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文章知识对于阅读和写作的价值

2008-03-11李正存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理论性经验性头脑

在语文教学理论界,不少人认为语文知识中“陈述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有限的”,“程序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巨大的。”①语文知识中语言知识、文章知识属陈述性的,语用知识、阅读知识和写作知识属程序性的。拙作《谈语言知识对于阅读和写作的价值》探讨了语言知识的价值,②本文拟进一步探讨文章知识的价值。

不论研究语言知识还是文章知识于阅读和写作的价值,主要看是否为其所需要。研究语言知识的价值,可从读、写者在读、写活动中是凭借缄默知识还是显性知识这一角度探讨。研究文章知识的价值,则需从读、写者在读、写活动中是凭借经验性语文知识还是理论性语文知识这一角度。

一、经验性语文知识与理论性语文知识

“从本质上讲,语文知识是人的言语经验,是人在言语活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自身和他人的言语行为和言语对象的反映的产物,是言语对象和言语活动的特征及其联系的主观表征。”③所谓经验性语文知识,指个体在言语活动中对语言、文章和言语活动的认识的产物。所谓理论性语文知识,即人们平时所说的语文知识,是古今中外相关专家研究了语言、文章和言语活动所获的认识。

言语活动可完全依赖经验性语文知识进行,经验性语文知识可完全依赖言语活动获得,二者皆可无需理论性语文知识介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文。”古代读书人便是如此学语文的。故此,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但如此学习语文需花费长期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今学校课程众多,学生不可能完全像古代读书人那样学语文。理论性语文知识的价值,一是能用其指导学生领悟隐含于文章中的语文知识,从而高效地获取经验性语文知识;二是在言语活动中,当学生经验性语文知识不足而导致言语活动受阻或效率低下时,有些可用其指导学生顺利地或有效地进行言语活动,并从中获取经验性语文知识。这正如李维鼎先生所说:“语文课程内容,从本质上说是‘经验,也就是言语主体在言语实践中的感受、体验和积淀。”“知识要与经验相融通,从而帮助经验的获得和积淀。”④

有人认为在言语活动中获得的只是缄默的语文知识,大谬不然。经验性语言知识是缄默知识,且属缄默知识中无意识的知识(缄默知识分两种,一种是无意识的,另一种是可意识不可言传的)。“一种语言是由规则和原则的系统所生成的,这个系统进入复杂的心理运算,以决定句子的形式与意义,这些规则大体上是无意识的。”⑤经验性文章知识中有缄默知识,如小学生经大量听、读获得的贮存于头脑中的童话知识,便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也有显性知识,巴金先生曾说:“我仍然得感谢我那两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的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⑥“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即能言传,便属显性的语文知识。

人们一直以为经验仅是一种感性认识,“通常指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⑦其实不然,知识历来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哲学依据认识的深浅度,不仅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还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认识可以区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个水平。”⑧而“经验不等于感性认识阶段,也可以是指理性阶段的初步认识。”⑨这就是说,有些经验仅是感性认识的产物,有些则已达初步的理性认识。在言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性语文知识亦然,如小学生在读、写活动中经模仿所获的经验性文章知识往往是感性的,中学生在阅读领悟中获得的经验性文章知识多为理性的。

二、于阅读有直接的价值

人们在阅读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如遇到难以理解的,系头脑里已有的积累缺乏所致,因人们是凭借头脑里已有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这头脑里已有的积累多种,其中之一便是经验性文章知识。中学生阅读理解亦如此。例如一位初入中学的学生,他在小学阅读过大量记叙文,头脑里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性记叙文知识,可很少读过散文,没经验性散文知识积累。进入中学后,当阅读散文时,因没经验性散文知识进行同化,他只能凭借已有的经验性记叙文知识进行顺应。如果顺应成功,虽读有难度最终仍理解了;如果顺应不成功,则不能理解这篇散文。初中生阅读议论文亦如此。又如,高中生阅读课本中编入的现代派小说,倘若没有教师指导,会不知所云,根本读不懂。为何?缺乏经验性现代派小说知识进行同化,而已有的经验性小说知识又无法顺应成功。

