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忻州近代乡村教育

2018-10-25李春霈

祖国 2018年19期
关键词:忻州私塾小学

李春霈

摘要:从传统的私塾教育,到民国时期的新式中小学,近代忻州的乡村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变迁一致的,也是仁人志士奋斗的结果。

关键词:忻州 私塾 小学

一、晚清时期

明清时期,人们接受教育的机构包括官学与私学,官学包括中央的国子监及地方府、州、县的儒学,后来清政府还开设了同文馆等培养洋务人才的学校,但官学基本是科举制的附庸,主要设置于城市,对于广大乡村地区而言,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入私塾。

晚清時期,忻州的私塾主要有三种:(一)专馆私塾,由官宦、富裕人家独自聘请先生,教授自家或亲友子弟,如宁武县东寨镇的“汾源书院”;(二)普通私塾,由几户较富裕人家联合请先生开馆授徒,如宁武县定河赵氏办的“五明堂”;(三)季节性私塾,由全村集体出资,一般是在冬季农闲时节,延请临时塾师。此外还有由豪商巨族出资创办的义学,如忻县忻口村义学。私塾先生多是民间自学成才的知识分子,有些具有秀才的功名,大多数是老童生。因忻州地处内地,不若通商口岸那么开放,故尽管欧风美雨已经浸润了部分沿海地区的知识分子,但忻州各学校所教授的仍是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教材,程度稍高者会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如临近忻州的太原县举人刘大鹏1895年进京应试才开始接触到西学书籍。

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开始改革,其中包括教育方面。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首个近代学制——《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等文件。该学制将初等教育分为5年制的初等小学堂与4年制的高等小学堂,学堂课程包含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数、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必修课,每周授课时间约30小时,其中读经讲经12小时,可见清政府试图培养的是“中体西用”人才。

到1909年,全国共有新式学堂51678所。就忻州而言,1907年,地方政府出资兴办了高等和初级模范小学堂。在乡村地区,因资金、师资等的限制,多是在私塾基础上改良而成的公立学堂,发展比较缓慢,课程也仍以读经为主。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史上的大事,此举一方面深刻地影响了新式人才的培养及选拔方式,也造成了乡村地区教育的衰退。此前乡村至少可能在农闲时设立临时性的私塾;此后,乡村地区广大农民却无力负担子女进入新式学堂就读的学费与生活费。

二、民国时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开始走上了共和制道路,教育事业也迎来了近代化的新契机。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等文件,明确废除了小学课程中的读经科,以培养共和国时代的新国民。1912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小学校令》等文件,将初小的学制缩短为4年,高小缩短为3年,其中初小由城、镇、乡设立,高小由县政府设立,且均实行男女同校。尽管北京政府还规定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4-14岁青少年均需接受小学教育,但由于政府腐败、军阀混战、财政困难等因素,实际上并未能做到所有适龄学童均入学。

由于资料与笔者能力等限制,笔者尚未见到民国时期忻州地区乡村教育发展的详细统计数据,但通过部分实例,仍可一窥其究竟。以忻州五台县槐荫村为例,1912年春,前清秀才、地方缙绅赵晋屏、赵三成等人将村子里的寺庙改为槐荫村公立学堂,这是该村历史上第一个公立学校,只招收男生,共有学生80余人,规模已经较大。1913年,赵三成等人还主持设立了植学圃,专门招收女生,学生约有十余人,这是该村第一个女子学校。男、女学堂的教师多为前清秀才或赵佩兰等有文化的女性。教材为中华书局出版的新式教材。课程方面除了国文、算数、修身等,还包括图画、手工、唱歌、体操等,丰富了适龄学童等精神世界。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入县城的高小继续深造。1919年,植学圃正式改为公立女校,学生增加到约50人。1926年,公立学堂与公立女校合并为公立处等小学,槐荫村由此实现了男女合校、同班就读。

由于政府财政无力大量兴办新式学堂,因此一些官员、商人就利用个人的力量,发展家乡的教育。如辛亥革命后,五台县的阎锡山成为山西都督,开始了对山西30余年的统治,人称山西王。阎锡山统治山西期间,大肆搜刮,但也受乡梓之情的影响,在家乡河边村创办了两所小学。这两所小学不仅设备齐全,还免收学费。1918年,阎锡山出资兴办“川至中学校”,由于经费充足,学校条件好,不仅吸收到了五台县及周边县份的学生,还有直隶、陕西、黑龙江的学生前来求学。1934年,阎锡山的部下、槐荫村人赵承绶也出资10万元,将槐荫村初等小学校升格为包含初小和高小的两级小学,并建设了新的校舍,使学校在教室之外,还有了礼堂、办公室、教师宿舍、学生宿舍、操场及壁炉,成为全县条件较好的小学。

忻口战役后,忻州被日军侵占,各地中小学纷纷停办,1938年之后又渐渐恢复办学。抗战期间,日军主要控制城市,乡村地区多属于游击区,因此一些学校出现了如下情形:敌人来了就学敌伪的奴化教育课本,敌人走了就学抗日教材,有的学校还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

三、结语

从晚清时期的私塾到民国时期的新式中小学,忻州乡村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这一变化是与国家、民族的进步相一致的,也是忻州地区人们集体努力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洪成.中国小学教育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09-214.

[2]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编.山西文史精选(9)[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221.

[3]陈应谦.阎锡山与家乡[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113-119.

[4]忻州市教育志编篡组编.忻州市教育志[Z].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21-23.

[5]山西省忻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忻州文史第11辑[M].忻州政协,2009:59-63.

[6]宁武县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编.宁武县志[Z].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493.

[7]罗厚立、葛佳渊.近代中国的两个世界——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世事变迁[J].读书,1996,(10):124-125.

(作者单位:宁武县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忻州私塾小学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忻州北朝壁画墓观画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