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与特质阐析

2024-06-11黄胤辚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层面物质

邹 恒 黄胤辚

(1 武汉轻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2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5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是囿于物质向度的财富追求,而是追求人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向升华,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要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就要探明美好精神生活的特质,勾勒美好精神生活的总体样态,从而寻求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当前学术界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出场机理、概念剖析、价值意涵、现实困境、推进路径等方面,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特征的研究还很少见。基于此,本文尝试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考察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特征,构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分析架构,进而推演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不同层面的效能。

一、美好精神生活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美好精神生活是共同富裕在精神向度的彰显。因此,从出场逻辑维度梳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演变,将学理视域提升至更广阔的层面,可以更好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特征。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和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生活有丰富的具体阐释,并且是立足于现实观照维度,而并非停留在一般的概念式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活的阐释,为我们描绘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原始图景。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活的具体阐释,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和构建。第一,精神生活是人之为人的主体性意义。人之为人是因为具有精神特质的意识性活动,而动物则不具备这一特质,“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3]162。这种本质差异呈现在劳动维度,人的劳动是主观意识的劳动,而动物的劳动是本能性反应、被动式生产。人的精神生活特质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向度,这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也是人存在的主体性意义。第二,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耦合联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活的阐释,不是将精神生活置于独立角度进行阐述,而是联系物质生活进行互嵌互动。在马克思看来,精神不是对立于物质的存在,而是平行于物质的存在,是相互联系、共生共存的关系,“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3]524。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与物质关系的阐述,充分揭示了精神领域的科学内涵,阐释了精神生活、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等存在的物质基础,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提供了理论指引。第三,描绘共同富裕在精神指向的意涵。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精神领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物质世界的发展程度不一定可以完全匹配相应的精神生活,可能会出现发达的物质水平对应落后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平行于物质生活,但会出现一定的平行延迟,存在或先进或落后的现象。这一特质的存在,决定我们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弥合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可能产生的鸿沟,实现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前行并进。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活的深刻阐述,既透露出他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热忱和憧憬,也勾勒出美好精神生活的样态图景,为我们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践指明了方向。

(二)历史逻辑:中华民族承续千年的伟大夙愿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延续数千年、继往开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为中华民族赓续传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归属力。虽然历史上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直接性阐述较少,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意涵始终孕育在中华民族的精神禀赋之中。

第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传统理想社会的精神释义。在传统价值体系里,中国是以“天下国家”作为统合表征,“大同”一直是古代中国民众追求的理想社会。《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大同”的社会愿景是涵盖物质、精神等多个层面的富足、和谐与有序,民众的意志、意愿及利益得到充分尊重。回顾中国古代传统理想社会的精神追求,可以发现一个重要事实,即中国传统理想社会是蕴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美好憧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和构建,是对古代中国“大同”愿景的释义和发展。第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民大众期盼千年的美好境界。从历史可以发现,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认知,是物质与精神全面多维的统一。《墨子·兼爱》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王朝更替,人民大众为实现美好生活的伟大奋斗从未有过停止,即使是面临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的乱世,也始终保持建设美好家园、实现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坚毅,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时至今日,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超越历史的淬炼洗礼,具象化至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第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传承不辍的民族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伟大的智慧与力量,形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从古代中国文明百花齐放、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总体格局,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宽广的胸怀和自信的气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现共同富裕,可以永葆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

(三)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掌握历史主动的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始终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推动实践与理论的双向式创新,实现人民、社会、国家在精神向度的满足。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探索从未有些许停止。在毛泽东同志看来,“搞共产主义,第一个条件是产品要多,第二个条件是精神要好”[4]。这充分揭示精神力量在现实向度中的重要性,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互嵌互动。正是因为毛泽东同志深刻洞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所以他特别强调,“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5]。改革开放之后,关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讨论,再次成为社会的热点。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6]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耦合联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也是共同富裕的主旨要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7]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不是对立的逆行,而应是平行共进、协调平衡的关系。胡锦涛同志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8]

自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建设更为重视,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这阐明人民群众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实现共同富裕要兼顾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多维满足。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与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及关于“精神”“精神文明”“精神文化”等关键词,充分映射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高度关切。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向度,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个体层面的特征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愿景落到实处,需要以具象化的图景呈现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向纵深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映射在个体层面的特征,就是具象化的图景之一。

(一)人的生命活动与精神世界的高度凝合

随着共同富裕的深入推进,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生联动跃升,由追求“需要满足”转变为追求“美好生活”。个体的美好精神生活与美好物质生活是相互契合的统一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1]。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超拔于物质世界的泥沼,在现实世界追寻自我的精神依归。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分析视角,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擢升人的主体意义,推动人的精神外化与升华,既实现人在实践活动中对精神世界的形塑,也完成人的精神世界对实践的深层反馈,这一精神特征彰显美好精神生活给予生命真正的从容感、价值感、获得感。人的生命活动与精神世界的同频共振,使个体拥有感情丰盈、诗意栖居的精神世界,不再受困于物欲的异化困境,而实现本我、真我、自我的回归。一方面,人的理性精神调节个体的生命活动,赋予个体生命活动更高层次的生存意义,克服非理性的意识行为。另一方面,个体精神生活结构进行良性优化,摆脱消费主义的吸附,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自我精神的良性调节。也就是说,人与自我达成和解,不再陷入精神世界的迷思,面对情绪焦虑、消费欲望、生存迷茫等现实症结,个体可以更好地调节自我的精神状态,以理性认知去寻找精神的归属感。

