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软件产业的构造、问题与出路(上)

2009-01-12李宏舟

软件工程 2009年10期
关键词:模糊化承包方分工

李宏舟

软件的离岸外包已经成为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软件行业不可逆转的潮流。那么,这种现象给日本的软件产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被认为“深受其害”的中小软件企业究竟在哪些方面、受到了何种程度的影响?中小软件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其中政府的作用是什么?日本的软件企业在实施离岸外包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在实施离岸外包之前,软件需求企业(软件发包商)、大型软件企业(一级承包商)和中小软件企业(次级承包商)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种关系对各方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为了对上述问题有清楚而且权威的了解,日本政府所属的中小企业经营信息支援中心从12656家登记为软件开发的企业中,挑出了5000家符合条件的企业经营者作为问卷发放对象,在规定的时间内共回收1369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368份;同时以网上调查的方式向在中小软件企业从事开发工作的软件工程师发放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11份。最后,为了确认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项目组又对17家日本软件企业、10家大连的软件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整个调研过程持续半年,对调查报告的整理分析则持续了3个月。

最终调研报告的题目为《离岸开发的潮流和软件行业的结构调整》,该报告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真实、全面、客观地介绍分析日本软件行业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对我们了解日本软件行业的现状,特别是对那些承接日本软件外包的企业理解日本软件行业独特的商业习惯有着其他资料无法替代的作用。

日本企业对软件投资不断增加

本次调查中的软件行业指以软件开发、维护和升级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构成的行业,隶属于信息产业。图1为日本民间企业设备投资中信息化投资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比例处于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2.7%上升至2007年的22%,信息化投资的增加反映了信息产业对更新传统产业和创造新产业的作用不断增大,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根据日本政府的统计分类,信息化投资又分为通讯设备投资、电脑及周边设备投资和软件投资,图2为1980年至2007年日本民营企业对上述三类投资的年度变化情况,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对软件的年度投资首先于1985年超过了对通讯设备的投资,然后又于1998年超过了对电脑及周边设备的投资,跃居首位。正是日本企业对软件的大量投资,为该国的软件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

图1 日本企业设备投资中信息化投资所占比例

(1980年-2007年)

(数据来源:《2009年度日本信息通信白皮书》)

图2 日本民营企业信息化投资的分类及其年度额

(1980年-2007年)

(数据来源:《2009年度日本信息通信白皮书》)

日本软件行业的产业分工构造

按照Winston W. Royce博士的瀑布模型,软件开发一般分为6个工序,即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包括单体测试)、综合测试和系统测试。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通讯成本的降低,软件开发的产品内分工已经非常普及,通常软件需求企业很少单独完成全部工序,而是将其中的大部分开发工作外包给专门的软件企业,接受外包的软件企业还会根据需要进一步将部分工序转包给同行其他企业,从而形成了图3所示的产业分工构造。随着转包层数的增加,处于底层的软件开发企业甚至可能不知道原始发包商是谁。

图3 日本软件产业的分工构造

从软件产业分工构造来看,越是处于上游(比如一级承包商)的软件开发企业,从整个行业中获得的份额越多,利润率也越高。那么大量的中小软件企业(本调查中定义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主要处于产业链条的哪个阶段呢?调查得知,41%的中小软件企业处于二级承包商的地位,近35%的企业处于一级承包商的地位,另有16%的企业为三级或更低层次的承包商。总体而言,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处于次级承包商的地位,通常企业的规模越小(以注册资本金为标准),处于次级承包商的比例越大,而且处于产业链条的层次越低。在软件行业中,大型企业(本调查中定义为300人以上的企业)通常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多,而且呈上升趋势(从1994年的53%增长为2005年的69%)。与中国的中小软件企业一样,如何提高本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已经成为经营者的首要奋斗目标。

那么,在这种分工构造中,不同规模的软件企业具体负责软件开发的哪些工序呢?调查结果显示,中小软件企业主要负责详细设计和编码这两道工序(如图4所示),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这些上游工序通常由软件需求企业和/或一级承包方负责,而综合测试和系统测试主要由一级承包方负责。

图4 中小软件企业负责各工序的比例

软件需求企业、大型软件企业和中小软件企业间的相互关系

如上所述,软件需求企业、大型软件企业和中小软件企业通常按照瀑布模型分担软件开发的不同工序,那么在现实中他们是如何工作的呢?比如,中小软件企业是否按照工序的分工,只负责系统设计和编码呢?表面上的工序分工和实际上的工作内容是否一致呢?

从结论来看,本次调研发现:在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中,中小企业不但承担了详细设计和编码的工作,而且实际上积极参与了系统设计乃至需求分析等上游的工作;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软件需求企业的能力不足及由此产生的开发指示书的简单化、日本固有的文化传统等;结果是中小软件企业为了维护长期的合作关系不得不付出额外的时间和成本,使其利润率深受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在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中,由于日本的软件需求企业数量巨大,其对软件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且普遍低于美国企业,所以相当多的企业不具备需求分析以及系统设计的能力,因此必须借助软件咨询公司或大型软件开发企业的力量,为其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中小软件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的订单,一般要和几家大型软件企业或软件需求企业保持稳定的关系,为了维持这种关系,不得不介入本应由上级承包方承担的工作。

表1是对中小软件企业的软件工程师的问卷结果(有效回答数为311)。从表中可以看出,60%以上的软件工程师参与了上级承包方(主要指大型软件企业)的工作,45%的工程师为了开展工作不得不越过上级发包方直接与软件的最终用户进行业务上的沟通。更有甚者,54%的工程师回答说,他们的上级承包方没有对软件开发贡献任何价值,只是将通过关系接到的开发项目原原本本地抛给了下级承包方(类似于国内的皮包公司)。

表1 不同层次的软件企业在实际开发工作中的分工

由此可见,在实际的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大型软件企业和中小软件企业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后者具备了上游工序的知识并且被迫无偿参与其中,而前者很少具备下游工序的知识,因此也谈不到参与其中了。

通过实地调研可知,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大型软件企业恶用其优势地位(日本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大企业对中小承包商的剥削,曾经以制造业最为严重)、来自关联企业的稳定订单弱化了大型软件企业的软件开发能力、软件开发指示书的简单化和模糊化(指信息量不足或相互矛盾)等等。

调查发现,45%的软件工程师认为在60%以上的开发项目中,34.7%认为在30%~59%的开发项目中存在指示书的简单化和模糊化现象。指示书的简单化和模糊化现象对实际负责软件开发工作的中小企业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延缓了项目的推进过程、增加了中小企业的工作量、增加了成本和影响了软件的质量等等(见表2)。

表2软件开发指示书的简单化和模糊化带来的后果

为什么日本企业的软件开发指示书具有简单化和模糊化的现象?日本中小软件企业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的?对于离岸承包企业而言,这种应对方式具有哪些含义?本稿的后半部分将结合调研报告的内容,对这些问题以及离岸外包的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分析。

猜你喜欢

模糊化承包方分工
([0,1],[0,1])-模糊拟阵的基和秩函数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EPC总承包模式下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研究
餐饮娱乐空间的“边界模糊化”态势探讨——餐饮娱乐空间设计专辑
三角模糊数去模糊化对VIKOR妥协解的影响研究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文化旅游综合体总承包方设计管理案例分析
论建设工程优先权的行使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承包方能请求返还弃耕抛荒的承包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