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助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6-25陆明桑宇鹏胡浙东贾伟楠

高教学刊 2024年19期
关键词:创新体系产业学院产教融合

陆明 桑宇鹏 胡浙东 贾伟楠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20900007145209);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浙教办函〔2023〕41号);温州市基础性公益科研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助力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2023091)

第一作者简介:陆明(1981-),男,汉族,浙江杭州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本科生教育。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9.038

摘  要:该文围绕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助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探索。通过建立产业学院构筑多元协同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多元协同高水平育人师资队伍,创建多元协同校行企联动机制,从共建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和社会培训服务等方面搭建政、行、企、校产教融合联盟,探索服务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准对接、跨领域创新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和新模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9-0161-04

Abstract: The Industry College has embarked on an exploration to bolster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academia. By establishing an Industry College, a multi-faceted and synergistic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has been constructed to foster a high-caliber, collaborative faculty team and to create a dynamic alliance between universities,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This approach aims to build a cohesive mechanism facilitating government, industry, 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 integration. It encompasses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programs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cooperative talent training, collaborativ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community training services. This initiative seeks to forge new pathways and model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that cater to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ensuring precise alignment and cross-disciplinary innovation to meet the demand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dustrial college; diversified collabo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novation system

为应对新兴时代的发展,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产教融合”应运而生,“产教融合”是指高校和企业之间构建紧密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深入,旨在将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合作有助于推动人才培养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使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相互支持、互相促进。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高校和企业都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高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意识,积极开展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产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提供实习岗位、参与课程设计等支持。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未来的人才,培养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并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产教融合,高校和企业可以在人才培养领域实现双向发力、双向整合,形成利益共同体[1]。高校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企业则能够获得更加适应自身人才,推动创新和产业发展。因此,产教融合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模式,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2]。

一  产业学院建设意义

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新平台,是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产教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建设产业学院可以高效整合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充分发挥校企政各自的优势,实现共创、共建和共享[3]。建设产业学院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引导高校瞄准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构筑多元协同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多元协同高水平育人师资队伍、创建多元协同校企联动机制,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4]。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德国拥有成功的双元制教育体系,该模式可以追溯到19世纪。这种制度将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接受学术教育和现实世界的实践经验。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在课程中应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并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培养职业技能。美国许多高校和行业协会合作开发了行业认证项目。例如,美国汽车技术教育协会(ASE)提供了针对汽车技术专业的认证考试。这些认证项目通过与行业合作,确保学生掌握实际应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近年来,英国对学徒制度进行了改革,加强了产教融合。通过建立与雇主的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在课程中学习到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技能和知识。此学徒制度有助于将就业需求与教育系统更好地对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此外,发达国家还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如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政策。这些政策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二)  国内研究现状

2020年8月,教育部联合工信部制定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了应用型高校目标,目的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和教育之间的人才“断崖现象”,弥补人才缺口,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和产业人才需求不对称问题。同时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平台为高校和企业双方提供资源共享空间,创新教学模式,优化企业发展[5]。为了应对国家发展的需要,国内的一批高校和企业强强联合,实行校企合作模式,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合作:该校与汽车制造企业北京奔驰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人才,企业则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资源和就业机会,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模式:该校依托无锡的制造业优势,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了多个生产性实训车间,开展生产性实训。这种模式既解决了企业生产场地不足的问题,又满足了学校实践教学的需要。苏州健雄学院科技成果转化:该校在产教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店”合作模式:该校与淘宝店“恒泰祥”合作,将店铺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在店铺中实习、实训,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这种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又为学校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6]。

总的来说,国内产教融合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政策支持不够、校企双方利益诉求不一致、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等。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政策引导和保障,推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更广泛的社会效益。

三  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以建立产业学院实现多元协同共促产业转型升级,多元协同共育产业需要人才,多元协同共管实现利益共赢为实践目标,坚持与政府、行业协会、行业(企业)互动,促进多方资源的有机整合,依托地方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充分发挥地缘、业缘产业特色优势,从共建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及社会培训服务等方面搭建政、行、企、校产教融合联盟,探索符合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课程改革等方面,探索服务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准对接、跨领域创新的人才培养新路径[7]。

