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桃李沐春风

2003-04-23高耀彬

人民教育 2003年10期
关键词:忻州书院

高耀彬

大凡名校,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山西忻州第一中学前身是清朝乾隆年间创办的秀容书院,追溯其办学历史,已有228年的光辉历程。

忻州,古称九原,北魏称秀容,位于滹沱河之滨,素有“晋北锁钥”、“三关总要”之美称。这里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盛出忠义节烈、文雅风骚之士。从一代宗师元好问到品学绝冠的傅山,其遗踪故土均在忻州。据考证,早在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忻州即有书院,设于忻州州学之内,其后湮没于历史尘封。到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秀容书院成立,地址在明弘治五年(1492年)州学之旧址,即九龙岗旧文昌寺西侧。之所以叫秀容书院,因秀容是金、元文豪元好问(字遗山)的故乡,金、元时期的秀容也就是清代的忻州。“文跻九原,雅出秀容”便是对忻州人文历史、凤鸣朝阳的精辟概括。

秀容书院创建时即选址在城内风光迤逦、景色幽美的最佳景区九龙岗上,西靠文昌祠,东邻白鹤观。这里不仅有过金元“文圣”元好问的活动踪迹,而且也是明清大学问家傅山先生修身及批览经籍之所。文人雅士的频繁活动为九龙岗注入了深邃丰富的文化底蕴。秀容书院地势高峻,俊逸峥嵘,蔚然深秀;建筑依山叠起,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别具风韵;六角楼、八角亭矗立高岗,登楼远眺,全城瞩目,金山、牧水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真乃读书胜地。清乾隆年间忻州知州汪本直为书院书写的一副木刻对联镌刻在书院的大门上:“雨露不滋无本草,风云须化有鳞鱼”,对人才培养重要性的深刻认识由此可见一斑,使这里一直成为秀容文化的渊藪。

百年忻中,文脉相承。从秀容书院到新兴学堂,从忻县中学到忻州一中,尽管其间校名屡经更迭,校园也数次搬迁,但百年忻中始终承继遗山故里的文风雅韵,至今仍然能够探寻到秀容文化的源头和遗踪。

名师延教,文脉相传,治学谨严的优良传统堪称典范。

百年忻中,旷世师表。解读百年忻中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离不开忻中师表。在二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这所学校可以说是名师荟萃,群星璀璨。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浑源州升任忻州知州的鲁潢到任不久,即提出:忻州乃省北大郡,不该没有书院,遂率先捐款,“其岁费则从官俸中预行分给”,并令忻州士绅分别募捐款项,得银四千余两,除添建文昌寺外,“将余金发交典行,量取薄息”,以作修建书院之资。因措施得力,到乾隆四十年建成秀容书院。书院的兴办,突破了儒学对生员名额的严格限制,使更多的生员有了就学机会,科举名额成倍增加。史载:忻州清代从道光到光绪年间经科考取得功名者,计有进士8人,举人64人,贡生71人。书院西侧的通天衢牌楼上迄今犹存的“十隽匾”,便是为彪炳10位举人而设。正所谓:“魁奇英俊,制艺取士,由此发轫,邸抄获见,抚掌而笑。”秀容書院的创建虽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学校,但是对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崔岫,秀容书院首任山长,乾隆二年进士,从小便“以文驰名”,曾任郑州知州、大理寺右评事、礼部仪制司郎中。所到之处,政绩卓著“有声”,时有建树,“皆关体要”。归故里后,正逢兴建书院,于是州牧鲁潢延请崔岫为首任山长兼主讲席。是时,书院中“执经抚香之士彬彬一时”,学子莘莘。在学术上,他主张学生博览群经,反对“小道为文”;主张“格物致知”,反对“空疏为文”,对门徒影响颇深。崔岫在秀容书院任职6年,为书院的繁荣振兴和秀容文化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咸丰年间举人郝椿龄在秀容书院任山长长达20年,在他任期内,书院处于鼎盛时期,可以说郝椿龄是书院的中兴之主。对书院作了最后一次修缮和一系列的改革,“改定章程,膏火奖赏,以每次甲乙为断,另添课诗赋一次”,“书院有公地十七亩”,“所有历次碑记、章程均已勒石,永垂久远”。他知识渊博,披籍览史,一生诗文很多,任职期间主持刻印了文学家元好问《元遗山先生全集》和《中州集》,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米毓瑞是秀容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也是新兴学堂首任堂长。他是光绪十六年进士。早在1900年,开始担任秀容书院山长,1902年书院改学堂后,任新兴学堂首任总教。有书记载,米公在任期间,“呕心沥血,传道解惑,奉献授业,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春风化雨,甘霖润物,立下了历史性的汗马功劳”。由于功绩卓著,米毓瑞后任江西监察道御史。

