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把握“诗言志”的志

2009-03-27陈厚权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诗言志李白诗人

“诗言志”是众所周知的,诗之“志”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相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由于他们经历不同,他们的诗所言的“志”决不会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让学生先弄清诗歌写作的时代,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人创作该诗时的境况等等,再通过诗句这个载体,去揣摩、把握诗人所言的志。

战国时期的屈原,由于他出身贵族,年轻时就担任了重要官职左徒,后因佞臣排斥打击而被楚怀王疏远,其后虽被任命为“三闾大夫”,但因靳尚等一再进谗而被流放。流放期间,他怨恨子兰怂恿怀王入秦,子兰知道后就叫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于是诗人进一步遭到迫害,从汉北又迁到江南,在悲愤之中,他写下了《离骚》等一系列作品。被后人称为千古绝唱的《离骚》以烈火般的热情、雄伟瑰丽的想象、神采飞扬的语言表现了诗人的“志”——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深挚感情,表现了他追求崇高理想和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还表现了他决不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人格。由于他的出身,由于他曾就任高官,得到过楚怀王的重用和信任,诗中自然流露出对楚怀王以及朝廷的深切的思念和所追求未遂的哀伤。

东晋诗人陶渊明,少年时有远大的理想,是个“猛志逸四海”式的人。但生在乱世无法实现济苍生的抱负,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正反映了他思想的矛盾,最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选择归隐田园道路。归隐初写的《归去来兮辞》就是他对这一思想过程的总结,摆脱了“心为行役”的痛苦,批判过去,迎接未来,自然而又率真地写出他那从混浊社会中初得解脱的轻松心情。他的《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作品则表达了脱离仕途后悠闲淡泊的乐趣,以及初尝躬耕时实际的甘苦感受。随着境遇的日益窘困,其田园诗出现了“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的农村凋敝景象,也倾诉自己生逢乱世、一生遭遇的悲惨不幸,劝勉自己坚持躬耕。在人生道路上探索的诗人五十七岁那年写成的《桃花源诗并序》中,充满生活气息的桃花源与丑恶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虽有父子却无君臣,没有王税,没有战乱,人们愉快地劳动着,宁静幸福地生活着。这幅图景既透露出了劳动人民朴素愿望的信息,又是经过提炼的诗化了的理想。虽然这只是另一种空想,但却体现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盛唐时期,由于唐帝国强大的国力,社会繁荣,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高,以及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富的文化积累,使唐诗发展到了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然而虽然都处于盛唐时期,由于诗人各自的经历不同,各自的性格不同,所言的志也迥然不同。

边塞诗人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他们大多到过边塞,有的还是唐军军官,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戍边立功,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揭示了北国雪景的壮美,成为千古绝唱。高适的《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就能显示他的豪侠气质。

大诗人李白,由于他生于盛世,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加之他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因此,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可略见一斑。天宝元年,李白应召入京,供奉翰林,本以为施展自己抱负,“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时机已到,但由于唐玄宗已失去早年励精图治的锐气,只贪图享乐,再加上李白性格傲岸,得意洋洋,不久便被权臣毁谤,被逐出京城。这段经历加深了他对腐朽社会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一系列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与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如《大车扬飞尘》、《行路难》、《梁甫吟》等。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以后漫游生活时期大大增加了求仙学道活动,这既反映了他的消极出世思想,也包含着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天宝四载写下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一首以游仙诗形式表现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浪漫主义杰作。其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喊出了他的心声。

盛唐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由于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且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虽有“致君尧舜上”的抱负,却一生穷困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会到民众的疾苦。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一系列诗歌都反映了安史之乱给民众带来的疾苦。而当他流落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之下盖起了茅屋过着较稳定生活时所作的《江村》中又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显示有生活情趣的诗句,而《客至》则以“但见群鸥”起,以呼邻翁“对饮”结,十分耐人寻味,由此可见诗人难得一见的另类的“清新明快”的风格。而当诗人五十七岁,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离去世仅两年于大历三年冬孤独无助漂泊到荆湘一带写下的《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样的诗句,则既述说了个人境况,又抒发了忧国之情。

陈厚权,教师,现居安徽怀远。

猜你喜欢

诗言志李白诗人
郑 磊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中国诗学的家国情怀
诗缘情与诗言志的综合治疗——昌耀《内陆高迥》诗疗解读(下)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