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海权史的演变

2008-06-14刘铁林

资治文摘 2008年6期
关键词:海权海防海洋

刘铁林

中国最原始的海权意识早在春秋时期就萌生了。那时,中国创建了舟师,不仅具有海船和水战兵器,而且发生了海战。齐、越、吴“三国边于海,而其用兵相征伐,率用舟师蹈不测之险”,从海上“攻人不备,入人要害”。公元前485年,吴国“徐承率舟师自海入齐”,发生了吴齐黄海之战。到了战国,韩非子也强调海洋开发的重要性,他提出“历心山海而国家富”的著名论断。

在封建社会,中国一度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船队和最先进的航海技术。西汉、隋、唐三朝征高丽,元朝征日本,明朝郑和下西洋等,都属中国古代水师的黄金期。其中尤以明朝为甚,其仓禀充实,开海贸易,通过海道与世界交往达到历史的高潮。当时,“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相匹敌”(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随着海洋大国的纷纷崛起,他们把目标对准了中国。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84次,入侵舰艇1860多艘,入侵兵力47万人。严酷的现实给大清国带来了强烈的思想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林则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编出了《海国图志》,同时还出现了林福祥的《平海心筹》、严如煜的《洋防辑要》、李光建的《海防新编》和桂文灿的《海防要览》等一大批探讨海防问题的著作。清政府在海防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甚至一度建成一支在亚洲首屈一指的庞大舰队。

由于统治者的海权意识有限,北洋水师也只想御强敌于国门之外。当清政府认为海军已经发展到“用之自守尚有余”的时候,便停止了海军的继续发展,甚至将有限的海军经费挪用于修建皇家园林。这种海权意识理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屈辱局面。甲午海战后,中国50年内再也没有一支像样的海军。1912年12月,孙中山先生在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亲笔题写的挽联中叹道:“伤心问东亚海权。”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号召。但由于长期受内部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困扰,我国海军只具备近海防御能力。目前,中国拥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近些年来,我国的海上资源屡被掠夺,海上权益屡被侵犯,再加上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我国迫切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需要长远的海权战略。

(摘编自《国防知识报》电子版)

猜你喜欢

海权海防海洋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
中国需要确立自己的海权意识
走向深蓝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新海权时代
辽宁发现104处明清时期海防遗址点
浅析国际法视角下“一带一路”中的法律问题
试论中国国防领土观念的近代转型
姚莹保台思想与实践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