时光流逝,岁月遽变。二百多年间,虽然书院、学堂数易其名,但百年忻中一直薪火相传,弘扬光大,有良好的传统,那就是尊重人才,广延名师,兼容并包,严谨治学。

抗战前,忻中校长范静山先生注重基础教育,不拘一格,拓宽教育,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班,并聘有专职音体美教师。在教学上,他严谨不苟,引导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本,强调学生以学为主,德智体并重。范静山校长爱惜人才,兼容并包,几顾茅庐高薪广聘名师,当时四方良师云集忻中。

20世纪50年代,名校长王法成于1937年参加革命,国共谈判时,马歇尔将军到晋绥边区时,他担任首席翻译,为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担任忻中校长后,确立了“以严治校”的方针,以身作则,亲自代课,从严要求教师,他本人英语、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各科,都可以亲自上课,为教师做出示范。还大胆起用被下放的“右派”,忻中教学质量名震当时,此事至今在忻州教坛传为佳话。从王法成校长任始,忻中进入全省重点中学行列。

忻州一中可以说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历史上不少校长、教师曾留学国外或在国内名牌大学就读。仅可考者校长中有2人,教员中有4人曾留学日、美等国,其他毕业于全国名校者更是多不胜数。这些人兼备中、西文化底蕴。思想解放,观念革新,后来大都颇有建树,他们给学校带来了很多新思想,新观念,使忻州一中成为一泓活力常存的清泉。

据“七七事变”前编印的《山西大学同学录》记载,1932年仅在山西大学学习的忻县藉学生即有80多名,约占山大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且多数是忻中毕业的学生。因此,忻中毕业的学生备受社会和当局重视。有人回忆说,张榜后口试时,知其为忻中者,不再盘问,甚至免试。考入忻中的学生,感到很自豪。忻县中学一时名声鹊起。

一代又一代的名校长、名教师,为百年忻中铸起了一座又一座丰碑;一代又一代名校长、名教师,为秀容文化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清风雅韵。百年忻中也由此扬名立腕,享誉三晋。

勤慎敏爱,奋发图强,办学理念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华。

忻州一中的前身新兴学堂创建于1902年,是在忻州秀容书院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可以说新兴学堂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兴学育人的产物。

1912年,国民党元老于佑任亲自题写了“忻县中学校"校名。1925年,著名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黄炎培先生视察忻中时,欣然写下:“村男於耜,村女於裳,古风犹及今时见:城外山河,楼中玉卷,一一般不厌百回看”的题词,镌刻成木制楹联,悬挂于忻中图书馆门前。

二百多年来,忻中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吸收借鉴秀容文化的精髓,形成自己“勤慎敏爱”的人文特色和办学理念。当时即有校歌:“校舍峥嵘,雄建九龙岗,规模好堂皇。舟山远列作屏障,马水环萦翠带长。山明水秀人才辈出扶家邦。看,多是社会中坚。勤慎敏爱,日夜淬励,为我神州争荣光。”豪迈之情溢于言表。勤慎敏爱的人生追求直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秀容子弟的成长。勤慎敏爱,奋发图强,这也是秀容文化的延伸与浓缩。

