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竞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2024-06-20范萍萍吴忠铁

高教学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土木工程课程思政竞赛

范萍萍 吴忠铁

摘  要:针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传统教学的不足,为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发展需求,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提出“课程、思政、竞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并对其实践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将理论课程、思政育人、学科竞赛三者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理论课程和学科竞赛的教学质量,有助于从多个渠道、多个方面、多种形式下共同完成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竞赛;教学模式;土木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6-0115-04

Abstract: Aiming at the deficienci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 and in order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and further implement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a trinity teaching mode of  "course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petition" is proposed. Its practical process and effect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competi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oretical courses and discipline competition, and helps to complete value shap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knowledge imparting by the multiple channels, multiple aspects and multiple forms,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ivil engineering cours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competition; teaching mode; civil engineering; teach reform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教育理念[1],全国高校积极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许多专家学者也对课程思政的开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陆道坤[2]针对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推行的若干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思路。李国娟[3]介绍了上海市近年来推行课程思政改革的上海经验,并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关键环节,即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心在院系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学生。卢杨等[4]针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位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划、保障及落实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然而,在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中,专家和学者普遍更关注基于理论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常常忽视了学科竞赛等实践环节在课程思政工作中所具备的潜力。李青等[5]在“思政、课程、科创”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一文中,提出了以科创为应用导向,以思政为课程改革核心的课程改革思路及实践成果。赵丽红等[6]探讨了学科竞赛驱动下的GIS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以学科竞赛为驱动,融合思政元素,从教学模式、发展模式、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策略的深入探讨。林道诚等[7]针对大思政背景下学科竞赛的协同育人问题,提出在课程思政的实施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学科竞赛是副渠道之一,高校在推行学科竞赛时,可围绕以德美人、以美化人的育人理念,明确“德美双育”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目前对理论课程、学科竞赛与思政育人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解决当前工科专业课程中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本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竞赛三者的特点和优势,提出“课程、思政、竞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并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引发的各类建筑物破坏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讲解各类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8]。随着我国第五代 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颁布,全国区域内的建筑结构进入了全面抗震设防,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相关的专业知识也成为土木工程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工作中必备的专业知识之一。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具有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的掌握,还要重视学生工程意识、创新思维、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家国情怀的培养与引导。因此, 传统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需求和学生培养的目标。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中积极尝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然需求。

二  “课程、思政、竞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  “课程+思政”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课程是人才培养活动的核心,课程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9]。专业课程是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指导下, 进行专业知识传播的主要形式,也是保障专业教学的关键载体和支撑[10]。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中恰当融入思政育人元素,以专业课程知识为载体, 发挥思政育人作用, 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的演示性教学,只对学生进行了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的讲解,而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工程意识、创新思维、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家国情怀等育人要求往往只限于生硬的说教,未进行合理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在本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将本课程教学从单一的专业维度拓展到人文素养和工程伦理等多维度,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实现学生对工匠精神、工程师的责任、爱岗敬业和科技报国等思政教育的情感和行为认同,从而达到学生从知识层面到素质层面的提升,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

(二)  “竞赛+思政”的课程思政新路径

学科竞赛是面向高校大学生举办的最为广泛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之一。其是以理论课程教学知识的应用为载体,以竞赛为手段,结合专业发展前沿和实际工程背景,使学生将课堂教学中学习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工程应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学科竞赛中蕴含着较多理论课程中无法生动表现的思政育人元素,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蕴含着较大的潜力。“竞赛+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全过程,对参赛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行动进行教育、引导、激励[11]。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和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是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规模和影响较大的结构设计类学科竞赛。在大赛的组织和指导过程中,以思政育人为导向,以大赛赛题为载体,深入挖掘学科竞赛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形成“竞赛+思政”。“竞赛+思政”有利于课程思政多渠道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学科竞赛与思政育人彼此隔绝的问题,通过开辟思政育人的新载体,从多渠道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基于“竞赛+思政”的课程思政新路径。

(三)  “课程+竞赛”的赛教结合教学模式

理论课程教学完成了基本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但是在知识拓展和实践创新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土木工程专业学科竞赛可以较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强化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是培养土木工程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学科竞赛命题的设定往往紧跟行业热点,用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将学科竞赛融入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12]。针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内容和特点,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发展热点,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各类学科竞赛中选择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和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两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结构设计类学科竞赛进行赛教结合教学模式探索。在赛教结合的过程中,理论教学指导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成果融入理论教学,使学生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四)  “课程、思政、竞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理论课程是专业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思政育人的主渠道。学科竞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平台,是思政育人的新路径。通过在理论课程和学科竞赛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形成多渠道的思政育人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意识。同时通过理论课程的教学为学科竞赛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通过学科竞赛的参与为理论课程的实践提供多元的平台,有效促进课程和竞赛的共同发展。理论课程、思政育人、学科竞赛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充分发挥三者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从多个渠道、多个方面、多种形式下共同完成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最终目标,有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  “课程、思政、竞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  “课程、思政、竞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应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竞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深入分析建筑结构抗震的内涵与外延,以思政育人为导向,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知识为载体,以古建筑抗震思想,建筑物震害调研,唐山、汶川灾后重建等生动案例为依托。在本课程中融入文化自信、工匠精神、中国力量、爱岗敬业和土木工程师职业道德等思政教育元素,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增加育人元素,从而提升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