(二)个人价值理想的本真复归

人的价值理想本质上是精神生活状态的呈现,美好的精神生活孕育崇高、远大的价值理想,而贫乏的精神生活会消磨个人的价值理想。如果人沉湎于物质生活而导致个体精神生活贫困,则会发生精神状态的扭曲与失格,成为物质崇拜的狂热追随者。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有效应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差异,实现个体在精神与物质双层面的步调一致,充分激发个人理想信念的升华。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场景中,人们可以在多元化的价值中锚定自己的理想追求,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实现美好生活,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激发。一方面,人们摆脱物欲的羁绊,在追求价值理想中确证精神存在的意义。人们能够明确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理想的方位,拥有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走出精神失落、价值崩塌和信仰危机的怪圈,在追求价值理想中实现自我精神境界的提升。另一方面,人们的价值理想会潜移默化受到美好精神生活的影响,使人的价值理念摆脱低级趣味,而更趋于崇高化、意义化,进而形成精神生活的良性反馈循环。

(三)个体认知水平的全面提升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个体的现实观照中,个人认知水平的跃迁式擢升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个体特征之一。马克思指出,精神需要是“对科学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道德力量和他们对自己发展的不倦的要求”[9]。在美好的精神生活家园里,个体从物质维度的满足转变为人的综合全面发展的满足,人的认知层次向高层次境界不断靠近,这一现象充分体现在教育科技、知识水平、风俗习惯等多方面。一是人的教育活动的优化升级。教育活动的优化升级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场景体现。当贫乏的精神生活匹配先进的教育水平,美好的精神生活遇上落后的教育水平,都会造成不兼容的割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来推动教育活动迭代升级,创造立体互动的教育场景,增加教育模式的选择,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心,使教育活动契合美好精神生活的题中之义。二是人在科技研发创新中的接续突破。人在精神世界的丰盈富足,可以鼓励人们追求更高的价值理想。自立自强、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心态,有助于科研人员攻坚克难,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攀升。三是人的知识面的拓宽深入。个体扩大认知范畴,掌握存在性规律,是个体认知水平的全面擢升特征的具象体现。个体知识领域的扩大,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个人向度的必然呈现。四是人对风俗习惯的变革式继承。认知水平的提升,可以引导日常风俗习惯的优化改良,以更好地贴合美好精神生活向度。

(四)个体道德境界的向善依归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旨在实现人的理性解放和精神升华,在个人层面的特征之一就是个人道德境界的向善依归。资本的异化和物质欲望使个体“从感觉走向肉体,从肉体走向色情,它一再冲击着人类的道德底线”[10],造成个体精神生活的混乱、无序和失衡,久而久之会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破坏社会秩序的稳定。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破解这一顽疾的重要路径。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重塑个体的自我道德体系,提升人的精神道德境界。个体道德的向善依归,有助于带动社会良好道德氛围的构筑,推动美好道德境界融入社会发展样态。

(五)自我审美的优美崇高

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从丰富人的物质生活走向充盈人的精神生活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11]。“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是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之一。物质精神产品的生产不是静态固定的,而是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动态适应。个体的审美品位也会不断提升,通过美好精神生活建设,将优美崇高设定为主题底色,形塑主体审美格调,从而实现自我净化和精神生活的升华。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社会层面的特征

美好社会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社会向度的图景。在美好社会中,人民群众拥有丰盈的精神生活与广阔的精神世界。探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社会层面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悟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旨要义。

(一)场景特征之一: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精神力量来解决”[12]。无疑,精神建设向度的社会活动就是典型的精神力量,既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活动的需要,也增进美好社会的现实厚度。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具有提质增效的作用,不仅使人民群众更具幸福感,而且可以保持美好社会的内在活力与外在动力。这些社会活动不是停留在笼统的概念上,而是广泛存在于具体实践之中,如在思想文化、发明创新、审美艺术、体育比赛等方方面面举办的活动,具有多元、丰富、有益的特点。

(二)场景特征之二:主流理念的社会价值

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图景之中,主流理念的社会价值观念已经内嵌于社会主体的意识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理念,引领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增进社会精神力量,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遵循,分为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它有效调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营造美好社会的氛围,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

(三)场景特征之三:百花齐放的社会文化

繁荣、美好、多元的社会文化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社会特征之一。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构筑繁荣的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一方面,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高扬,发展繁荣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这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与个体精神生活的融合。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美好精神生活的纵深推进,需要坚实的文化载体。文化载体不是一般意义的物质形式,而是一套涵盖多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公共文化系统以及文化产品等。百花齐放、多元并存的社会文化,以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主流基调,实现“阳春白雪”与“泥土芬芳”的文化内涵兼容,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喜好,契合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质意涵。

