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基础教育中“基础”的理性思考

2009-01-18尹文忠李红艳

科教导刊 2009年19期
关键词:反思基础

尹文忠 李红艳

摘要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本文对我国基础教育中 “厚基础”的提法提出质疑和反思,剖析了 “基础”的内涵,提出教育应该回归本原,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基础 知识本原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历数我国教育史中的教育大家,前有孔、孟、荀、老、庄,后有陶行知、晏阳初、梁启超等人,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有很多教育思想仍为后人所沿用,仍然值得我们借鉴。我国教育从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似乎进入了一种十分浮躁的境地,非但没有发扬前辈们给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反而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教育走到这样一个显得有些尴尬的境地,我们有必要对基础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

1 基础是否真的厚重

我国的基础教育向来是注重双基,以“基础扎实”而闻名。我国学生在知识层面不输于其他任何国家,各学科奥赛我国学生总是夺金摘银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我们的基础真的那么厚重,那么我国建国60年无人染指诺贝尔奖,国内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6 所一流大学在《自然》和《科学》两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总和不及哈佛大学一所大学的零头,又将作何解释。应该说,创新是需要有坚实的基础作保障的,没有基础,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教育基础的扎实并没有带来科研创新的迅猛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的基础是不是真的厚重?

1.1 关于“基础”的反思

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打好基础”应该是基础教育最根本性的目标所在。因而问题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要强调基础,而在于基础教育的基础的界定。由于教育的功利化,我们对 “基础”作了非常狭义和片面的理解。由于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与革新的滞后,基础教育过于追求分数与升学率,在教学中基础被窄化为单纯的知识。我们错误地以为,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正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不合时宜、有失偏颇的定位,导致教学实践中对知识的盲目尊崇和过分追捧,淡化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各种意识与素质的培养。

1.2 基础的其他内涵

当我们为知识基础扎实而沾沾自喜时,最为重要的基础却被我们疏忽和遗漏了,正是这一遗漏适当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基础扎实而创新少。除了经常挂在嘴边的想象力、洞察力、兴趣爱好外,还有其它更重要的方面。

(1) 情感体验。通过学习促使学习者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各国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我国理科学习尤其是数学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应用过程;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学习内容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公民素养。公民素养是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核心所在,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现今中国成了美国最大的人才输出国,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而后选择滞外不归,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尤甚。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需要我们反思的首要问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其实,中国教育遗忘的远不只这些。还有合作精神、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也是学生走入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技能。

(3)意志力。《孟子·告子下》中提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意志和毅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是我们教育所缺失的,年青一代普遍不能吃苦,这也是近些年教育出现滑坡的主要根源。

因而,当我们宣扬自己的基础教育扎实时,应该冷静深入地思考:我们真的是“厚基础”吗?我们的教育还应该注重对学习方法的重视、对学生个性的珍视、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而这些基础对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来说恰恰是最重要的,影响力也是最持久的。

2 教育应回归本原

教育在引导人不断求知、致知,掌握技能,以使学生顺应于社会的要求时,却遗忘了教育的本意是什么,应该做什么?教育给个体带来的不是愉悦、快乐,而是单调、枯燥,甚至是无味。我们应该反思给予学生的是不是最本原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是否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身心的发展?教育改革的归宿还是要回归教育本原。

2.1 还原知识的生活本原

客观世界是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教育中向学生传递的知识也一样,也是理论与生存实际的统一,不能将两个方面割裂开来。教育界中对学生所涉范围有一个提法:新一轮课程改革前课本是孩子的世界,新课程实施以后世界是孩子的课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是好的,提出要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教育部实际上给我们画了一张硕大的馅饼,至少是目前还无法触及的馅饼。在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体系不改革的前提下,一切设想都是纸上谈兵。历数教育中的各种弊端,痛定思痛,我们的教育应该做出大的变革,只有这样课程改革中那些美好的理念才能得以实现。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活本原,去体验去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生活中亲自动手去实际操作、任意想象、大胆创新,去实践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只有知晓了知识从哪里来?能到哪里去?才真正懂得了知识的真正含义。

教育应是基于事实的教育,应向学生传递不附加任何个人色彩的本原知识。课堂教学应是基于事实的真实呈现,而在我们以往的教育中附加了太多的带有意识形态的东西,它遮蔽了我们教育者和学生的眼睛,掩盖甚至歪曲了知识的本体。在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有这样的太多鲜活的例子。向学生尤其是青少年传递意识形态的知识,影响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影响了人生观与价值观地建立。学生一旦幡然醒悟,大有被欺骗的感觉。鉴于此,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每年清华、北大有那么多毕业生毅然决然的赴美不归了?在他人遇到危险的时候张华和范跑跑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张华成了时代的英雄,而范跑跑招来骂声一片,还丢了公职。在这里我们讨论二人孰功孰过没有任何意义,张华对于弘扬奉献精神、激励后人意义非凡,范跑跑也无可厚非,他做出了人性的最本原的最实际的一种选择,连自己都无法保全怎么去谈服务于他人呢?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范跑跑这种教育的“叛逆”,我们倒希望出现的越多越好,这其实也是教育目标所缺失的地方。教育应该真正是“人的教育”,首先应是基于受教育者生命和人性自由的教育。教育应该向学生还原知识的本原。

2.2 还原学生本原的学习

我们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是教育首先追问的一个问题。古代就曾提出教育的功能“建国君民”,深刻体现了教育的教化功能,教育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奉献与适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即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以为他人和社会为基础的。整齐划一的教育抹杀掉了很多学生自由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培养的学生都是顺民,没有一点自己的个性,没有想法何谈创新,这也许是我们国家一直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真正理由吧。

教育在促进人对生命自身的超越,提升人的生命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寻求和创造人的生命意义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功利主义教育中,过分关注利益与结果,剥夺了学生在学习中应有的一些体验,这里包括学习的自由、学习的情感体验等方面。学生接受的只是受限的、枯燥的、令人乏味反感的教育。教育部在推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理念和初衷是好的,然而在实施当中却变了味道。我们的教育应该首先把我们的学生看作真正的人,办真正“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思考教育,这意味着真正的教育总是(应是)充满生气,是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褒扬,对生命的热爱。在我们以往教育中,那些乏味的、冷漠的、不人性的方式应该摒弃。教育改革应该从一切问题的根源——评价与选拔机制着眼,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回归自由、快乐的学习。

3 结语

教育问题追其根源都是社会问题的外在体现。教育出现问题责任不全在教育,而应在社会、在国家,全社会都有责任来认真反思教育问题、反思社会问题,通过改良使社会各方面良性的发展,彻底解决各种教育痼疾。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要有批判和反思的头脑,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真正做到教育以人为本,为社会培养真正基础厚重的有用之才。

注释

刘斌,汪晓莺.浅论哲学与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王欣瑜,刘文霞.“生活”与“教育”的哲学界定.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

徐文彬.课堂教学中的“本原性问题”及其教育价值.当代教育科学,2004(19).

牛正兰.知识教育与信仰危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乐先莲.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教育与国家关系——罗杰·戴尔的教育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论.外国教育研究,2007(11).

王淑宁,傅小芳.浅议教育与人的关系——基于人类学视角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8(6).

猜你喜欢

反思基础
四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