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221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2009-01-12刘明彦

软件工程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计算机高职

刘明彦

摘要:“2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按着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辅助学院教学中的不足,不断赋予“2211”人才培养模式新的内涵。实践证明“2211”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相对的前瞻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可移植性。“2211”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要求相吻合,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成果和社会效果也是丰硕的。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2211;人才培养

笔者于2006年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12期上发表了《高职计算机类专业“221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的论文,对“221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摸索,到现在又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2211”人才培养模式又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与实践,发现它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可移植性。在大学生就业面临极大挑战的时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绝大多数学生不可能进入IT企业工作岗位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再一次探讨“2211”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它的一定现实意义。

1 “2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形式

“221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操作准则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其形式,第一个“2”代表入学后头两个学期,专业实施共同的教学计划;第二个“2”代表两个学期的方向教学,以突出核心能力掌握,强调从业技能的评价,更直接的反映从事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第一个“1”代表一个学期的专项技术(项目)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段到企业轮训,参与教师与行业、企业共同承担的计算机相关项目开发工作中去,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个“1”代表在最后一个学期走向社会进行顶岗实习,学院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差异情况进行安排,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和工作能力,实现学生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深入磨合,为真正就业作好心理和技能准备。这样,构建成了大专业、多方向、活模块,分阶段递增的能力培养模式,形成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流程。

“221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设计(实验)—综合课程设计(综合实验)—项目实训(实际项目设计)—工作能力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主要解决了过去学习知识和技能样样通样样松的问题,从而使得学生在某一方面具备精、专的水平和能力,在某一岗位上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以适应社会用人岗位的需要。

2 “2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前瞻性

“2211”人才培养模式是于2005年3月在“411”模式的基础上,针对计算机类专业设计和构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案。早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的“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在教学安排率先将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提前近8个月的顶岗实习(当时提法为“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途径,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等措施,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突破,因为来自家长和内部的压力是很大的。但在今天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我院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良好,就业率超过90%,这说明“2211”人才培养模式从提出之初就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3 “2211”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

首先,“2211”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满足了社会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区域社会的要求,使得毕业学生获得了比较好的就业机会;其次,适应了像我们这样不属于信息类学院而开设计算机类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解决了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就必须进入IT企业工作的培养人才的误区;第三,适应了社会对计算机技术掌握要精,能力要强的要求,由于计算机技术庞而复杂,如何进行选择教学内容,怎样将教学内容变为学生的技术能力,“2211”人才培养模式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第四,适应了计算机普及性、工具性的要求,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属于专业特有技术人员范畴,它具有两重性,一是服务性,二是专业性。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对学习好的有兴趣的同学在专业技术上重点培养,待今后在专业技术上发展;学习一般对计算机的兴趣也一般的同学往往不愿意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但又要具有专业上的基本能力,这样我们就在服务性岗位上下功夫进行培养,做到人尽其用,同时服务业也是吸收毕业生最重要的行业之一。

4 “2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操作性

“2211”人才培养模式按着构建成了大专业、多方向、活模块,分阶段递增的能力培养,形成该专业人才培养流程,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核心。教学工作按着传授知识适度,侧重实践操作,突出课程设计,结合高新技术考核,强化专向技术训练的思想进行教学,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鲜明的可操作性。首先突出专业的核心能力,然后再强调计算机技术的方向性,通过模块结构体现出该方向的系统性,以此解决了掌握计算机技术不牢固弊端。在课程结构设计上有了较明确相互关系,在操作上就有了可执行的内容。传授知识适度,就是教学需要有选择地讲授教学内容,一定要做到有所取舍,这要由课程实施方案来保证;侧重实践操作,对高职学生来说掌握计算机技术主要是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很多技术是通过操作层面体现出来的,这就需要加强实战训练;突出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将所教授的知识点统筹起来,以达到基本应用的目的;结合高新技术考核,运用高新技术开放的题库对学生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考核,一是解决了教考分离,二是解决了职业资格证书问题;强化专向技术训练,运用10周左右时间进行专项训练,按方向结合实际项目将所学到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寻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又是学校培养学生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这是与未进学院学习的年轻人根本区别所在,也就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能力。

5 “2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可移植性

“2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可移植性又是显而易见的,并对大多数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是适合的、可借鉴的,它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我们的了解经济发达地区浙江某高职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于2007年也开始采用了“2211”人才培养模式,这说明无论祖国南北,经济发达与否,都可以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赋予“2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我们认为,“221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避免什么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都要与IT企业直接对接这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做法,可以避免人才的浪费,可以避免了学生在经济上不必要的投入。使其回归到社会对大多数高职学生的要求上来,回归到客观、理性地开展好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上来,回归到掌握好计算机技术操作性上来,并根据校企合作适时适量地开展订单培养。遵守这些准则,就可以有的放矢的按着“221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使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成果。

6 结束语

“2211”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以来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获得省级示范专业,并得到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07年探索工学结合订单式教学,2008年与东鹏电子有限公司正式签订订单式教学。学生的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连续四年组织了有主题的校园文化年活动,并获得学院大专辩论赛亚军,球类冠军,知识竞赛冠军等诸多荣誉。近几年就业率一直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计算机类专业就业率2007年92.5%,2008年92.4%,2009年初次就业率92.4%。教师能力进一步加强,有80%以上的教师获得硕士学位或正在读硕士学位,50%以上具有一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90%以上的老师具有“双师”素质能力。总之,“2211”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可行并与社会发展同行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计算机高职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