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路径分析

2024-06-21张燕

老区建设 2024年4期
关键词:专精特新抚州中小企业

摘 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发展路径逐步明晰。但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抚州市而言,“专精特新”企业在培育过程中依然存在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申报积极性不高、信贷支持和获得服务形式单一等问题。应高标准大力度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引进、培育和发展壮大,多维度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自立和自强。

关键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抚州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4-0063-10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抓大扶小、培优育强”,不遗余力地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随着中小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蓬勃涌现、茁壮成长,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工业创新发展势头逐渐迅猛。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呼唤。

一、研究回顾

“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源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小企业俗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毛细血管”,如何使中小企业聚焦细分市场、突破技术瓶颈,更好地肩负时代使命、实现创新创业发展,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议题。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企业升级后,能够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1]。因此,将中小企业培育升级为“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亟需回答的时代课题。

“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该类企业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一细分领域,致力于为全国及世界各地提供高端产品和高效服务[2]。由于“专精特新”企业主要集中在科技或制造等领域,具有符合资本导向等特征,近年来企业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解决我国技术“卡脖子”难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单元[3],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新效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新动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4]。

根据“专精特新”企业的主要特征,学者将其研究追溯至在全球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德国“隐形冠军”,指出其成长可以作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参考和借鉴,特别是对“隐形冠军”三大圈层和九条经验的归纳总结,适合“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成长[5]。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已然成为地球村,企业的成功不能只局限于大型企业,像“隐形冠军”这种优质中小企业也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但不能将“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两者进行简单地等同,相比而言,“专精特新”企业不会刻意地强调“隐形”,并且在稳住现有市场基础上,会向与之相关的领域或产业链进行延伸和拓展[6]。除此之外,学者还从不同视角对“专精特新”企业展开了专题研究,如探讨了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对“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效应[7];借助“迈尔斯—斯诺”战略类型分析框架,研究了数字创新对“专精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8]。

虽然“专精特新”企业聚焦某些特定领域并具有技术优势,市场地位不断稳固,但依然面临生存和竞争压力。当前,随着颠覆性技术的不断出现,“专精特新”企业必须保持敏锐嗅觉、及时捕捉市场信息[9]。政府在制定“专精特新”企业扶持政策时,既要注重公平也要注重效率,不能将资源仅向几家龙头企业进行倾斜,也不能仅支持一些优势产业,而是要实现“雨露均沾”[10]。我国作为技术创新后发国,关键核心技术依然面临极大挑战,学者通过构建特定情境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后产业化应用的理论框架,解构了“专精特新”企业的价值共创过程,并指出在打破技术优势后,“专精特新”企业要致力构建技术生态,打牢底层基础架构,实现技术配套应用一体化服务[11]。为突破现有市场空间限制,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国际化发展步伐提上了重要议程。学者从评价体系、政策支持、数字转型、企业家精神和多方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方案[12]。

综合已有文献研究看,理论界和实业界对“专精特新”企业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研究,均明确表示“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优先选择,这对我国及时掌握“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规律,制定相应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具有积极指导意义。但当前研究更多侧重于金融支持、数字转型、整合创新等对于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机理与作用,如何将现有的中小企业培育成“专精特新”企业以及现有的“专精特新”企业如何在三年有效期结束后再次复评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目前文献并未过多涉及。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梳理全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培育现状、扶持政策、评定办法、产业分布等内容,引入抚州调研数据案例,试图为其他地区今后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参考。

二、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概况

自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年11月22日发布《“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首次提出“专精特新”概念之后,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发布了将中小企业引向“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2013年7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就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进行了部署要求。2016年6月28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在关键工程与专项行动篇章中,明确提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2019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1年以来,国务院及国家相关部委更是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指导意见和扶持政策,如《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2023-2025年)》《关于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等等。

从“专精特新”概念提出到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已走过了十余年路程,已初步具备在全球市场成为头部企业的能力和实力,细分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详见图1)

截至2023年6月,我国“专精特新”企业有9.8万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余家。2022年上市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同年新上市企业总数的59%。2019年我国提出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至2022年底已公布第四批,总计9729家,其中制造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占比最大,占比61.4%。可见,在细分领域领先的中小企业,在推动地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专精特新”企业已然成为“一抹亮色”。