本课程还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形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用超新学习通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组织课外游戏活动开展校内课程思政实践活动,联合兰州市地震博物馆开展校外课程思政第二课堂活动等。通过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多形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不断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着力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本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着力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

在竞赛思政的实践中,主要以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和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为代表进行探索。在两项大赛的参赛和指导过程中,以思政育人为导向,分阶段逐步开展竞赛思政。在赛前组织阶段,通过比赛宣传,融入技能立身的思政元素,激发学生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的自立精神。在参赛初期,通过赛题分析和任务分解,融入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在比赛后期,作品完成阶段,融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同时在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优秀典型事迹也是课程思政案例的有效补充,进而达到双向促进的效果,为课程思政的建设开辟了新路径。竞赛思政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学科竞赛的副渠道之中,对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多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赛教结合的实践中,从课程大纲出发,对比分析历届比赛获奖案例,将历届比赛获奖案例根据建筑结构形式进行分类,融入到课程相应建筑结构形式的抗震设计讲解中,作为教学案例库的一部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深入分析历届比赛赛题中的重难点与课程知识点的相互关联,将历届赛题重难点与课程相关知识点对应。在讲解课程知识点时,以练习题的形式将分解后的赛题重难点进行应用,使学生在参与赛题实践的同时也加深了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学生通过理论课程中赛教融合案例的分析和重难点的应用,为今后参与学科竞赛在知识层面做好了储备,在思想层面不再畏惧比赛的困难与挑战,为下一届比赛的组队和指导工作打下了基础。通过赛教结合,让学生从被动灌输学习转变为主动实践学习,积极发现工程实际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获得能力的提升,较好地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二)  “课程、思政、竞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成效

通过“课程、思政、竞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践,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意识。课程思政和竞赛思政强化了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通过“课程、思政、竞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践,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融入了思政教育,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政素养。同时,在课程讲授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竞赛的案例与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丰富了课程的教学形式与内容,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通过“课程、思政、竞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践,较好地提高了学科竞赛的指导效果。与理论课程的结合,为学科竞赛提供了专业知识储备,与竞赛思政的结合,为学科竞赛注入了精神内涵。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和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的组织和指导中,获得了一定的指导经验和成绩。自2019年至今,在两个比赛中累计获得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通过学科竞赛开拓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思政、竞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践,实现了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拓展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了课程思政主渠道作用,积极拓展了竞赛思政副渠道作用。理论课程、思政育人、学科竞赛三者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形成多渠道、多方面、多形式的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最终达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协同育人目标。

四  结束语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在新工科背景下,传统教学显现出一定的不足。通过对本文提出的“课程、思政、竞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将理论课程、思政育人、学科竞赛进行有机融合,结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和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进行了实践。结果表明,“课程、思政、竞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课程和竞赛的教学效果,在课程讲授和竞赛指导中较好地实现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协同育人目标。本文提出的“课程、思政、竞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也可应用到土木工程力学类课程与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大赛、土木工程制图类课程与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935836.

[2]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3] 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4] 卢杨,刘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位思考[J].高教学刊,2019(23):164-166.

[5] 李青,李博,陈红梅.“思政+课程+科创”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计量经济学”为例[J].林区教学,2021(7):19-23.

[6] 赵丽红,郭熙,罗志军,等.学科竞赛驱动下的GIS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52):62-66.

[7] 林道诚,李帆.“大思政”背景下学科竞赛的协同育人[J].教育观察,2021,10(5):97-99.

[8] 范萍萍,马守才,赵永花,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20(5):133-135.

[9] 叶信治.高校“金课”建设:从资源驱动转向制度驱动[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99-103.

[10] 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11] 程玉.高职教育中竞赛思政的研究与探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1):63-66.

[12] 陈辉庆,许洪振,刘姣娣.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15):93-95.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装配式隔震结构的隔震层新型装配方法与整体抗倒塌能力研究”(51868067);2021年甘肃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教-研-赛三维模式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2021SJCXCYXM-02);兰州工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课程+思政+竞赛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21]168-4);2021年西北民族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结构力学A”(2021KCSZKC-30);2023年西北民族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基于‘课-训-研-赛四位一体式土木工程专业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23XBMZJYJX44);2023年西北民族大学创新创业改革项目“建筑工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2023XJCXCYJXTD06)

第一作者简介:范萍萍(1984-),女,汉族,甘肃永登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结构减隔震控制与抗倒塌能力。

猜你喜欢

土木工程课程思政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我看竞赛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创新思维竞赛(3)
基于专业评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