早在1905年,新兴学堂第二任堂长、辛亥革命后任过北洋政府典礼官的贾耕就清醒地认识到,“英藉赔款设学堂,名为开通山西风气,实则持我教育之权,较之设立教堂其用心狡……学堂者,秀民且由此而出身,荣之以名,其患阴而难测也。然则今日之山西亦不得为净土矣。山西之人士,尤不得视为无事矣。”“方今急务,保我之国粹,师彼之长技,而其要尤在于结人心,挽已失之利权,破积重之陋俗,而其要尤在于知国耻。”在通篇开学记中,他衡论国势之危,激励学生高瞻远瞩,发愤学习,救国图强,给师生以巨大鼓舞。

“五四”运动期间,忻中学生会组织学生罢课游行,痛斥北洋军阀的卖国罪行及帝国主义的野蛮掠夺。当时学生唱的歌是:“五月六日我京都,接到辱国书,四十八点钟限定时间要答复,急煞陆海军,忙煞外交部,扼腕捶胸我国民,生不杀敌死不如!战乎!战乎!血染征袍大丈夫!"充分表达了师生忧国忧民的反帝爱国热情。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马列主义就在忻中深深扎根。1934年,忻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在忻县中学成立。

1937年11月2日,忻口战役结束。次日,日军大举入侵忻州。著名抗日志士、忻州嘉禾村乡贤陈敬棠先生怀着“宁愿身死,不为亡国奴"的思想,率全家四男六女服毒自尽,以死殉国,以示与侵略者不共戴天之仇,势不两立之心。1994年,陈敬棠在台湾的故交赵正楷先生捐资5000美金,在忻州一中设立“嘉禾奖学金”,以纪念陈先生满门忠烈义举,激励忻中师生的爱国热情。在此影响下,忻州一中八四届毕业生康国宏于1999年在母校设立助学金,每年为母校捐资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勤慎敏爱”成为忻中师生共同的人生航标。

革命先驱,著名史学家梁园东先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身陷国统区,拒不参加国民党,被称为“民主教授”。1947年,震动全国的武汉大学“六一惨案”中,他被国民党逮捕入狱,成为武汉“七君子”之一。“山西工业之父”彭士弘,创办西北实业总公司,亲任经理,开创山西近代工业之雏形。

“今日我以校荣,明日校以我荣”。在忻中文化的滋润下,“勤慎敏爱”的人文精神已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忻中学子的心中。

崇真务实,与时俱进,努力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纵观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忻中校名虽然屡经更迭,校园也数次搬迁,但她优良的办学传统,与时俱进的办学思想却一直薪火传衔,弘扬光大。一百年来,忻中人就是这样不断地追赶着人类社会最新的思想和观念,攀登和展望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百年忻中,英才辈出。一个世纪以来,忻中共为国家培养各类型人才两万余名。新中国成立后,忻中校友中担任省、部、军级干部者10余人,教授、高工、研究员逾千人。

忻州一中学子的足迹遍布海内外各个领域。数代人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树木先树根,树人先树本,这个本是诚信,是责任,是奉献,一句话是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一百年来,忻中学子正是凭着这样的根,凭着这样的本,书写了人生的壮美诗篇,造就了百年忻中今天的辉煌。

“遗山故里多才隽,秀容文渊一脉承。”今天的忻州一中,继续以她博大的胸怀吸纳百川之水,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正因如此,百年忻中才能够独领风骚,永葆青春。

王彥军校长用这样一副对联来概括忻州一中的发展历程——“积百年跬步训学子育英才名满三晋,至世纪千里绘宏图谱新曲功溢四海。”是啊,一个世纪以来,忻州一中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闪耀在秀容大地上,矗起了一座座人才培养的永恒丰碑。它始终保持崇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它始终是教育革新,文化传承的一面旗帜;它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哺育了一代代莘莘学子。忻州一中的发展轨迹,就是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教育格言的生动诠释。

猜你喜欢

忻州书院
开启太忻动车组列车“公交化”时代
致知书院间
闹元宵民俗研究
忻州近代乡村教育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书院复兴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书院精神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Studi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 System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