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写作创新意识的启发与培养

2009-03-27牛新全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命题中学生文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教育的创新就显得更为重要。语文教学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着力于对教育对象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写作素质,必须从初中生开始就注重对他们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引发和培养,必须对作文的命题、立意、布局、语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

一、命题的新突破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克服求全观、守旧观。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窒息的现状,出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命题应起到引发学生去创造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形成“奇妙”的想法,并通过细密的构思,在文章中使之合理化。大力进行这种具有创造思维的初级化训练,因此,教师在命题上应有新的突破。

(一)注重命题的新颖性,促使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

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有一位语文教师是这样进行作文公开教学的:上课铃响了,学校领导及其他听课教师都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和学生一起等待着老师上课,可是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了,还是不见老师的身影,于是大家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有的老师说:“这么重要的事,他不会忘记吧?”有的学生说:“老师会不会出了什么事?”有的学生甚至东张西望,焦急地等待着老师的到来。正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进行猜想之时,这位老师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地走进教室,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同学们都集中精力等着听老师解释,可出乎意料的是这位老师并未作任何解释,而是突然宣布这节课是作文课,作文的题目是《在老师迟到的六分钟里》,内容就是写出今天老师迟到前自己的内心活动、班级的气氛、同学们的神态和语言……同学们此时才恍然大悟,写作欲望非常强烈,觉得有许多话要说,便动笔写起来。上述这位老师创造的这一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指向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叙实事,抒真情,有感而发。

(二)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多样化。

能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的题目,一定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命题的多样性。使命题努力做到:第一,新、奇、活、趣;第二,难易适中;第三,贴近学生的生活;第四,具有导向性。

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听钢琴曲《愉快的假日》并以它为题目写作文。学生的想象奇特,文章令人惊讶。乐曲开始一段音乐活泼欢快,旋律优美,节奏性很强,具有跳动性。有位学生这样描绘:“夏日周末的早上,约好的十几位朋友驱车郊游。晴空万里,柔风送爽。车轮飞转,穿过高耸的楼群;车轮飞转,远离了拥挤的人流和汽车的阻塞;车轮飞转,暂离了妈妈的唠叨和老师的指责;车轮飞转,车轮飞转……跨过崎岖的小径,穿过碧绿的原野。寂静的树林里闯进了一群穿着衬衫的小伙子和穿着花裙的姑娘……”再比如,《假若我有了钱》、《长大想当》,这样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有时代感、新气息。

由此可见,文题拟得好,有新的突破,会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同样,在作文训练中,命出一个好的题目,学生一见也会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兴趣顿生,跃跃欲试,定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二、立意的新突破

“文贵立意”,“意”即文章的主题。古人云:“意在笔先,辞乃达而已。”可见,作文构思的第一步是考虑立意。作文立意要解除传统的束缚,教师应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一)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他们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其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样,就做到了“文道结合”,既培养了他们的作文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做人。对学生应努力使他们陶冶情操,树立科学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使其思想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然后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培养自己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像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歇。”生活阅历丰富,体验深刻,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作文时,文思便如江水出闸,一泻千里。

(二)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剖析自己的文章

写作应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感悟,那么,教师应告诉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而不要回避现实,包括社会的阴暗面;真诚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本色,而不掩饰自己的心迹。写作文不要“假大空”,只要“纯真和可信”。教师还要决意抛弃种种顾虑和包袱,相信学生,大力推进“放胆文”,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想什么就写什么。如写《我背地里做的一件事》,教师意在让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秘密而做文章。如《一件好事》、《糊涂的事》、《害羞的事》等出示一组题让学生选择,经常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

(三)选择创新的独特角度

思维是作文的血液。生活、思想、材料等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其占有积累区别不是很大,关键是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区别较大,也就是构思能力区别较大。一个善思考、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其作文必然内容生动丰富,运思巧妙奇特。如有一篇以“挫折”为话题的作文,一个学生命题为《临窗看柳》,将教室窗外一棵柳树在春夏秋冬、风雨雷电中不屈不挠地茁壮成长与自己评选三好生失败后的心情交替描写,感悟到生活中有着许多的挫折、打击甚至失败,只有像柳树般坚忍不拔才能重新站起并且更加坚强,给人较强的启发和教益。这篇作文不是直接而空洞地谈“挫折”,而是荡开一笔,转而去写“窗外柳树”,但由于穿插叙写评选三好生遭受“挫折”,因而构思奇妙,组材精巧,思路清晰,成为一篇好作文。

