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元破“7”:大国博弈的汇率镜像

2008-06-14刘英丽

资治文摘 2008年6期
关键词:保尔森汇率人民币

刘英丽

“创新高”这个词语可以当选为2008年第一季度的热门词汇了。截至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在第一季度已经创了31次新高,平均3~4天就要创一次新高。

4月10日当天上午9点15分,1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显示为6.9920,突破了7.0整数关口。第二天美元小幅上扬,再度回到7.0012。如果去银行兑换5000元人民币为美元,10日与11日的区别是少拿到46美元。

与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施行一篮子货币机制时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相比,人民币对美元目前已经累计升值15.6%,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仅从2008年1月以来,就已经升值了4.47%。

过去3年是漫步,现在则是快步走。人民币的“6”时代加速到来,现在看来,这一趋势很难发生逆转。

“保尔森效应”

就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7”前一周,4月2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到访北京,这已是其上任后第五次来到中国。他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对中国政府提出同样的要求:人民币升值。在一部分美国人看来,这代表了他们的利益。实际上,就在保尔森临行前夕,以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查尔斯·兰格为代表的部分民主党议员还不忘提醒这位财政部长为什么要到中国去,他们要求白宫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WTO等多边渠道,解决中国“低估人民币汇率”的问题。

虽然中美之间的对话有时被形容为“最大债权国与最大债务国”之间的对话,但是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美国人显然没有表现出一个债务人应有的谦卑,他们反而希望通过美元贬值的方式来减少自己的债务和贸易赤字。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3月31日公布的数据,去年12月,外国投资者总共持有2.3538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其中中国的持有量达到4776亿美元。

事实证明,保尔森从不走空。2006年9月,保尔森上任后首次访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在4天内连续击破7.94、7.93和7.92三个整数关口,创出新高;2006年12月,保尔森率团来华开展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又突破7.82的关口;2007年3月,保尔森任内第三次访问中国,人民币汇率逼近7.74的关口,再次创出汇改以来的新高。同年7月,当他四度访华的消息公布之后,人民币汇率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也顺势突破7.56关口,再创汇改以来新高。

人们称这种“巧合”为“保尔森效应”,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认为是中美之间汇率博弈的一个缩影。所以当保尔森于今年4月五访中国,而人民币又恰逢“7”这个敏感的关口时,很多人都觉得:会发生点什么。

和以往不同,这种感觉在一周之后才得到印证。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破“7”,“保尔森效应”再度生效。当然,舆论认为,这不会是这一定律最后一次发生作用,因为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博弈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侯。

漫长博弈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逐渐形成了外汇双轨制,外汇在由国家统一管理、保证重点使用的同时,可以给创汇企业一定比例的外汇留成。创汇单位对所留成的外汇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并可参与调剂。所谓调剂,就是企业可以不按官方汇率将外汇转让给需要外汇的企业。

20世纪90年代,在外汇双轨制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官方汇率已经与调节市场上的汇率十分接近。于是在1994年中国实现了汇率的并轨,即在全国形成了统一的汇率,此后形成了人民币兑美元8元以上的官方汇率。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地健康发展,人民币的地位也不断地提升。这也同时意味着中国目前的汇率有可能是偏高了(或人民币币值是偏低了)。提出这一假设并不是因为美国和日本等国要求人民币升值,而更多的是因为从外汇市场上看,中国人民银行每年不断地用人民币购买美元。在许多人看来,这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向社会发放高能量货币的主要渠道。

2003年5月,在G7财长会议上,美国财长斯诺首次提出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同年12月9日,美国总统布什与中国总理温家宝会谈时,也抱怨中国的汇率制度与不公平的贸易造成美国人失业。

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在此后日渐强烈,当时的舆论并不是说中国该不该升值,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升值。在当时一些美国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看来,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0%~40%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面对美国的巨大压力,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态,中国拒绝对人民币汇率实行“休克疗法”,坚持逐渐提高汇率波动幅度的方针,认为这样做不仅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利益。

在2003年美国提出人民币升值论到2005年汇率改革这段时间,人民币汇率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的多次炒作和来自各方面的升值压力,但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稳定。直到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开始,人民币一次性对美元2%的升值,从1∶8.2765变成了1∶8.11,同时放弃盯住美元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