然而,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过程中,各地普遍存在缺少龙头企业引领、缺少高端服务平台、缺少高精尖人才、缺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等问题,企业家自身转型升级意识也逐渐松散,不愿申报、不会申报、不想申报“专精特新”企业等惰性心态时有出现,以至于很多“专精特新”企业只能单打独斗,没能形成抱团合力,规模效应难以形成。

三、抚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工业产值进位明显,但发展后劲不足

2023年抚州市地区生产总值2034.91亿元,同比增长6.3%,位列全省第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居全省第一。虽然工业发展态势强劲,但是全市中小企业中可培育壮大的后备数量呈现逐渐减少趋势。

1.从现有数量来看,可培育壮大的企业少

2022年抚州市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5家,数量排名全省第八,相比于全省第一的南昌市,相差了167家(详见图2)。2023年第一季度,江西省有效期内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0家,主要集中在宜春、南昌和赣州等地区,抚州的排名相对靠后。截至2022年末,抚州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数量占全省总数6.3%,同比减少75%;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5家,数量占全省总数2.8%,同比减少17.9%(详见图3)。从目前新入规的情况来看,企业规模偏小、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偏少,龙头企业带头示范作用尚未显现,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较为薄弱,后备“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较少,可培育的空间有限。

2.从县区分布来看,维持现状的企业多

2022年抚州市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东乡区、高新区和宜黄县(详见图4),临川区和广昌县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同时,各县区均是中小企业居多,部分企业发展精力未置于企业长期规划上,热衷于追求短期利益。

(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但申报积极性不高

在2023年一季度抚州市“工业创新发展争先擂台赛”季赛活动暨全市工业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着重强调了工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和“主引擎”作用。市、县各级领导虽高度重视企业和项目发展,但中小企业对“专精特新”的申报积极性并不高。

1.从政府层面看,部分政策还未落地,影响中小企业申报信心

目前抚州市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很多是指导性的,有些条目需进一步明确细化。如2022年5月印发的《2022年抚州市工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其中并未对资金的具体形式、实施周期及具体投向等内容进行规范指导,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金使用效率,甚至容易引发道德风险;2023年5月印发的《进一步开展全市企业特派员大走访行动方案》,方案中虽对企业特派员的走访服务内容进行了详细安排,但实际上一个特派员需对接联系几个甚至十几个企业,而这些特派员又不能完全脱离本职工作,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在工作的“空闲期”或“间隙期”走访企业,导致工作时效性和连续性大打折扣。

2.从企业层面看,重视程度还未提高,影响中小企业申报动力

抚州市工信局针对不同类型、类别企业的申报,会定期组织中小企业进行专业培训。但企业负责人经常以没时间为由,让统计员、会计等代为参会,参与积极性不高,未真正达到培训目的。事实上,“专精特新”的申报是一项复杂的流程,其中涉及的资料繁多,要求也十分严格。对于申报企业来说,首先需达到相应申报条件,其次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自行申报,需花费重金聘请专业第三方整理申报材料。最终对于获评省级专业化“小巨人”及以上的企业能够获得50万元奖励,而没有申报成功的企业,市县两级并未给予相应补偿奖励,最终影响申报积极性。

(三)金融业态有所进步,但信贷水平依然偏低

近年来,抚州市紧扣“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但从金融指标看,信贷水平依然偏低偏弱。2022年全市企业(事业)机构贷款余额约1253.4亿元,占年度信贷总额比重为48.43%,较全省61.04%平均水平低12.61个百分点,企业信贷增速18%,与全市工业对GDP贡献率28%的发展速度不相匹配。

1.相比于外市奖补看,激励举措不多

抚州市各县区对首次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最高给予30万元奖励,如东乡区、乐安县,其他县区的奖励均在20万元及以下;对首次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最高奖励为5万元,如东乡区、广昌县、黎川县、乐安县,其他县区的奖励均在5万元及以下。而南京、杭州、珠海等地对首次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补,济南、广州市黄埔区、深圳市罗湖区等地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

