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与促进安徽经济发展

2009-01-20李本和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30期
关键词:分工合作

李本和

摘要:目前,长三角已发展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加强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对于增强长三角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和促进安徽经济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安徽与长三角地区客观上存在着地理发育的延展性、生产要素的互补性、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发展水平的梯度性和区域文化的相通性。在区域分工合作中,安徽可以在打造泛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基地、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旅游休闲的“后花园”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以加快其经济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安徽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104-04

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与协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长三角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高地,大力推进长三角与周边地区的分工,形成泛长三角合作区,是促进东部与中部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不利影响的重要举措。因此,胡锦涛同志提出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问题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泛长三角区域概念的提出与范围的界定

“泛长三角”是相对“长三角”而言的。关于“泛长三角”概念的提出,在学术界最早是2002年4月6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的蓝鲸管理论坛上由专家提出的。专家们认为,以往长三角多指上海及江苏、浙江的部分城市,带有区域不稳定性、行政不对称性、目标不确定性,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或是最高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此,专家们提出了泛长三角经济区概念,即“3+1”模式(“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专家们认为,泛长三角经济区克服了长三角的缺点,具有地理发展的延展性、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和发展水平的梯度性[1]。

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无锡长三角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徐长乐先生发表文章,认为泛珠三角模式的付诸实践,给正在寻求合作与发展的长三角带来了启示:从长江经济带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探讨与进一步增强长三角与长江上中游区域合作的大计,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根据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仍以“15+1”个城市利益主体单位的现状,以及近年来浙江金华、安徽马鞍山和江苏苏北等市要求加盟长三角,长三角区域外延有待不断扩大的客观要求,“15+1”的狭义长三角应当逐步淡化,取而代之并应进一步强化的将是以江浙沪三省市为合作主体和更高行政级别的经济合作交流模式。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加强长三角与长江下游省份安徽的战略联盟,通过与安徽省全面合作、地区互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非制度安排,共同打造以申、苏、浙、皖三省一市为合作主体的“泛长三角”,形成长江下游及河口地区的整体联动发展新态势[2]。

嘉容在《新时代论坛》上的文章《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是比较早也是比较系统地研究关于泛长三角经济区的文章。该文针对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启动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规划编制试点问题,提出了泛长江三角洲及其区域发展规划的理念和构想,并对泛长三角及其规定性和泛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及其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该文将泛长三角范围界定为:以上海为中心,上海和江苏、浙江三省市的一部分或者上海和南京、杭州三个特大城市所构成的长三角是泛长三角的第一层级;包括安徽和江西的一部分在内,是泛长三角的第二层级;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和福建的一部分以及安徽的大部分或者全部,是泛长三角的第三层级。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和福建及其以外地区,包括重庆、四川等长江中上游地区则可能构成泛长三角的第四层级或者外围空间层级。这样一个递进的和渐变的空间地域结构,就构成了泛长三角经济区域概念。

2008年7月中旬,中国区域经济学会2008年年会、十七大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在合肥召开,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成为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7月25—26日由苏浙沪三地社科院主办的“首届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上海举办。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安徽、江西、福建和台湾的专家都参与了此次会议。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表明: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泛长三角区域发展与分工合作”问题,再次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在学术界关于泛长三角的各种讨论中,根据上海会议上所通过的《泛长三角合作发展建议书〈讨论稿〉》的建议,学者们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先将上海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六省(市)列入泛长三角合作区域;同时把在长三角投资活跃的台湾也纳入这一范围,形成“6+1”格局。除了“6+1”之外,泛长三角格局尚存“3+N”的动议。其中,“3”是指沪苏浙一市两省,“N”是几则说法纷纭——N是2,那就是安徽、江西;N是3,即应加上福建;N如果大于3,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重庆都可能在其列。