(一)  构筑多元协同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1  培养方案突出应用,特色培养“接地气”

培养方案应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结合高校自身优势,以专业群对接产业群重构学科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贯彻OBE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创业教育,融入以成果为导向的双元双真、以项目为载体的个性化培养贯穿始终、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赛教互促、以产学相融合的“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方案的制定,从纵向角度实现“因材施教”,结合地方产业需求,绘制高校人才培养路线图。从横向角度实现“五育并举”构建“素质—知识—能力—经验-成果”五个递进层级的人才定制培养实施过程。

1)绘制人才培养路线图实现“因材施教”。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要结合区域产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同时,新时代大学生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实用性的自身特征,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特征和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适时调整,更加需要注重对学生扎实宽广基础理论的培养,更加需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培养。因此,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侧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并融入专业化的思政教育元素。大学三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对自己所学专业已经有所了解,通过课程相关的专业实践,对本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和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所需掌握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融入方向模块课程的学习,模块课程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的内容融入产业企业急需的先进技术,授课形式不拘一格,充分利用高校实践教学平台、企业科技研发平台和先进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把企业核心产品生产制造技术结合课程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完成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大学四年级学生通过前面方向模块课程的学习和企业专业实习,对自己的专业认知和职业定位比较清晰,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结合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应结合方向模块制定相对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以供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同时在大学四年级方向模块课程中,高校和企业依托产业学院联合开设面向企业急需人才的课程,实现订单式培养,既解决了企业招不到满足自身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2)构建五级人才定制培养实施过程,实现“五育并举”。聚焦专业群与产业链企业对人才要求,构建“素质—知识—能力—经验—成果”五个递进层级的人才定制培养实施过程。

素质层级——素质类课程嵌入。面向企业真实工作需求,配合学校从职业文化、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学生的软性素养基础,塑造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与习惯,塑造学生良好职业习惯,形成学生良好职业技能。

知识层级——技术类课程嵌入。聚焦区域产业需求,构建产教融合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通过专业技术课程、项目、活动、专题等多种形式嵌入专业培养体系。

能力层级——项目级课程嵌入。按照专业培养方案建立每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级实践学习,覆盖每一个方向模块课程的项目级实践学习,通过建立项目级课程间的联系整合所学知识技能,系统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和岗位能力”四个阶段的能力,有效弥补了传统人才培养在适应学生理论基础、职业能力、职业认同感等个体性差异方面的不足和实践教学项目层次单一的短板[8]。

经验层级——企业岗位实习。进入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开展岗位实习,充分体验企业项目开发的真实环境、真实困难、真实要求及真实过程,将前阶段所奠定的素养、知识、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磨合、应用和锻炼,实现工作经验的生成与积累,提前熟悉项目内容、适应项目组工作文化,提前进入工作角色和状态,完成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

成果层级——数字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大量数字产业人才,校企双方依托产业学院可为社会共同开展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训服务。

2  专业设置突出实效,契合地方产业优势

要强化“四新”专业学科建设理念,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链龙头企业的人才需求,坚持学科对接区域产业,专业服务产业需求,地方高校加强与产业行业沟通对接,立足地区,瞄准产业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专业建设内涵,结合现有教学资源,联合区域产业企业从“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教育结构”等维度共同规划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建立相关专业复合型教学团队,实现专业设置规划与区域产业规划同步开展。同时,地方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要站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角度建立健全专业发展与产业需求对接机制。

产业学院专业群与课程群的规划与建设以“产业群-专业群-岗位群-课程群”双向联动支撑为宗旨,要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培养符合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  教学资源突出实用,校企协同开发

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与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引入区域产业和行业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研发人员,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实现基础课程精品化、专业课程特色化。科教融合,及时将前沿的科研成果、企业一线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或课程作业,提高课程资源水平。积极加入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利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扩大资源引入渠道。融入区域产业和行业企业的前沿生产技术和真实案例,打造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群,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产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全局性和适配性。