三、布局的新构思

作文最忌平淡无奇。作文结构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切忌呆滞、死板,就是说要具有灵活性。

各种文体固然要求有与之相应的一般结构框架或基本结构形态,但这种东西不应该成为束缚作者构思及发挥其创造力的教条。结构是作文内容合理而巧妙的组织安排,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结构形态也必然随之变化,不可能老是一条路子,不可能拘泥于几种简单的模式。即使题材和体裁相同的作文,其结构也会因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思维习惯和构思特点等不同,而发生许多变化,而结构的创造性恰恰就体现在这里。即把文章结构安排得似山峦起伏逶迤,眼见得“山穷水尽”,笔锋陡转,却又是“柳暗花明”,别有洞天,要使得文势有抑扬,情节有跌宕,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起承转合,自然得体。布局创新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

(一)抑扬顿挫

对于美好的事物,本来要扬,却不直接扬,而是先抑,一个劲地往下压,然后转抑为扬,突现它的美好。对于丑恶的事物,本来要抑,却不直接抑,而是有意识抬举,然后转而为抑,突出它的丑恶。这种抑扬法,给文章增添波澜曲折和顿挫跌宕,会更加细腻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位学生写《妈妈不求“爷”了》一文,开始写“妈妈”信神,磕头祷告,求财神赐福,且还执意信“老天”,这是“抑”。然后,敬“财神爷”总不发财。后来,“妈妈”信了哥哥的话,不信神,去养鸡,结果成了养鸡专业户,发了。“妈妈”终于明白:“想发财还得靠自己。”这是“扬”。

(二)巧设悬念

这种作文结构模式,是特意设计将文章的重要内容放置在作文开头,给读者造成悬念,迅速地吸引读者,激起阅读兴趣。如鲁迅的《祝福》,把祥林嫂的死放在开头,设置悬念,使读者急切想了解祥林嫂的身世。

(三)凤头豹尾

所谓“凤头”即开宗明义,“豹尾”指“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内容充实的前提下,如果在“凤头”和“豹尾”上特别着力,那么文章就会吸引人而余味无穷。如下面的开头和结尾: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上)第二页是这样开头的。

“噢!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我的那条是假的,最多也就值五百法郎……”正当读者为路瓦栽夫人舒一口气时,却看到了《项链》这样的结局。

这些好的开头和结尾或使我们顿悟,或引我们回味。

(四)旧曲新唱。

“旧曲新唱”也叫“旧瓶装新酒”,把过去已有定势的结构形式装进富有时代信息的内容。选择一些结构形式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作者要敢于创新,巧于构思。

四、语言的新运用

高尔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文也是如此,“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语)。语言创新,要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凝练的前提下,“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句”。做到语出于己心,反映真情实感,提炼个性化语言,从独特的切身感受出发,悉心选择新颖的语言。语言出新,可以通过以下多种途径:

(一)字斟句酌

清人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古人是非常重视语言锻炼的,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宋词人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诗中的“闹”字,也经过了反复推敲。语言要出新,必须字斟句酌,正如福楼拜所说那样:“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二)善用修饰

中学生已掌握了十几种修辞手法,如果善于在作文中运用,则语言定会光彩动人。如一位学生在《寂寞如酒》一文中是这样写的:“我画画,画成的是寂寞;我写作,写下的是寂寞;我弹琴,弹奏的是寂寞……,当初我竟没想到寂寞如酒,藏得愈久,反而愈浓厚。”这些文字,运用比喻、排比,想象颇为独特,也显示出文字的哲理性。

(三)巧引名句

中学阶段学生学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句。学生如能巧引名句,定会使其作文“文味”盎然,别具一格。

创新意识是中学生应培养和具备的优良心理素质之一。作文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对于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个性有着重要作用。只有多角度、多种形式地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作文素质。

牛新全,教师,现居甘肃通渭。

猜你喜欢

命题中学生文章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