这篮子里面包括美元、欧元、日元等,都是与中国贸易往来多的国家的货币,其中美元的权重仍然最高,大约占45%。据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解释,这意味着,若一篮子货币中的欧元及日元在一年内兑美元升值15%,则将促使人民币对美元升值6%~7%。

“从中长期来说,人民币汇率坚持机制渐进性的改革方向,而不取‘一次性行政性升值的做法,应该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决策,也是对来自全球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一个多赢的回应。”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说。

在她看来,现在人民币汇率机制更灵活性的改革而不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单一货币一次性大幅升值成为共识,化解了一场人民币汇率硬着陆的危机,中国经济经历了一场有惊无险的冷战,世界经济秩序也再次回到动态均衡的循环轨道。

美元加剧贬值

在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加快了对美元升值的速度。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经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导致了这一进程的加快。

“不是我们升值太快,而是美元贬得太快。”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对记者表示:“美元对人民币算贬值少的,美元对欧元等其他货币贬值更多,所以相对而言,人民币对欧元等仍然贬值。”

中国石油化工的员工邵昌平3年前被外派到加拿大子公司工作时,100加元可以兑换80美元,2008年年初,100加元就可以兑换110美元了,如今略有回调,汇率基本为1∶1。同样的,美元对日元今年第一季度则一度跌到97以下,最多贬值13.28%。美元对印度卢布也是如此,仅在2006年一年之间,就相对贬值了13%,相对哥伦比亚比索贬值了11%。更不必说对欧元的贬值了。

美元进入了一条贬值的通道,这种下跌的态势早已形成。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以及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心,正在加剧这个贬值的速度。这一切来得如此之快,而美元担当着世界储备货币历史性角色时仿佛就在昨天。

“美国次级贷危机之前,欧美国家不断指责人民币被低估,次级贷后,重点转移了,这时美元贬值速度加快。”郭田勇说。贸易赤字不减少的情况下,次级贷危机使得资产对美国的投资信心减弱,流入减少,更加催生了美元的贬值。

对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来说,美元贬值是件好事。美国前财政部长斯诺曾表示,要拯救水深火热的美国制造业,疲软的美元是最有效的灵丹妙药。所以,每次美国财政部长的访华,通常会带来人民币的升值。

尽管美元兑欧元的汇率持续下跌,美国制造业尚未显示出新的朝气,但各国债券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债券却下跌了不少,截至2005年底,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国国库券和机构债券总额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美元每下跌10%,这些资产就要缩水10%,也就是说美国的外债减少了10%。

对人民币的贬值还有个显见的结果,就是减少了中美间巨额的贸易顺差。假设人民币升值前,10美元可以购买三段中国丝绸,那么升值后,10美元就只能买到两段。这相当于出口价格提高,导致美国国内对中国丝绸的需求下降,进口随之减少,逆差得到缓解。

据分析,今年的汇率变化将促使中国出口增速继续下降,进口增速上升,预计2008年顺差将下降到2500亿美元,同比减少超过4%。这也是郭田勇认为下半年汇率会趋稳的另外一个原因:中美贸易顺差下降,由此汇率调整的空间也会下降。

此时此刻,中国国内CPI一再走高,也暗中推动了人民币升值的速度。郭田勇认为,人民币加快升值,可能是中国政府有意借汇率来遏制通货膨胀。一般而言,大国经济主要靠内需拉动,但中国的贸易依存度高,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正因如此,人民币升值具有与调高利率同样的杠杆作用,可以消化部分通胀的压力。但至于能起到多大效果,尚难判定。

2008年头几个月CPI高企。联想到去年已经6次提高利率以及10次提高准备金率,加之央行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了“升值有利于(遏制)通货膨胀”,这次的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就不难理解。

“人民币对美元在2008年会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下半年美国经济会得到复苏,次级贷危机速度放慢,汇率将在6.6、6.7时得到支撑,不再下滑。”郭田勇说。他的同事,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副教授李宪铎秉持相同的观点,认为人民币汇率会在6.7或6.8左右受到阻力,美联储和中国央行都会对此进行干预。

(摘自《新世纪周刊》2008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保尔森汇率人民币
美联储加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相关性
认识人民币
ARIMA模型在人民币短期汇率预测中的应用
ARIMA模型在人民币短期汇率预测中的应用
保尔森:华尔街空神
红榜
约翰·保尔森:赚钱之神走向落寞?
“赚钱之神”保尔森:大发次贷危机财
“赚钱之神”保尔森:大发次贷危机财
Currency Exchange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