笔者认为“6+1”的提出,以这些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来看有其合理性,但在这种格局中,同时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行政体制,即参与省市的行政区、特区和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及台湾,从操作层面上看,目前难度较大。作为“3+N”概念,即苏浙沪加上沿着长江溯源而上的沿江省份,从长远发展来看,有其必然性,但这种划分区域范围过于庞大,经济形态过于繁杂,且超出目前长三角可能辐射的半径。泛长三角作为一个区域经济概念,泛的要求是既超出原有的范围,但是受一定规律的约束又不能无限扩大。具体说就是这些区域内部之间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经济相通,具有经济要素的组合优势、经济成长的后劲优势、交汇融合的环境优势等,客观上具备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条件与潜在条件。因此,从推进我国东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当下泛长三角区域由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构成比较合适。即采取“3+1”区域合作模式,由东部地区的苏浙沪二省一市和中部地区的安徽省共同构成。

(二)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重大现实意义

1.有利于增强长三角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2008年8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在说到长三角的方向、功能和要求时指出,长三角要“加强与周边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联合与协作,强化服务和辐射功能。”这也是对胡锦涛同志关于泛长三角指示的具体落实和推进。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实力最强的城市群,但与国际上的几大城市群相比,这里的区域太小,辐射带动性不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2007年长三角地区土地占全国1%,人口占6%,GDP占全国的18.7%。即便与国内城市群相比体量也处于较低的地位。京津唐地区面积是长三角的1.7倍。泛珠三角地区9省的人口、GDP占全国的1/3,土地占全国的1/5。长三角地区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通过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实施,使之成为全国发展动力源,不仅对该区域而且对全国都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促进中部崛起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东部与中部区域合作,促进中部崛起,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完成这一任务,目前尚没有成熟的经验和很好的措施。泛长三角地区内,一方面,东部苏浙沪二省一市与中部地区的安徽省相互之间的差距很大;另一方面,中部的沿江地区又具有加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处于经济崛起之中。特别是安徽省可以发挥“居中靠东”的优势,做好“左右逢源”的文章,有效地改变“不东不西”的尴尬地位和局面。长三角则可以利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带动周边的中部地区经济走向繁荣,同时在合作中求得自身发展,进而起到在区域合作方面的示范作用。

3.有利于促进区域分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当前,为了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分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目标,一批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已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只有在核心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才能更好地向周边地区进行产业转移,而大量的传统产业转移出去迫使核心区要有新的更高层次的产业填补。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合理的区域分工,使价值链均匀分布在合作区内。核心区向产业的高端发展,把中低端的产业向周边扩散,推动周边地区企业的专业化分工、集群化发展,把各地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最好是通过把区域一体化的分工深入到产业内部,即相互之间形成围绕统一产品进行研发、生产、营销、策划、售后服务等分工模式,由此既可以促进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又有利于统一利用品牌、人才和技术等稀缺资源,还有利于降低营销成本,提高服务水平[3] 。而在这方面,目前全国还没有成功的典型与案例,泛长三角“3+1”模式将在全国的区域分工与产业升级中起到先导性作用。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在合作区域范围内客观上存在着地理发育的延展性、生产要素的互补性、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发展水平的梯度性和区域文化的相通性。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区域分工合作具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

(一)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现实基础

长三角地区企业资源市场扩展与安徽省有参与区域分工的客观要求是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现实基础。这主要表现在:

1.当前长三角迫切需要在中部地区开辟新的发展腹地。长三角地区在经过多年的扩张和大发展之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各类企业都达到了相当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要素、环境容量、发展空间已经到达相当紧张的程度,迫切需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建立有效的高新技术转移促进机制,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和水平。这就需要营造一个更强的大后方作为支撑,其对能源、劳动力和各种初级加工产品形成了较大的市场需求。中部地区的安徽省虽然各类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与东部长三角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近几年也有较大的发展,已基本具备提供能源、劳动力和各种初级加工产品的优良条件,区域内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基础。目前,安徽省外投资的一半以上来自于苏浙沪。当前,中部的安徽正在成为长三角需要开辟的新腹地。安徽省已与长三角地区开展了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宣城、黄山等城市已程度不同地与长三角融为一体。