2.相比于融资需求看,担保能力不足

抚州市虽组建了市级担保集团,在各县都设有子公司,但担保集团注册资本体量小,扣除股权投资,按监管规定仅能提供单户及相关方最高额1500万元的融资担保,县区子公司担保额度更少,满足不了现有企业需求。市直及各县区政府预算都未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专项基金、担保降费奖补专项资金,所以担保机构出于自身风险和盈利考虑,对担保门槛设得高,降费积极性较低,往往要求提供企业资产反担保或地方国有平台反担保。

3.相比于互信融资看,对话渠道不畅

抚州市各级政府部门会定期开展政银企座谈会,但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并没有搭建长效的、信息化的银企对接平台,金融机构不能及时了解企业基本情况、资金需求等,企业也不能立即知晓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的信贷产品,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便为民间借贷留有空间。受制于银企信息不对称、企业抵押物少、银行抵借比较低等因素,抚州市企业的融资成本依然较高,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年化利率在7%-8%,甚至更高。

(四)营商环境有所优化,但服务形式依旧不多

为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抚州市在全省先后探索推出“审批不见面、一次都不跑”“网上办、邮寄办、容缺办、远程办”等服务制办照模式,率先实现把企业办理注册登记时间压缩为0.5天。虽然抚州市营商环境得到了极大提升,但中小企业在申报、评审、经营、壮大等方面依然存在制约。

1.培育方式较为传统

抚州市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方式,基本是评审和奖励两种形式。评审基本沿用“企业自行申报—县区职能部门推荐—省市职能部门组织专家评审—政府审定发布”的传统流程。由此导致评选的结果并不令人信服,如获评企业的行业分布较为集中,同一企业连续多年获评“专精特新”企业称号,一些参评专业户同时获得“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项技改”等多项重复资助,甚至有些企业为了提高专利数量,大量购买与主营业务并不相关的实用新型专利,有些企业甚至伪造“产学研”合作文件等,这种行政化评审方式有违“延链补链强链”行动的初衷。

2.集聚效应尚未发挥

获评“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获得奖励后,基本是“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依旧各自散落在原先的园区或厂址内,未能形成有效集聚,大量优秀的中小企业并未因此获得与大型企业的合作机会。有县区企业负责人反映,“相较于评选得到的50万元奖励,我更看重政府为我与大型企业配套的牵线搭桥”。有些获评“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由于各自专注于不同细分领域和行业,客观上也决定了相互之间没有过多的业务交集,使得一些资源和服务不能实现共享,不能形成合力,对延链、补链、强链等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

3.政务服务模式单一

抚州市中小企业数量庞大,政务服务工作繁重。调研中,有基层工作人员反映,“有些中小企业不仅缺乏专业人才和相关业务知识,而且没有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经验,服务他们的时间是大企业的十倍以上,效果却连大企业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政务服务局或政务服务中心的很多工作人员都承担了多岗位工作,如果单纯依靠基层工作人员服务少数企业或依赖企业上门咨询的政务服务方式,企业办理线下事项的时间则需要更长,该种服务模式亟待完善和创新。

四、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对策建议

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已成为新时期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内容和核心目标,也是各级地方政府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高标准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进和培育

加快招商引进和大力挖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策源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器、成长型优质企业主力军等独特作用,对工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是择优引资。树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招商理念,将本地比较优势与市场投资热点结合起来,改“兼容并蓄”为“择优引资”,以“延链补链强链”为重点,合理拉长产业链条。持续推进“链主”企业培育和上下游产业协同共同体建设,形成“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产业生态圈。因此,建议各地商务局等部门主动与要素集聚度较高的上海、广州、浙江等发达地区建立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有序梯度转移。

二是精准遴选。根据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9部门印发的《“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部署,“培养壮大市场主体”是第一任务。因此,建议各地工信局、科技局、商务局等部门逐步健全“发现—引育—遴选—服务—跟踪”全链条选培机制,按照企业“种子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进行陪伴式成长,持续开展企业服务走访行动,深入企业挖潜,并通过多部门数据共享,对有潜力的规下企业、创新能力强和质量效益高的优质企业重点关注,不断遴选发掘基础条件好的中小企业。