以“用”为靶点,与企业联合开发建设产业级教学案例库,提高融入课程体系应用成效,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智慧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与企业多元协同开发学科大类专业系列教材,教材内容融入产业元素,参照行业职业标准,强调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理实的融合、产学的融合,促进产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落地。

(二)  打造多元协同的“双师双能型”师资团队

产业学院的立足点是人才培养,而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能力水平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提升就业质量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构建一支具备高校教师职业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任职资格的“双师双能型”校企混合师资队伍是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和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重中之重[9]。

1  调整师资引进标准

从对学历和科研的重视转变为对能力和项目的重视,加大力度引进一批专业从业经验丰富又有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才。

2  拓宽教师引进渠道

聘用项目实战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充实现有师资队伍。

3  积极推进与行业企业联合成立“双师双能型”教师实践平台

高校通过顶岗锻炼、跟岗学习等模式选派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锻炼和技能提升活动,提高教学团队在新机制新模式下的实践教学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同时行业企业选派具有一线丰富技术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产业学院担任兼职教师,让企业教师熟悉大学生现状,为未来管理和指导工作奠定基础。

(三)  构建多元协同的创新体制机制

1  创新“校行企一体”办学机制,助推“一流职业”育人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人才培养方案有明确的产业特征。关注区域发展战略,关注区域产业行业结构调整新动态。关注区域发展新兴产业,建立市场需求监测制度,科学预测人才需求、企业需求[10]。加强对所开设专业的培养过程监测,如就业率、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专业评估等的监控。以“准确定位,提高质量,发展特色,服务区域经济”为基本指导思想。

2  创新“政校行企”多元协同,促进“四链”有效衔接

1)以服务区域产业企业为宗旨,产学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管理体制,充分整合校、企、政各方资源,人才培养质量更有保障;校企一体化管理模式高效灵活,人才培养质量可控,有利于打造人才培养高质量供给基地,为区域产业聚集和新业态形成贡献高校力量。

2)灵活可控的人才培养适应性。高校办学深入产业一线,为学校在产业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桥头堡和独具特色的产学深度融合的“双创”教育模式、沉浸式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推行提供产教融合型实践基地,有利于满足区域内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水平。

3)构建“一核心、三共建、四融合、五创新”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核心”是坚持OBE理念,推进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三共建”是指高校和产业企业共建实践教学课程、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四融合”是政府统筹引导,高校为主导,与企业联合创办“校中厂”,把企业的生产环境引入实践教学,做到上课与上岗相融合;校企联合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机制,实现教师与师傅相融合;校企联合制定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和评价机制,做到考核与考试相融合;校企联合制定实践教学环节与考证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做到学历与职业证书相融合。“五创新”是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过程管理、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对接职业考证、创新思政教育融合实践教学模式。

3  创新机制和理念

产业学院模拟企业生产环境,按照市场化运行机制,采取“引企进校,校企共赢”的有效措施,吸引企业资金支持,创新“以产养训,产训结合”新机制,为培育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

通过对产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构优化与转型尝试,构建产业学院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以能力为导向,打造融科研教学、实践实训、创业就业、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载体。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准对接、跨领域创新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胡水星,马志和,顾永跟.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路径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41(9):35-39.

[2] 夏积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模式、特征及有效路径[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2,34(2):104-110.

[3] 刘丹.产业学院建设现状、内涵与意义分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4(1):15-19.

[4] 荆国林,朱凌岳,牛瑞霞,等.产教融合视域下现代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23,49(7):106-109.

[5] 宋昊洋.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研究[D].郑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22.

[6] 陈岳堂.产教融合机制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2(S1):25-27.

[7] 戴平,张文竹,吴锦华,等.校企协同的IT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38(8):17-19.

[8] 张倩,韩蔚,周生明.南方科技大学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39(3):100-108.

[9] 赖闽苏.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9(3):104-108.

[10] 李欣怡.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产教融合机制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创新体系产业学院产教融合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趋势研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新疆兵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