2.安徽省具有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客观要求。安徽省的最大特征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与长三角相比在技术、人才和资本等方面则比较稀缺,而要实行丰富资源与稀缺资源的置换,从分享苏浙沪经济繁荣中获取比较利益,只有参与到发达地区的市场分工中去,才能得以实现。苏浙沪具有向其他省区转移和扩散劳动密集型甚至技术、资本密集型加工业的要求,而安徽也具有接纳这种转移和扩散的需求和能力。同时,这种需求和能力正由被动式转向通过区域分工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共同繁荣的主动创新方式。安徽省在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中正在抢占先机,争取率先发展。2008年8月,安徽省党政代表团专程赴苏浙沪开展为期七天的学习考察活动。学习考察中,安徽省党政代表团分别与苏浙沪两省一市召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座谈会,共同探讨安徽与两省一市交流合作新途径,全面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下,目前安徽省一些城市已经行动起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中去。例如,靠近浙江的宣城市,90%以上的省外投资来自苏浙沪,85%以上的农产品销往苏浙沪,80%以上游客来自苏浙沪,70%以上的劳务输向苏浙沪。

3.资源的优势互补是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经济基础。安徽省与东部的苏浙沪相比,在土地、森林、矿产、劳动力和水资源等方面具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决定了其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重要地位。苏浙沪自然资源禀赋缺乏,而其他生产要素,如技术、人才、资本等方面则具有相对优势。苏浙沪所稀缺的正是安徽所丰富拥有的;而安徽所稀缺的,也恰是苏浙沪所丰富拥有的。东部的苏浙沪与中部的安徽省在资源优势上有很大的互补性,这就奠定了泛长三角实现区域合作的经济基础,而且也决定了各自在泛长三角中不可或缺的战略地位。

(二)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有利条件

1.天然的地理人文历史联系为区域分工合作提供了良好区位条件。虽然安徽是中部的成员,但却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那就是居中靠东,具有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区位优势。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地域上要连成一片。安徽位于长三角腹地,同属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连绵,民情相通,历史传统一脉相承,文化习俗合而不同,具有天然的融合性。延绵起伏的江河原野平川,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积淀,深沉厚实的血缘亲情连结,紧密交往的经济文化关系,形成了“3+1”区域合作模式的地缘优势。这种天然的地理人文历史联系为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2.经济的层次性差异性特征形成了区域分工合作的经济社会条件。泛长三角区域内既有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沿江和平原,又有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老区和库区;既有代表产业发展先导的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也有还处于较落后水平的一般种植、简单加工、初级开采等传统产业。泛长三角区域内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域分布特点明显。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经济结构形态多样,市场发育参差不齐,物质技术基础各异,生产力呈明显的多层次性,地区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而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文资源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所有这些,为泛长三角区域多种形式的分工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区域分工合作提供了难得的社会历史机遇。国家战略意志是区域合作的最终导向。新的历史时期,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深刻而重大的变化,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东部沿海许多企业已受到严重冲击,曾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多年的出口导向型战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走内源型经济增长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协调东中西地带互动发展,形成强大的国内需求,已经成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泛长三角经济带,是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实力最强、势头最好、前景最优的区域。泛长三角仅涉及三省一市,且都处于长江中下游广阔平原和丘陵地带,这里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容易形成庞大的国内需求,加快建设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带已经成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选择,这将给“3+1”区域合作提供难得的社会历史机遇。