(四)场景特征之四:和谐优良的社会风尚

和谐优良的社会风尚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社会向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和谐优良的社会风尚可以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营造“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社会氛围,使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归属感、价值感。从社会风尚的演进规律来看,一方面,美好富足的精神生活孕育优良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优良的社会风尚能凝聚精神力量反馈于社会,失范的社会风尚则会弱化社会的精神力量。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图景中,社会风尚是以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支撑,将社会主义道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社会风尚之中,从而营造优良、和谐、有序的现代社会风尚。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国家层面的特征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精神价值体系,它是支撑国家历史传承与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层面的实际诉求,也契合国家战略的现实需要。探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国家层面的特征,有助于回答在国家层面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意义,指明在国家层面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向度。

(一)国家精神凝聚力:同心同向同行的价值共识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国家层面的特征之一就是达成同心同向同行的价值共识,焕发国家的精神凝聚力。在现代化的国际环境中,一个国家想要实现跃迁式发展,不仅要在制度体系、科技创新和经济模式等方面精进笃行,更要凝聚国家价值共识、激发国家的精神力量。

从我国的价值共识来看,实现全方面、全方位和全向度的共同富裕是国家层面重要的价值共识与目标,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完成价值目标的重要路径,不是一项由此到彼的过程,而是一项正向的动态闭环。因为,衡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标准不同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标准,精神生活的先进抑或落后,不同步于物质生活的丰富或贫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作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国家层面的重要特征,其效用影响还体现在多个现实的立体维度。第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成为常效式推进的系统工程,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则成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多样化的精神文化契合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不同维度具有不同的展现形式。第二,提升国家整体向度的凝聚力量。在共同的价值共识引领下,跨越价值分歧的鸿沟,克服价值利益的绑架,使国家整体凝聚力得到极大提高。第三,凸显社会主义本质的精神意涵。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不是物质层面单一富裕,而是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向富裕,社会主义在精神层面的意涵就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二)国家文化软实力:自信自强自立的现代文化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国家层面重要特征之二就是拥有自信自强自立的现代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3]中国式现代化贯穿国家精神文化的建设。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图景中,国家软实力的接续提升,既是生产力解放和发展在精神文化向度的确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精神文化向度的引领。在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浪潮下,网络、电影、电视、小说、游戏等成为资本主义文化的形式载体,向全球广泛传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扭曲了个体价值观,造成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割裂,区域性的文化、社会、政治危机此起彼伏,严重影响到其他国家整体安全。站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国家图景中,我们更加清晰知晓建立自信自强自立的现代文化的价值,它可以摆脱资本主义文化宰制,超越资本主义文化的历史局限,将优秀的中国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首先,从自信的现代文化来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基础,没有自信的文化则没有强大的精神,二者是互动互嵌的关系。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文化自信,一定会造成精神力量的涣散,进而导致国家层面产生严重的生存危机。其次,从自强的现代文化来看,国家发展文化才能拥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才能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侵蚀。最后,从自立的现代文化来看,文化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必须具有国家和民族底色。只有自立的文化,才能唤醒大众的精神凝聚力,从而全面激发国家精神力量。从上述来看,自信是自强、自立的前提,自强是自信、自立的基础,自立是自信、自强的旨归。总之,强大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国家层面的重要特征,也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图景的重要文化保障。

(三)国际综合影响力:引领人类精神文明新范式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国家层面的特征之三是引领人类精神文明新范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4]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超越历史的伟大创造,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意义。在共同富裕的国家图景中,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引领,还在于精神层面的新指引,为人类精神文明新范式提供可能进路。西方文明向来被西方国家舆论标榜为“标准答案”,以西方文明作为价值尺度。显然,这偏离了客观事实和规律。事实证明,西方的文明范式无法支撑所有文明框架,每一国家的文明都映衬该国文化精神的演进历程,具有独特性、归属性,绝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西方文明。如果强行以西方文明作为文明统一范式,会造成文明发展的戕害,弱化国家综合实力,削减国家凝聚力,使国家陷入不确定性的危机之中。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文明形态的“神话”,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范式,为世界各国树立了榜样。从国家层面诠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要聚焦现在、放眼未来。中国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现代化精神生活的表征,是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精神生活的新范式,开辟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境界。

结语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富裕不可缺失的重要向度,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现实图景中,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譬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衡量标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之间的联系界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层次体现,等等。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全面落地,需要锚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图景界限,以主体多维的样态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向纵深推进。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庞大的复合体系,从微观、中观、宏观考察来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呈现出各具特色而又紧密相关的特征。把握这些特征,对推演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不同层面的效能、描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未来图景、思考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可能进路,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层面物质
江阴市三个层面构建一体化治理重大事故隐患机制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共同富裕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