三是督促申报。建议各地发改委、住建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提前谋划、精准摸排,通过召开重点部门推进会等形式,督促一、二、三产重点企业应报尽报。在中小企业申报“专精特新”过程中,建议由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牵头,引进市场化投资运营机构,规范中介服务,委托专业第三方对“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诊断辅导服务,同时配套企业上市加速器等专项服务,从奖金、资产、信息、上市等方面,提供“一对一”专业指导,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高标准服务,帮助企业精准补短板,提高申报率。对造假企业和造假第三方机构严厉惩戒,除资料审查外,还可适度增加现场考察以及企业负责人答辩等环节。

(二)大力度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为更好引导社会各方精准定位优质中小企业,规范政府培育工作,为广大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供可参考的阶梯式目标,下一步建议通过梯度培育、分类发展等方式,引导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是建立梯度培育体系。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可参照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评定方法,基于现有中小企业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程度,将各企业进行产业归类,从每个重点产业选取1~2家中小企业进行“专精特新”试点,规划梯次培育路径,层层递进、重点扶持,促其做大做强,成为行业领军企业直至龙头企业。建议工信局等部门建立健全“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完善中小企业长期动态培育库,加强入库企业监测分析,促进企业不断强化市场竞争力,尽快达到“晋级”标准,从而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

二是实行精准分类发展。从TOE理论视角出发,即整合“技术(T)—组织(O)—环境(E)”资源,涵盖研发、专利、规模、人力、政策和市场六方面的条件变量。“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同时受技术、组织和环境的影响,拥有不同条件变量的中小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不同发展路径。在培育过程中,建议各地工信局等部门认真梳理当地中小企业拥有的不同核心条件,符合以下四种类型的企业,均可重点培育,实行“一企一方案”精准分类发展(详见表1)。

三是促进中小企业转型。组织专业化服务机构,深入全市中小企业,对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标准,免费开展咨询诊断服务,实施滴灌式辅导培育,引导产业链中小企业积极主动寻求相应的“链主”企业的合作和支持,从而促进大中小企业在创新和研发方面的全面深入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对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引领带动,如大企业向中小企业提供创新要素,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需求开展创新,并向大企业输送技术创新成果,还可通过大企业出题、中小企业“揭榜”方式,帮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三)多维度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自立和自强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中的“领头羊”。政府部门应大力引导中小企业以“专”破局、以“精”立业、以“特”求强、以“新”赋能,掌握好“独门秘籍”,成为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尖兵。

一是引导企业注重品牌建设。位于抚州市黎川县的江西京尚实业有限公司,通过探索“互联网+体验式”营销模式,成功创建“京尚小帅锅”“京尚美厨”等自主品牌;位于崇仁县的江西变电设备有限公司,“PEOPLE”“华赣”等多个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江西省著名商标”称号;位于宜黄县的江西瑞一韵承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以来通过与北京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在研发上持续突破,产品销售可观,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见,部分中小企业已深刻认识到研发创新的重要作用,下一步则要注重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增强品牌建设意识,制定详细的品牌推广战略,不断打响企业的知名度。

二是引导企业注重数字赋能。数字赋能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浙江省经信厅牵头搭建“产业一链通”平台,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产业链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协同发展。在帮助企业延伸产业链同时,对重点制造业企业也能进行用能实时监测。一旦超过额定值发出红色预警时,助企专员立刻上门服务,及时处置企业断链断供风险。因此,通过深化数字化改革,以数据链打通产业链的难点和堵点,不断加快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同时要深化“链主”企业的培育,“链主”企业作为重要主体和驱动力,应发挥其引领作用,搭建国际互动交流平台,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尽可能在更大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三是引导企业注重文化塑造。企业家要树立“勇争一流”的大志向、奋发“实干兴企”的大作为、不忘“心系当地”的大情怀,争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弄潮儿”。“专精特新”道阻且长,中小企业不仅要发挥“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也要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增强企业专业化、凝聚力、协作性等方面软实力,营造良好企业形象。因此,新时代新征程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开拓创新、敢想敢干、勇闯市场,在提升社会责任和拓宽国际视野等方面持续发力。