安徽省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交通十分便利,腹地市场广阔,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同长三角梯度差异明显,互补性较强,是长三角产业转移最为有利的承接地。与苏浙沪相比,安徽省的环境容量和市场潜力有一定空间:煤电、冶金、建材、汽车、家电等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优势,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与之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可以在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1.打造泛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长三角为安徽省开拓农产品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长三角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是一个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仅上海市每年农产品消费需求就高达1 000亿元,其中约有800亿元农产品要靠外地输入。安徽省农业资源丰富,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带,动植物品种多,粮食、棉花、油料、肉类、茶叶、淡水水产、蚕茧和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且紧靠长三角,鲜活农产品销售半径小,运输成本低。安徽是长三角重要的“菜蓝子”供应来源,每天超过200吨水产品、400吨蔬菜等销往长三角,常年生产的生猪、牛羊等40%以上销往长三角。据统计,安徽农产品70%销往长三角。随着长三角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安徽省作为泛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2.打造泛长三角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目前,在长三角的外来务工人员已达3 000万人,安徽70%以上的劳务输出集中在长三角。2007年安徽跨省外出务工1 000万人,其中有760万人流向长三角,仅在上海的就超过210万人。随着长三角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每年需求增幅约在70万~100万人。上海市目前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来自安徽等地,已达400多万人,超过本市从业人员的1/3。安徽省针对当前东南沿海部分中小企业因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使农民工返乡回流明显增多的新情况,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等,优先做好对需要培训的返乡农民工的专业技能、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和维权等方面的培训,为他们外出再务工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打好基础,并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用工企业联系,争取务工岗位,为返乡农民工再务工提供服务。随着长三角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安徽省作为泛长三角劳务输出基地的功能将会进一步增强。

3.打造泛长三角能源原材料基地。长三角煤炭、原材料等资源缺乏,90%以上的一次性能源需求和30%的电力需求需要从外部调入。安徽历来是华东地区能源供应基地,安徽34%的煤炭输向长三角。2007年,安徽向长三角输出煤炭3 100万吨,比上年增长12%。安徽11%的发电量输向长三角。2007年安徽省向华东电网输出电量107亿度,2008年预计达到300亿度,同比增长180%。“皖煤东运”、“皖电东送”在为长三角提供巨大能源支持的同时,也有利于安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随着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安徽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也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4.打造泛长三角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安徽省建设泛长三角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不仅能减少相互竞争、扩大市场份额,而且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安徽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由2000年的803家增加到2007年的2 404家,主营业务收入由363亿元扩大到2 232亿元。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涌现出奇瑞、江淮、星马、昌河等知名品牌;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3%、20.5%、14.7%和7.6%,均居全国前列。因此,安徽省依托现有众多知名企业完全可以打造成为泛长三角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5.打造泛长三角科技创新基地。安徽省科技实力潜在优势明显,已基本形成了以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技术、精密仪器、光机电、新能源及高效节能领域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成为极具潜力的新的增长点。目前,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达1 141家,实现产值2 518亿元。特别是合芜蚌三市已成为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共有高等院校69所,占全省的77.5%,科研院所63家,占全省的51.2%;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占全省的3/4;200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45.3亿元,占全省的62.2%;从2008年起,省政府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和1亿元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正在形成合芜蚌自主创业实验区。随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合作会进一步密切,将会把安徽省打造成泛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基地。

6.打造泛长三角旅游休闲的“后花园”。安徽省山川秀美,著名旅游胜地众多。安徽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太平湖、巢湖、太极洞、蓬莱仙洞等旅游景点,紧密相连,可以说集山、水、洞为一体。近几年来,随着泛长三角四通八达交通运输网络的建立,安徽省的旅游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长三角已成为安徽省旅游最大的外来客源地,2007年来皖旅游人数达2 402万人次,占全省外来客源的52.6%。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旅游设施不断升级,安徽省的旅游资源优势会加速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因此,通过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完全有可能把安徽省打造成为整个泛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休闲“后花园”。

猜你喜欢

分工合作
区域优势视角下贵州制造业在长江经济带中分工合作研究
小龙虾历险记之夜幕下的晚餐
发达经济体愿景下开发性普惠金融的战略思考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之浅见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的整体教学实践
如何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学会合作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
谈分工合作在体育课中的教学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