。

李长霞,教师,现居山东蒙阴。

猜你喜欢

韵律春风古诗
春风沉醉的夜晚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韵律之美——小黄村
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