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

2009-01-18焦宏晶

科教导刊 2009年19期
关键词:全球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焦宏晶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国想发展、想强大就必须融入其中,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这个过程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课题和挑战。所以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不断超越过去、超越自我,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战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 背景

1992年元旦,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郑重向全世界宣布:第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已经真正到来。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是建立在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基础之上的全球化,在这一目前仍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以及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话语权,成为了这场看似公平正义,实则不对等的游戏的发起者、主导者和规则制定者。相对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这场游戏中则更多的是被动地参与和接受,虽然他们仍然在努力维持自己独立而微弱的声音,却缺少足够的发言权。所以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西方化,是西方国家围绕其国家利益,向全世界输出资本、政治经济体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使世界成为充斥着市场经济和所谓的“普世价值”的“合乎理想”的世界,并以自己强大的实力黑洞将各个发展中国家吸附到这个由其主导的世界体系之中。

这样一来,全球化就不再仅仅是以商品的流通,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全球统一市场的逐渐形成作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以经济全球化为载体,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价值观、生活方式等铭刻着西方烙印的体制、制度甚至意识形态也逐渐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洪流。而这股洪流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将更为漫长而深远。

2 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与全球化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对闭关锁国有着深刻教训的中国终于在80年代初转变了传统的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向世界打开了国门,开始了从自发到自觉地融入全球化浪潮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正如全球化在更深层意义上是文化全球化一样,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强烈的冲击,而这样的冲击如果不及时的加以引导,积少成多起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一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要应对这一考验,迎接新的挑战,首先必须对我国大学生目前在思想政治领域出现的认识问题加以简单梳理,从而找到相应的对策,

2.1 问题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和执政的指导思想,一直是中国无可争议的主流意识形态,党和政府对其主流地位的维护也从来是不遗余力的。曾几何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人争相学习,句句奉若真理,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理论来源和中国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指明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它完全发挥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充实了几代人的头脑,鼓舞了无数年轻人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的热情。

但是,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却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光芒。很多大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失去兴趣、敷衍了事,有些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产生了怀疑。尽管国家从没有放松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各种决议、文件层出不穷,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大学生,包括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力还是越来越有限,并有继续式微下去的趋势。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1)各种新型思潮的兴起和大量涌入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巨大的冲击。在中国加快融入全球化浪潮的过程中,各种西方的思潮和理论也纷至沓来,马克思主义不再是唯一的理论形态,同时这些思潮往往被赋予浓厚的价值观的中性色彩,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和诱惑力。大学生生活在处于理论前沿的大学校园中,对这些思理论的感知更加敏锐和深刻,因此思想也更趋于多元化。(2)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教条和空泛。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马克思主义的教材几乎是千篇一律,相同的条条框框,缺乏新意的举例,脱离实际的内容,照本宣科的空洞说教,这些对于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早已失去了吸引力。所以除了考试卷子上的分数,这样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讲毫无教育意义可言。(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宏观指导意义,但其也确实存在着某些与时代脱节、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如果解释不清,也很难让人信服。

2.2 问题二:政治观念淡薄,政治信仰模糊

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们头脑中“重经济、轻政治”的观念,这一观念在大学生中,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7页)学生当中同样普遍。这一点从大学中各专业报考的冷热程度就可以看出来。此外,大学生对参与政治活动也缺乏应有的热情。

当今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模糊是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坚决拥护党的领导,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曾经是许多年轻人用以指引人生方向的明灯。但是这样铿锵有力的誓言却在全球化洪流的冲刷下变得脆弱不堪。这种政治信仰的模糊和缺失对于即将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大学生来讲是十分危险的。

2.3 问题三:价值观念的功利化

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都会伴随有价值观的调整和震荡,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的中国也不例外。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许多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传入中国,并慢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当今这些出生在80和90年代的大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生来就耳濡目染着中西交融的价值理念,所以,他们脑海里既有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同时又对西方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推崇倍至,对它们具有天然的认同感。因此,这种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更难克服。

3 应对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制度、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政治、经济、文化要素相互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一面反光镜,它不仅反射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而且也暴露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诸多弊病。其中最主要的有:理论陈旧、缺乏创新;空喊口号、脱离实际;教学形式呆板、难以激发学习兴趣;重理论知识传授、轻情感教育;一味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性等等。

为了克服传统思教模式的弊端,解决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新思想、新问题,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以下几点展开工作。

(1)建立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摒弃过时的或脱离实际的部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精华部分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其不朽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2)马克思主义教学应当尽可能的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泛的学究式教育。同时引导学生以实践检验理论,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传统的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被动接受者的教学方式只适用于知识的传授,而难以实现双向的沟通交流。营造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4)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与时代接轨。例如使用网络。(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教学水平,保持开阔的视野,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缩小与学生的心理差距。同时应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6)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教育相配合,尤其要重视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国想发展、想强大就必须融入其中,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这个过程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课题和挑战。所以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不断超越过去、超越自我,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战争!

猜你喜欢

全球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盛满理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