缺乏经验性文章知识便难以理解文章,可积累经验性文章知识又需长期的大量的阅读,即使积累某一种文体的经验性文章知识也需要相当的阅读量。这一学习语文之规律决定了理论性文章知识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当遇到一种新出现的文体、结构方式或表达方法时,教师先预测其难度,如估计学生凭借已有经验性文章知识经顺应能阅读理解,就在阅读理解文章思想内容之后,到领悟表达这一步,再用理论性文章知识指导学生认识、获取文章中隐含的这新出现的文章知识。如估计顺应不能成功,则先教学相关理论性文章知识,再让学生借此阅读理解。这两个过程,前者是由感性到理性之过程,先进行阅读活动以获对文章的感性认识,再在教师用理论性文章知识的指导下,领悟文章里隐含的文章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获经验性文章知识。后者是由理论知识到认识活动之过程,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理论性文章知识,再凭借所学理论性文章知识进行阅读以认识、理解文章,与此同时,在这阅读理解过程中,将这理论性文章知识经认识活动转化为经验性文章知识,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

三、于写作有间接的价值

人类活动可分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两类,阅读属认识活动,写作属实践活动。二者的区别,其一,认识活动仅仅是一种心理活动,而实践活动不仅有心理活动,还具有“直接现实性”。所谓直接现实性指实践活动“能把主体的目的、观念变成客体的现实。这就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⑩其二,“在认识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客观见之于主观及客体主体化;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及主体客体化。”{11}所谓客观见之于主观及客体主体化,指在认识活动中,客体的信息进入主体的头脑并转化为主体的知识。所谓主观见之于客观及主体客体化,指主体的思想、知识经过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存在,并物化、积淀在客体之中。

众所周知,写作是“物→意→文”之过程。由物到意是认识活动,在这过程中,作者认识各种各样的事物,形成胸中之意。由意到文是实践活动,作者将胸中之意表达出来,形成文章这物质存在,这一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在这过程中,作者这主体原来储存在头脑里的由物到意过程中获取的各种认识,经写作这一实践活动物化在文章这客体之中,实现了主体客体化。而阅读则属认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仅在头脑里对读物进行感知、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读物这物质存在没发生改变,故而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在阅读过程中,读物这客体中的知识进入读者这主体的头脑中并转化为主体的知识,实现的是客体主体化。

认识活动可凭借理论性知识进行。理论性知识是从众多感性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凭借理论性知识是完全可以认识与其具有统一性的感性的事物的。然实践活动则需凭借感性和理性相融的认识,“毫无疑问,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指导着人们的实践。但是应该看到,在实践中直接支配人们行动的认识,已不是抽象形态的理论,而是对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共性和个性以及事物多种不同的质相统一的认识,是对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因而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认识,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实践所需要的是理性和感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认识。”{12}

在写作中,掌握了何为中心这文章知识便会立意;掌握了论点、论据、论证这议论文知识,便能写议论文。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理论性文章知识要达到掌握的水平,需以足够量的阅读为基础,因为理性知识的学习要有足够量的感性知识作支撑才能理解、内化,如中心、思路、层次等文章概念,只有在大量阅读获取了对文章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掌握。这时,掌握者头脑里储存的已不仅有理论性文章知识,还有着对文章的感性认识。“从人的认识的现实形态来说,人们头脑中所有的具体的知识形态,都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感性认识和理性总是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的。”{13}掌握者在写作中所凭借的已是融合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文章知识。单凭书本中理论性文章知识或那种学后仅能用语言将概念的定义说出的文章知识是无法迁移、运用于写作实践的。阅读与写作都需凭借文章知识,然写作比阅读对文章知识的要求要高得多,阅读仅是认识、理解,写作则是创造、生成。绘画与观画、唱戏与听戏、踢球与看球亦然。

经以上探讨,我们可看出理论性文章知识于写作没直接的价值。但我们可凭借理论性文章知识指导学生认识、领悟文章中隐含的文章知识,再让学生凭借所获融合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经验性文章知识进行写作。如此,理论性文章知识于写作是有间接的价值的。

参考文献:

①李海林:《语文知识,不能再回避的理论问题》,《人民教育》,2006年第5期。

②李正存:《谈语言知识对于阅读和写作的价值》,《中学语文》,2007年第6期。

③王云峰、汪海龙:《语文知识观的反思与重构》,《语文建设》,2002年第8期。

④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15、319页。

⑤徐烈烔:《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79页。

⑥贾植芳:《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巴金专集(1)》,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60、459页。

⑦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164页。

⑧⑨⑩{12}田心铭:《认识的反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7、278、146、289页。

{11}童宣军:《关于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关系的再探讨》,《现代哲学》,2000年第3期。

{1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作者通联:南京晓庄学院]

猜你喜欢

理论性经验性头脑
读者心声
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路径探析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肿瘤医院感染患者革兰阳性菌分布与耐药性及经验性抗MRSA的研究
降雨型滑坡经验性降雨型阈值研究(以乐清市为例)
大学理论性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以韶关学院文科类专业为例
先验性与经验性的融合: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