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往事如歌

2008-03-11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刊物中学语文编辑部

江 柳

往事如烟!

离开《中学语文》20年了,可谓弹指挥间!

去年,武汉实验中学的特级语文教师黄若愚迁入新居,特地邀请盛代时、雷秋山等老师和我去小坐,并摆宴招待,意切情深。席间,不时谈起《中学语文》,回忆峥嵘岁月。特别是谈起曲阜讲课的盛况,登泰山的豪情,顿使人感到:往事如歌!

我是上世纪70年代末主持《中学语文》的。当时《中学语文》是一份内部刊物,双月刊,发行三五千份。在调到武汉师范学院之前,我曾在《长江日报》作了近30年的文艺编辑,对教育一窍不通。既然党总支决定我来办杂志,我只有“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好在有语文教学功底深厚、实干苦干、工作极度认真的邓先正同志作副手,有杨剑波等几位冲锋陷阵,我们就越战越强了。申请公开发行,扩充编辑人员。从更新教学思想、推广启发式教学法入手,不断满足教学实用需要。结果发行量年年上升,6年间达到13万份,几乎与北京、上海的语文期刊并驾齐驱,一时名满神州。

回忆那8年“抗战”的历程,我认为《中学语文》能进入先进行列有六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迎难而上。我们以北京、上海的语文期刊作为假想竞争对手,学习他们、立志赶上他们。当时别人发行10万余份,我们仅几千份,差距很大,而且没有建立稳定的作者队伍。但我们有优势,没有包袱可轻松前进;有办报经验可移植,操直路前进;没有上交利润的压力,一身轻松走得快。因此编辑部内意气风发,乘风破浪;系领导不断放手放权,大家精神愉快。没有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不可能成就我们的事业。

第二,学习先进教学思想。我们最先接受的教学思想是叶圣陶先生给我们刊物的题词。这是“文革”后,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箴言。我们的体会是: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将学生作为装知识的容器,更要启发他、诱导他如何去主动学习,最后不依靠老师教而自我发展成材。编辑部将这封信当“经”来念,年年反复宣传、印在海报上、笔记本上。这既是传播先进教育思想,又宣传了本刊遵循的宗旨。其次,我们还在刊物上不断介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西方的先进教学法,打破国内普遍存在的填鸭式、满堂灌、死记硬背的陈旧教育模式。再次,我还向本系的国内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罗大同教授、向省市著名语文教学法老师盛代时、冯一、雷秋山同志请教,“入太庙,每事问”。

第三,上下沟通语文教改信息,将新的教改信息迅速传播。语文教学改革不是一省一市的事,而是全国的事,是教育部全盘布局的一部分。因此,了解教育部中学司的年度教改计划,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年度语文教材编辑意图,成为我们制定刊物编辑计划的依据。所以我们每年将编辑计划送中学司审阅,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便代之“立言”。还不断与出版社联系,请他们撰写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这样一来,上下通气,心中有底,办刊有据,读者会通过刊物信息了解上边的意图,教改就能方向明,步子稳。

除此之外,我们还注意发挥新闻传播功能。例如,我们三位正副主编在北京开会时,徐涛得知邓小平同志刚刚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迅速复印回来,以快于报纸速度传播,并配发专论。其价值当时虽不能深刻了解,但首家新闻却震动了全国。再如,邓颖超同志提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讲话后,我们马上组织专家,开辟专栏,解读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总之,传播先进教学思想,是《中学语文》的一大特色。

第四,组织语文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形成团队力量,建立稳定的作者队伍。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学实践,不是喊口号、讲道理可以解决的,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先进经验传播的过程,而先进经验得有人去探索,去创造,去总结,然后要推广。我们要发表文章传播经验,就要选一批正在搞教改的老师去实践。省教研室受教委委托,也要组织经验在年会上推广。于是我们以滚雪球的方式,组织了十余人的队伍,请洪镇涛、韦志成、黄若愚、胡明道、蒋自立、苏利生等讲公开课。我们去听课,去采访。结果,刊物上不断有可行性的新经验发表,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些老师遂成为“领军”人物。1986年,我们在山东曲阜市办中学语文教改讲习班,还请了上海的于漪等名师讲课,也将本地的领军人物推了上去。那次一千多人的讲习班获得空前的成功。洪镇涛、黄若愚等也被外省请去讲课。后来,这一批教师大都被评为特级教师。

第五,调动编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中学语文》编辑部五六位编辑,除我之外都是本科毕业,任教多年,一般来说只懂“来稿编稿”的工作方式方法,不过人人都有办好刊物的决心。于是,我们规定,人人都要到中学去听公开课,都要组稿。开门办刊,活跃思路,使编辑与老师建立友谊。这就使“理发匠”变成了“发型设计师”,被动编稿变成主动组稿。整个编辑人员动起来,我这个主编就不愁没有优质米下锅了。有些老师不习惯写评论性文章,我们就规定每年必须写两篇唐诗欣赏,并发稿费,为他们日后评职称作准备。这样一来,编辑的素质、业务水平和积极性都提高了。除了一点编辑费,同志们都是一尘不染,与铜臭无缘。

第六,每年不断更新栏目,根据反馈,淘汰旧栏目,使刊物面貌常新。这些就不细说了。

吾今八十矣,离开编辑部也已20年了,但往昔的峥嵘岁月却时常在记忆中闪现!听昔日弦歌,如梦如幻。但愿扬帆者在新的风浪中前进,让白帆在碧海中闪耀银光!

猜你喜欢

刊物中学语文编辑部
刊物贺词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系列刊物介绍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我最喜欢的刊物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