(四)多形式助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入和植根

一是在政策惠企服务上,划清政商交往的详细界限,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帮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高端科研人员互派、互聘等人才柔性引进和使用机制。发挥企业特派员作用,急企业之所急,了解掌握企业经营困难。如浙江省乐清市在当地“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遇到瓶颈时,政府部门主动与院校专家联系,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一些重大项目和企业,派驻具有领导经历、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经验型”特派员;对于专业性强的生产企业,则派驻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化”特派员,使服务工作有的放矢。

二是在信贷产品支持上,研发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品种,如“小巨人贷”“专精特新贷”“科技成果转化贷”等专属信贷产品,优化金融工具,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如宁夏借助“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企业收支流水大数据征信平台”了解“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精准注入金融“活水”,形成“银助企旺、企旺银兴”的双赢局面。当前,“投贷联动”也成为拓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模式,如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推出“认股选择权+科技含权贷”,为企业提供最高3年期、单户贷款额度最高2000万元的信用贷款,同时通过签订认股选择权协议,联合行业协会、创投机构定期进行项目路演等形式为企业引入战略投资人,帮助企业在实现债权融资的同时锁定未来股权融资。

三是在要素平台搭建上,优先保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用地、用能等方面需求,大力搭建银企对话平台,发挥金融助企的杠杆作用。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与银行、企业对接的专门机构,专职做好银企对接工作。或者由政府部门牵头会同司法、银监、工信等部门建立政银企洽谈会、信贷项目推介会、银企联谊平台等长效联系机制,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和考核制度,为金融机构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投放提供完备的信息和政务服务,促进“政—银—企”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娄小亭,朱祖平,黄若谷,等.多重制度逻辑对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升级的影响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8).

[2]曾宪聚,曾凯,任慧,等.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研究:综述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4,(1).

[3]赵晶,孙泽君,程栖云等.小企业如何依托“专精特新”发展实现产业链补链强链——基于数码大方的纵向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3,(7).

[4]陆岷峰,高绪阳.关于新时期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群体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视角[J].新疆社会科学.2022,(5).

[5]赵向阳.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专精特新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

[6]李平,孙黎.集聚焦跨界于一身的中流砥柱:中国“精一赢家”重塑中国产业竞争力[J].清华管理评论.2021,(12).

[7]曹虹剑,张帅,欧阳峣,等.创新政策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J].中国工业经济.2022,(11).

[8]李振东,梅亮,朱子钦,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字创新战略及其适配组态研究[J].管理世界.2023,(2).

[9]许晖,李阳,刘田田,等.“专精特新”企业如何突破专业化“锁定”困境?——创新搜寻视角下的多案例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3,(10).

[10]曹梦弋,夏青.产业政策与“专精特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3,(10).

[11]李树文,罗瑾琏,张志菲.从定位双星到布局寰宇:专精特新企业如何借助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价值共创?[EB/OL].(2023-08-30)[2023-11-30].https://link.cnki.net/urlid/12.1288.F.20230830.1315.002.

[12]张晓辉,赵爱民.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23,(5).

Research on the Path to 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of "Specialized, Refinement, Differential, and Innovati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ake Fuzhou, Jiangxi as an Example

Zhang  Yan

Abstract: "Specialized, Refinement, Differential, and Innovati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re the backbone of high-qualit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of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 and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hina is constantly exploring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Specialized, Refinement, Differential, and Innovation" enterprises,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is gradually becoming clear. However, for Fuzhou as an economically underdeveloped city , there are still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Specialized, Refinement, Differential, and Innovation" enterprises, such as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momentum, low enthusiasm for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nd single forms of credit support and service access. We shoul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introduction, cultivation, and growth of "Specialized, Refinement, Differential, and Innovation" enterprises with high standards, and guide "Specialized, Refinement, Differential, and Innovati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become independent and self-strengthening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Key words: "Specialized, Refinement, Differential, and Innovation";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Fuzhou

责任编辑:曹高明

基金项目: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系统协作调研课题“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打造工业强市新引擎——以抚州市为例”(23XZ11);抚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抚州‘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23SK67)。

作者简介:张燕,中共抚州市委党校经济理论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猜你喜欢

专精特新抚州中小企业
Task 10
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实践及建议
新常态下鲤城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突围发展探析
2017年江西省艺术创作会议在抚州召开
实体书店多元经营的创新尝试及思悟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VSC-HVDC的不平衡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